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宁泉溪董氏在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上的交流发言

 荷香月暖 2015-11-08


武宁泉溪董氏在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上的交流发言

2015118日)

 

尊敬的各位宗亲,大家好!

一、武宁、泉溪概况

     武宁县地处赣西北,商为艾侯封地,汉属西安县,后曾名豫宁、建昌,唐长安四年(704)析建昌建武宁县,因长期战乱,武后赐名武宁,“既有取武后亲政之意,亦有寓安宁之义”。历史上称胃吴头楚尾,乃兵家必争之地。东临德安、永修两县,南接宜春市靖安县,西连修水县,北面与瑞昌市和湖北省的咸宁、黄石地区交界,美丽的庐山西海46万亩水面五分之四在武宁境内。泉溪是一个小地方,因泉而得名,一泓清泉养育了我泉溪董姓族人。泉溪为武宁、德安、永修、瑞昌四县交界之地。宋代属南昌府乐安乡二都泉溪里,现在是一个行政村,为我董姓聚居地,接连七个村庄都姓董,无一杂姓,俗称七董。目前仍在泉溪居住的人口约千余人。

二、泉溪董氏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南宋右丞相董槐,因受奸邪丁大全迫害罢免丞相,赋闲在家,倡议修谱。于南宋宝佑六年(1258年)首修泉溪董氏家谱。据董槐谱序记载:“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zuò音作、意福),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同附)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熺(xī)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tián古同“佃”,耕种)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

     由此可知,泉溪董氏来自流坑董谦的孙子董熹。熹为肇迁祖。

     董熹的长子珪曾奉令领兵出戌淮、徐,为安远将军轻车都尉。葬建昌黄田畈(今永修县白槎乡),其墓尚在,1970年因修建柘林水库淹入水中(现名庐山西海)。(附《珪公田记》:呜呼,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祭田顾不重哉。我珪公字朝瑞号梅隐娶王氏俱葬建昌黄田坂、七星赶月地,坐北向南,公之孙支蕃衍分徙,各邦者千万族,非不欲崇拜墓堂,以伸孝敬之心。奈道阻,且长子孙保能尽为致祭乎。则于公之墓前当中买田一坵,计五分,傍前左买田一坵计一分,傍前右买田一坵计四分,坟左侧傍大用公坟前买田一坵计八分,大用公坟后买田一坵计四分,大用公至公坟其中空内一角买田一坵计四分,坟右侧买田一坵计九分,右侧前买田一坵计三分上共有田八坵,共三亩八分。尽付上保庄,经理批佃每岁除完粮票外,交泉溪老祠租谷贰石五斗。其余归上堡庄众,于春秋之际,登台拜奠以表各庄孝子慈孙之意耳。经理者其尽心保护,毋任外姓佔越,以败我公祭祀之资也。记此以为我梅隐公之后裔者,知黄田附公坟前后左右,犹祭田也,尚其永守勿替哉。)

     董珪在泉溪开基,其子孙在泉溪繁衍,开支散叶。其后裔现已明确考证并联宗的宗亲主要聚居地分布在九江、南昌市各区县,湖北省咸宁、黄石、鄂州,安徽太湖、岳西等地区。人口以湖北为多,有四万多人。根据目前新的信息资料,我地与广西贺州钟山、江苏盐城、陕西镇安等地宗亲可能共派。

     泉溪董氏原建有大祠堂,泉溪祠堂始建于宋嘉泰三年(1203年),继创于明万历元年,清雍正丁未年复修。原谱有详细祠堂、山场、田地图,很遗憾的是现全部淹入庐山西海(原柘林水库)。

    居武宁及周边县区的泉溪董氏历史上多次连谱、共定派世。从南宋董槐始修金谱,到现在有记载的泉溪董氏《醇儒堂》谱有16届,其中相隔时间较长的是元代138年,明万历到清乾隆133年,还有就是民国到改革开放期间71年。总的来说,历代修谱均记载清楚,世代流传有序,是宝贵的历史资料。诚然,老谱的记载也可能有错漏和矛盾之处,也有的宗亲由于多方原因,失去联系,逐渐疏远,没有参加修谱。这些原因带来谱系的不完整。

    历史的变迁湮没了祖先的足迹,尘封的历史等待我们去打开。为了加强董氏的联系,我熹公后裔在2006年与湖北及周边地区联修了族谱,于2008成立了鄂赣皖边董氏宗亲联谊会,2010年成立武宁泉溪董氏宗亲联谊会,2014年成立九江董氏宗亲联谊会。这些组织的成立,加强了董氏族人的交往和联系,增进了友谊和感情。

     三、关于族谱记载的疑问及探讨

先祖的族谱给我们带来珍贵的史料,同时也留下不少谜团。借此机会,提出探讨。

(一)、关于两德昭的疑问。有人认为,流坑合公八世孙有一德昭,武宁泉溪的肇基祖熹公字德昭,是同一人。是同名?还是同一人?或是笔误?我认为泉溪熹公不可能是流坑的德昭。1、泉溪熹公后唐天成时(928年)为武宁令(估算为50岁);流坑德昭公没有明确时间记载,其堂兄弟状元德元(1096-1163)可以作比较,两德昭生活的时间相差约两百年,不在一个时代。2.董槐(1191-1262)修谱时巨流坑德昭公生活的时间约100年,我想不至于把自己的祖宗搞错。3、董熹重孙董有林(10821154 ,(宋崇宁二年进士,其墓在永修县虬津新城乡,董家岭江宅前,保存完好。)不可能比曾祖父大。4、宋嘉泰三年(1203年),我泉溪董氏就建起了董家祠堂,可想而知,那时泉溪董氏已经繁衍了近十代人,早已人丁旺盛,巨流坑德昭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不可有这样大的发展,更不可能祭错祖宗。5、董槐谱流传有序,前后清晰,而流坑谱到德昭后就没有任何记载。前人修谱可能有错漏,但绝对不能随意更改,更不可以轻易下结论。

(二)、熹公后裔的去向问题。熹公五子,珪居泉溪,琨居洞里源,璋、珮、瑗俱居流坑。璋、珮、瑗三公后裔今何在?是无后、是外迁、还是与合公后裔合并了,老谱记载了四代,再后就没有了着落。老谱记载熹公安葬在流坑,其墓何在?清代老谱对熹公流坑后裔就提出了疑问,这些都待我们去考证。

(三)、明、清两代连谱问题。我《醇儒堂》万历38年谱对流坑派系有清晰的记载,《扩源源流考序》对泉溪董氏前期也有详细的记载,肯定不是巧合。再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黄砂《重修宗谱引》:“今甲子大宗流坑举名儒、持信谱,昭示各省支派,搜罗纂辑,诚笃忠实亲重一本,尊祖敬宗之大义也。”可见,流坑曾派人到各地联谱。嘉庆十二年浙江衢州董诰撰《重修统宗谱序》中“幸遇临川祖居树英等,会同各省、郡、州、邑、各族诸君建局重辑,喜不自胜,遂绊众定议,秉笔置书,集成一族”。当时流坑已经是名门望族,有力量连谱,而有的支派因史料缺失,正无处寻根。这些足以说明当时已经连谱,就像现在大家坐在这里交流一样。大家认为呢?

四、对研究董氏历史问题的一点认识

     天下董姓本一家,和而大同。我们能坐在一起交流,就是认同我们共同的“董”字。站在历史的角度、带着理性的认识、怀着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各地的族谱。族谱,攀附权贵是一个普遍现象,谁都想有一个名人祖先,谁都想是名门望族之后,就是皇帝和权臣也慨莫能外。祖宗不能由我们选择,历史更不能由我们践踏。我们要做的是:怀着敬畏之心、遵循先人的足迹,大家坦诚交流,相互印证,为董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讨。

    首先,要有尊重先人的态度。前人近千年流下的资料是极其珍贵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战乱、或迁徙、或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有些资料可能有错漏、谬误,作为史料,你可以去细心思考、小心求证、去伪存真。但不要轻易删改,不要画蛇添足,也不要锦上添花,更不要妄下结论

    其次,要有为后人负责的精神。现在有部分宗亲因外迁、或年代久远、或史料缺失,无处归宗,游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无严谨考证的基础上硬接乱并,实不可取,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第三、要与时俱进。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信息时代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当代有不少的后裔在研究董氏发展历史,通过资料搜集整理、科学研究、考古发现等,极大丰富了董氏的历史和文化。如:原来有的学者一直认为古代董国在山东定陶,后经考古发现那里是曹国,那董国在哪里呢?一九七八年山西闻喜上郭村出土董矩方甗(yan 音演 ),此甗是董国的用器。董国原在今山西闻喜县境内,山西闻喜,是我们董氏的发祥之地。

     我们董氏历经一百多代、两千多年繁衍,早已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分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厘清每个支派的来龙去脉是一个浩大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发现、考证、纠错、拾遗、补缺,逐步完善。

    最后,引用泉溪明万历谱序董发春语:“伦序必次之,疏远必集之,遗忘必收之”。古人有此胸怀和志向,何况现在的我们呢!

     祝我们的董氏大家族更加繁荣昌盛!


    附注: 宋徽宗崇宁二年 (110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