中国象棋,兵卒的走法,现今是:未过河只能向前一步,过河后可向前或向左、向右走一步,在行进的路上有对方的棋子可以吃掉。不能后退。国际象棋兵的走法是起步可直走一步或两步,如果前面有子不能走,也不能吃,吃子必须第步直行第二步斜吃,这是两种象棋的差别。与中国象棋在历史上有没有联系呢?其实国际象棋兵的走法与古代中国象棋的法相似。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各子的走法基本一样。车直行,马跳日,相走斜。因为唐朝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国社会在封建轨道上延续,把本来比较活跃的棋子,改革成符合封建礼制的形式。皇帝(帅将)只能在九宫中端坐,士、相在两旁护卫,不能远离。 而象棋传到西方,符合他们的接收了,不适合的改造成符合他们性格的走法。如各子无界限,马不蹩腿,使之更加灵活,有战斗力。这种走法,其实和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象棋的走法一样。如唐朝宝应象棋中的“王”比现在的帅(将)自由多了,没有九宫的限制,有危机时可单马南逃。 更有意思是兵(卒)的走法也是直行斜食。我们可以从有关诗词中证明这一点。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1032─1085)有一首“咏象诗” 大都搏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禆兼备汉宫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揪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诗中第三句说明了有关棋子的走法。“中军八面将军重”即棋子中重要的是“王”它可以向八个方向行动,。司马光创制七国象棋也说明了这一点“将直斜行无远近”“偏直行无远近”“禆斜行无远近”国际象棋的“王”“相”的走法都与此相同。 卒的走法是直行斜食子。“河外尖斜步卒轻”诗意是小卒过了河可以斜食子,但只能走一步,所谓步卒轻就是这个意思。 北宋蔡伸(1088─1156)也有《临江仙》 咏象戏: 镂牙棋子缕金圆。象盘雅戏,相对小窗前。 隔打直行尖曲路,教人费尽机关。 局中胜负定谁偏。饶伊使幸,毕竟我赢先。 “隔打直行尖曲路,教人费尽机关。”这句讲的都是各子的走法。隔打指炮吃子法,直行指车。曲路指马,那“尖”指什么呢?作者是借用了围棋上的名词,“尖”是在原子的旁边斜方向投一子为“尖”,在象棋上应该是卒,斜走一步吃子。现在已经清楚了,国际象棋的各子的走法与中国古象棋基本相同。我们倒要感谢国际象棋遗存了中国象棋古老走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