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定要给孩子这5样东西,孩子会感谢你的

 昵称27215913 2015-11-08

今天的分享围绕图书《父母平和,孩子快乐》的内容展开,该书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

有研究说,通过观察一个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成年后如何看待童年经历,能够很好地预测他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我同意这个说法。

一位妈妈这样说过: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我跟着母亲生活,她天天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对我极端没有耐性。印象中,她最常对待我的方式要么就是忽视,要么就是打骂。长大后我一直很恨她。

后来结婚生子之后,为了不让我的孩子重蹈我的过去,我就千方百计对孩子好,我要将我小时候没有得到却一直渴望的爱全都给他。但是有一点让我很担忧,就是我容不得孩子哭闹、不听话,她不乖我就会很生气。那种感觉就好像一下子被点着的油桶,需要极力克制才能阻止自己对孩子发火。每次发完火之后看到孩子恐惧的眼神,我总是很自责。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常想,或许我并不是那么爱我的孩子,甚至我可能不爱我自己,特别是在我如此恨我的母亲的时候。

案例中这位年轻妈妈,她对自己妈妈的“恨”,其实是高浓度的关注,这关注跟爱无异。狭窄的注意力让她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生动地复刻下了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并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尽管意识上,她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可是她那深不可测的潜意识的海洋,仍然像被下了魔咒一样。这就是代际遗传。如果不改变,那么这种充满火药味的亲子沟通方式,会一代代传下去,就像“传家宝”一样。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父母成长。而育儿本身,就是一场绝佳的自我成长之旅。如皮亚杰所说,孩子天生是心理学家。可以说,孩子天生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轻易找到父母的伤痛在哪里,并引导我们回想起昔日的恐惧和愤怒,他们能为我们提供完美的机会,帮助我们成长和疗伤。遗憾的是,父母常常因为怕痛,而选择绕开过往的伤口,从而也就错失了与孩子共同成长甚至是修通与孩子关系的机会。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位父母都是带着自身的伤痛与孩子相处的。而是否能成为好父母,首要的秘诀就在于,正视与孩子互动过程中,由孩子行为唤醒的我们自身的不愉快经历和体验。我们要做的,不是被过往经历左右,随意将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而是积极面对儿时的创伤。否则,这些创伤会阻止我们以真正希望的方式养育孩子,我们的错误方式可能会在孩子心理留下阴影,我们也将成为带给孩子伤痛的下一个“原生家庭”。

虽然自我成长很难,但好在育儿中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是几个建议。或者说,下面这几点,是好父母能送给孩子的宝贵礼物。你若做到,孩子定会感激。

给孩子真实的父母,避免完美主义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拥抱成长、能够弥补缺陷、能够敞开心扉的父母。也就是说,孩子需要的是一个以开放的心面对自己、面对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并不完美。

而且,不完美的父母不会用挑剔的眼光苛责孩子,同样也不会以完美、高要求来规定限制孩子,也更能看到孩子不完美行为背后的成长。不做完美的父母,我们就不会强迫自己盲目为孩子做出自我牺牲,同样也不会要求孩子回报我们的付出,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为他自己。

在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停一停

当孩子“激怒”我们、惹我们生气的时候,他们只是恰巧按下了我们的情绪按钮,是在提醒我们,或许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没有解决。这个时候,有能力停一停的父母,是智慧的父母。

譬如,在孩子不听话时,也许你内心会有一股无名火燃烧起来。你以为那都该怪到孩子头上,你可能为此狠狠地修理孩子一顿。可是,停下来,细细想一想,孩子的行为真的至于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吗?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多的愤怒和焦虑?——它们很可能都是由我们自己早年经历引发的,可以说是一种不自觉的下意识行为。孩子的行为只是碰巧触碰到了我们内心的那些伤痛而已。

好比,一个为孩子不听自己话而暴怒的父亲,他的暴怒很可能只是为了掩盖内心对于“失控”的不安(安全感缺失的表现)。我对孩子发怒了,注意力就可以绕开心底的那种不安——潜意识很智慧,也很狡猾,它在帮我避开旧年的那些疼痛感。

所以,下次当你要对孩子发火时,先想一想,我到底是在教育孩子,还是把孩子简单粗暴地当成了挡箭牌、出气筒?

爱孩子前,先拥抱自己的过去

我们无法改变童年,但可以重新审视童年的记忆。比如,一位女士认为,是自己的出生造成了父母的争吵,并导致他们离婚的,因为父亲的家族十分想要个男孩继承家业,可是妈妈却只生下了自己。对此,她需要从成年人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这件事,父母的婚姻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婚姻负责,年幼的自己是没有责任的。

接受自己的故事,重新改写,这不是一两句宽慰人心的话就能解决的,而是从内心改变认知和消极的应对方式,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种解放,是与过去那个幼小、无助的自己面对面,达成和解的过程,是我们的个人成长。

如果可以,去寻找能给你个人成长的社会支持。

永远做孩子的支持者

哪怕全世界都放弃你的孩子,父母也不要放弃他。每个孩子至少需要有一个人110%地支持他,爱他,对他的需求作出积极反应,并引导他。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孩子永远正确,父母这么做只是让他知道:他永远是被关注的、被爱着的,他才可能激发起自身的力量,勇敢地成长。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何况很多时候孩子并非故意犯错,甚至会遭遇误解和委屈——父母第一步该做的,不是站在他人一边,上来就对孩子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指责,而是先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都是希望被关注、被理解的,即使是新生儿,他在饿了、渴了的时候,也会通过哭声来争取父母的关注。所以,父母若能透过行为去触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是被关注、被理解的,他们就能从中获得力量,就能战胜恐惧和失败,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

爱与规则同行

常有父母就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咨询,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孩子哭闹怎么办?到点孩子不睡觉怎么办?……我们在与他们沟通之后都会发现,这些父母并未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规则——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父母要做好引导,而不是干预,更确切地说,是做好事前引导,而非事后干预。

如,父母通过观察抓住孩子的睡眠作息,若是孩子在十点闹觉,那么在九点的时候就有必要让孩子洗漱了,为孩子布置一个舒适、安心的睡眠环境,换上柔软的睡衣,将孩子抱在怀里,一起分享睡前故事,说说悄悄话,或是听听轻音乐,等待孩子自然入睡。

再比如,在孩子因为需求不被满足哭闹之前,父母先帮孩子排好序(我们先吃饭,然后再一起玩游戏吧),或引导孩子做好选择(你是选A还是选B?),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需求被关注和重视,自然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