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新举措

 九仙神狐 2015-11-09

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新举措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核心提示: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领导人的难题,中国更是对其严肃对待。中国当前的生态污染不是中国一手造成的,而是全人类的污染通过全球分工集中到中国的结果。对此,有人深感忧惧,为拯救地球大声疾呼。事实上,地球是不需要拯救的,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所谓道不远人,人道若法自然,自然亦不远人。英国曾把人类带入工业文明,美国曾把人类带入消费文明,看着吧,循着十三五的规划路径,中国将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

刘宗超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联合国生态工程院院士

 

十三五规划将生态文明放到了极其突出的位置。本讲就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进行讲解。

今天讲解的重点是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可以说,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主体思想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就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十三五规划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五个建设中都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上,是从工业文明理念向生态文明理念转变,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一、不得不说的几个生态文明相关概念

首先明确几个生态学的概念。生态文明的元学科是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结合。所谓的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文明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应的种群之间功能关系。什么是生态系统呢?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平衡是指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再生等几个环节的平衡。人类发展到今天,世界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很少了,基本上都是人工生态系统。所谓的人工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指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七个环节,要比自然生态系统多了管理、交换、还原和再生四个环节。

生态文明是与生态伦理关系非常密切的。所谓的生态伦理就是人类在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环境、动物与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在与自然活动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及条件原则。在生态伦理中是有一些生态禁忌的。所谓的生态禁忌是,有些植物要保留,有些生态要保留,有些动物可以作为食品,有些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则不能作为食品。

什么是生态文明呢?我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进行地区、国家乃至全球意义上的制度建设,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要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放在首位,要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变化、信息交换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要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在维持自然界在生产的基础上考虑到经济的再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步的发展。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与自然这两个系统的交互过程、交互线上的动态平衡的点为中心。比如说,人类强大的时候,就要给自然界留出空间;当自然界强大的时候,人类就要向前发展,大力地发展增长。这中间有一个平衡点,可以说,生态文明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始终牢牢地围着这个动态平衡点展开的。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呢?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生态文明观念的指导下,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和活动,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化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路径首先要利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尤其要利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其中包括互联网、互感网、智能网,以最少的物质能量耗费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生态文明是共产党对中国人民负责任的一个顶层设计。从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纳入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可以说,这是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创造碧水蓝天美好生活环境的一种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不仅作为政策在实施,而且坚持节约自然、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与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十八大提倡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这是全世界首次在政党意义和国家意义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贡献,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转变,也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代际伦理。生态文明树立并扩大了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上的正义话语权,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考察。在国际层面,需要建构新的国际合作品牌,倡导国际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在国内层面,各国政府和各级组织要加强沟通协调。在政府层面,要管理好区域生态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游戏规则,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参与社会责任。在企业层面,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在公民层面,主要是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中国把生态文明作为基本国策,国外评价很高。英国《卫报》刊登过的一篇评论认为,19世纪的英国教会了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的美国教会了世界如何消费,21世纪的中国教会了世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也可以说是英国人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美国人把世界引入了生态文明,中国人则把人类推向生态文明。当代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代表小约翰柯布教授公开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他认为,中国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并希望中国成为超越现代性,引领世界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精神和道路领袖。小约翰柯布教授说,他和他的同事们坚信,地球及其人类的居住者,还包括其他居住者的前途取决于中国正在制定的种种政策,他们都不希望中国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希望中国借助得天独厚的思想资源,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之路。在他看来,中国将很有可能在50年内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中心,中国的人口比北大西洋国家的人口还多,中国人以其智慧、活力、自律、善于经营和创造性举世闻名,从很多方面看,西方正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在生态文明方面。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体思想就是,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二、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成四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根本性标志。第二,生态文明是贯穿十三五十大任务的目标。第三,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第四,生态文明的世界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根本性标志

生态文明不仅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繁衍、生存、延续的最根本需求。唐朝的,黄河的中上游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几乎可以和今天的福建相媲美。现在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0%,水土流失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保护水土。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生产,不顾生态退化的恶果,那长江会不会变成现在的黄河呢?

要建成小康社会,除了经济条件以外,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有些生态环境已经失去了支撑功能。在30年代工业大繁荣中,很多地方生态环境退化,尤其是土壤遭到了污染,水源受到了污染。土壤污染在我国的土地上污染达到17%,很多地方的土壤污染达到20%,这就是造成我们国家食品安全屡屡出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为表土是文明的基础,表土污染了,这个文明也就要退化了。可以说,没有生态文明作保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不可能的。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性的标志,比任何其它的指标都来得更为重要。美丽中国是支撑小康社会生态服务功能的需要。人们的生活要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干净的土壤,安全的食品,要居住环境比较美好,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所以,只有把生态文明搞好了,美丽中国才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小康社会的实现才能指日而待。

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的福祉和人类的未来。因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40几万年以来,都是依托地球上的各个要素进行生活的。我们平常有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的科学也证明,环境对基因具有改造功能,如果环境退化了,在环境中多余的有害物质就沿着食物链在人类身上继续附着,影响人们的智力和身体状况,甚至产生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疾病,甚至使有些人失去生育能力。所以说,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未来。

十八届五中全会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范围和深度也远远超过建设小康社会的范围,更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人类发展的高级目标。任何一个思想、意识都要通过制度去落实,都要通过规划去落实。中国的发展就是靠每一个五年计划的连续累加才构成了今天的繁荣。可以说,自从进入十三五,有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列入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从这个地方开始,中国的生态建设正式纳入了法治的轨道。不是人的觉悟高低问题,也不是我们哪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它是全民族的意识,要搞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踏踏实实地落实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与方针就是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

    (二)生态文明是贯穿十三五十大任务的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基本特点是生态文明贯穿十三五规划的十大目标任务之中。这十大目标任务分别是:第一,保持经济增长;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第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第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第六,改革体制机制;第七,推动协调发展;第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第九,保障民生;第十,推进扶贫。

第一,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我们的经济增长预期将会下调,到百分之六点几。过去,在高增长时期,大家特别强调GDP,认为GDP就是一切。因此就形成了各个地方大量地建设开发区,无论项目是否污染都要引进,只要能增加GDP,甚至以GDP为王。因为GDP牵扯到地区的荣誉、地区的排序,甚至很多干部的升迁等各个方面。而现在,要搞绿色的GDP,也就是说,GDP的绿色含量要高,破坏生态环境而得到的GDP不能要。只有绿色含量高的GDP的增长才是健康的增长。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工业为主,所以现在的增长方式要转变,不能老是以高耗能、高产值、高污染的方式发展,而是要转变到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的发展方式,要创新式发展。

创新发展在在多方面发展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恰恰需要的就是生态,并且民众在很多方面对生态的需求是很大的,比如,需要生态安全的住宅、生态安全的食品、生态安全的环境等。因此,要将生态文明贯穿到生态增长方式中,这样我们的生态增长方式才是绿色的。

第三,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原来的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耗能高,能源应用主要为煤炭能源,而现在要更加注重对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的使用。比如在使用绿色能源中的太阳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可以选择像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这种耗油少、少污染的交通工具。

第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提出了通过创造性的破坏来发展经济。创造性的破坏,就是指要有新的突破,把旧的、腐朽的、高耗能的东西淘汰掉,然后建立新的平衡、新的产业结构,从而驱动经济发展。可以说,整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果。通过创新,创造了需求、创造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起到了节省能源的作用。同样,在创新过程中要走生态文明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牢牢贯穿到创新之中,让生态文明作为创新的一个方向,让生态文明的创新能成为人民福祉的保障。

第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原来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机械、化肥、优质品种等,而现在的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生态化等多方面结合。要把中国人口资源的优势发挥起来,为众多人口生产生态安全的食品和生态安全的服装,从吃、穿、用等多个方面满足民众对生态安全的需求。在粮食安全中,又可以分成口粮、饲料和其他工业生产的粮食等几方面,在这些方面当中,首先是要保证人口的粮食安全,而饲料方面的粮食安全则可以通过以草代粮的方式来解决。现在的有些农业结构和畜牧结构非常重视以粮食为主,这实际上是在过多地消耗粮食。饲养猪、鸡等主要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在饲养过程中可以不仅仅是使用粮食转化这种单一途径,还可以使用优质牧草。比如某种优质的牧草它的干草的含量能够达到12%,一亩地的干草产量可以产5~6吨,食草可以产20吨左右,与玉米相比,玉米的蛋白含量只有8%,一吨玉米含80公斤的粗蛋白,就5.8公斤的植物蛋白转化成一公斤的动物蛋白来说,可以转化成十几公斤的肉类。而如果用某种优质牧草来进行,就可以有400公斤的蛋白,能产生相当于玉米四倍的转化率。也就是说,一亩地的牧草就可以得到几十公斤的肉类。优质的牧草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能促进肉类、食用菌的生产,产生的肥料还可以培养土壤,因此,未来的方向也是由肉食畜牧业逐渐转向草食畜牧业。

在农业现代化中,肥料的使用也很重要。肥料和种子是相互协调的范畴,我们现在往往强调优质、高产的种子,却忽视了土壤和肥料问题。如果不考虑土壤肥力和肥料能力,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也不会得到比较高的产量,因为农业最基础的,归根到底还是水、肥、土、种这样的排序,那就是要有干净的水源才能够种出来干净的东西,要有好的肥料和合适的土壤,这几条结合起来才会有高产量。

同时,还要控制农业对环境的污染。2000年以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对环境的污染,这种污染来源于畜牧养殖和过量的化肥使用。其实,化肥在使用过程中的转化率很低,一般在10%—30%之间,而残留的大部分化肥都会转化到环境中去,比如会造成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出现。

另外,在设施农业中,为得到高产而使用过量的酵素,结果形成硝酸盐超标,甚至出现土壤以下几米处仍有硝酸盐超标的现象,而土壤一旦污染,种植出的产物也会面临不健康的情况,这样的恶性循环必须要得到制止。

因此,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中,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要把好肥料这一关,将有机与无机结合起来,生产出高效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提高氮磷钾的利用效率。

4

第六、改革体制机制。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原来在环境管理方面,市里面的环保局归市政府管理。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在管理上形成了一个垂直系统,县市环保局成为省环保局的一个派出机构,地方政府对于地方的环保局可以进行独立监督,从而形成更好的管理效果。

另外,原来的官员,为官一任,只要GDP上去了,把环境污染就甩给地方了,然后升职调走了,地方的污染再继续。一拨一拨地换过来,结果呢?土壤的污染、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无以复加。现在不行了,往后终身追责,你决策错了,终身都要你负责任。

对企业的机制改革,就是要采取限制。有些污染要随时进行通报,在线管理,进行在线管理,在一些工厂企业建设中,要先拿到环境许可证。

第七,要推动协调发展。这个协调发展包括城乡的协调,包括工业和农业文化和制度等等各种协调起来发展,不能是某一方面独大。我们这个发展要让人民得到利益,不能城市发展了,却让农村荒废了。要让农村和城市之间协调,工业、农业和人生活的一种协调,我们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  

第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讲整体都在讲生态文明建设。

第九,要改善民生。民生就是衣食住行。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好了,大家都向往,人心所向;生态环境坏了,人人都想跑,大家都有感觉。人人回忆起几十年前的老家山清水秀,当看到这个环境被污染以后,心中的老家就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所以那种思乡之情就不再了,他会像候鸟一样地迁走了。所以保障改善民生,从生态方面着手也是最基本的,有了好的生态环境就能够留住人,让人的生活好起来,健康起来,也可以减少一些健康方面的支出,疾病方面的支出。很多人的贫困,很多家庭的贫困都是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人的身体出毛病然后带来的。我国也出现过很多癌症村,让人比较痛心,这就是生态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矛盾。光靠这些工厂厂主这些企业家的良知发现不行,要有制度的保证,让他不敢做,不敢为,这样子才能够人人都为生态环境建设增砖添瓦,这样才能为人民创造一个安静祥和、山清水秀的生态服务功能能够满足供应的一个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第十,推进扶贫开发。很多地方的贫困可以说直接是由生态破坏引起的。生态好了那大家就富裕了。通过扶贫,通过精准扶贫使咱们富裕起来,与生态环境和谐起来,这样子不仅生态财富,其它的财富都会产生,人的信心,各种状况都不一样。所以,生态文明在推进扶贫开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要发展一些生态产业,这些生态产业可以在干旱地区和荒漠地区进行。通过荒漠化治理,也能够产生出很多经济效益。

在扶贫开发中,技术要跟上。有时候,一些技术的突破也为扶贫开发带来很大的成效,一般贫穷的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污染状况比经济发达地区要好一些,要把这个生态优势发挥出来,不能再继续破坏,要变劣势为优势,生产出更多大家喜欢的农产品。比如,新疆的枣、宁夏的枸杞、内蒙的牛羊肉等等;云南、四川西部的很多民族食品都是很好的;甘肃、陕西的苹果;甘肃的百合。这些都是很好的产业,这样的话,把扶贫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扶贫搞好了,大家不再破坏生态了,就是对生态的贡献。如果能够在转过来变成一种建设性的力量,那就更好了。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脱帽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个搞好了,那个也就好了。

5

带入消费文明,看着吧,循着十三五的规划路径,中国将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就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改善生态文明,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国家富裕、人民富强、中国美丽。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上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要明显改善。       

第一,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人说,我们要拯救地球,纵观地质历史、人类历史,地球是不需要拯救的,要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可以说,我们如果能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就有发展前途。具体落实到社会经济实践中,就是要有度有序地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我们要有一个生态安全的屏障,这个屏障是有底线的,一旦突破屏障,这个生态系统是会崩溃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底线,而且要在底线以上进行生产建设发展。从生态环境的演变来看,凡是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方,就不太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牧区,让他自然生长一些牧草来进行畜牧业生产。

现在不管降雨量有多少,不管这个地区的环境有多么恶劣,在没有生态文明意识的阶段,一看到土地就想着开发大田种植,种植粮食、谷物、土豆,那地下水要从哪里来呢?灌溉水从哪里来?所以在降雨量不足500毫米的地区,如果我们大规模生产,就会形成区域地下水漏洞,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从几米、几十米下降到几百米。当地下水位在几百米的时候,如果我们还要强行进行需水量很大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最后不仅会消耗能量,还会破坏生态。这种生产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要发展,就要有资金的推动,所以要在金融、环境等方面进行支持,尤其是要对贫困地区进行补贴,或者迁移。

除了生产破坏以外,还有贫穷破坏。因为贫穷,大家在土里面找食,总是希望能过上好日子,结果越挖越穷,最后逐渐导致土地荒漠化。所以在中国北部、西部地区,有很多地区要从扶贫开始,解决贫困问题才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一步。

第二,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那么什么是主体功能区?也就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资源利用程度,确定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域,还有禁止发展区域等。有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了,在这个地区就不要发展了,只能保护起来,这是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中与生态文明相关度最大的就是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区是依据全国的生态功能规划,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不同区域单位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的生态功能区,确保生产安全。比如划分出农耕区、牧区、森林保护区,或者林业发展区等一些脆弱生态地区为禁止开发区,甚至是拒绝人进去的区域,让自然得到生息,让发展进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生态政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产业结构。

第三,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为什么要推动低碳生活发展?我们现在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一种高碳的经济模式,是以碳为能源的生产方式。我们国家的能源有60%70%依靠的是煤炭,核能源、水力能源等占的比例比较小,加上城市采暖等需求,就使得我们的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高碳的基础上的。

高碳就会产生污染。一是对空气产生污染。二是资源的开发也会破坏生态环境、煤炭资源等。所以要加大天然气等能源使用的比例,加大水力、太阳能、地热能等的比例。还有,原来我们的生产,总是有很多资源经过第一次利用之后就废弃了,构建生态文明就要求把这些资源榨干榨尽,不要把好的用完了留一些矿产,把一些富矿用完了,挑肥拣瘦,把贫矿都扔了,这就形成不可持续的一种模式。推动低碳发展和推动低碳生活,形成循环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归根结底,我们现在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资源紧缺。能源紧缺与生产浪费、生产率耗能高是一对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是通过低碳发展的途径来进行能源革命。比如说法国。法国的核能(发电量)占全国的70%,所以在完成高碳向低碳转型的过程就比较容易。我们是煤炭占到70%,在能源结构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生活消耗占了30% ,另70%都是用于生产。很多发达国家的消费生活占了能源的70%,而生产只占30%,因为发达国家最初已经将工业生产转移到了中国,现在又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或者向印度等其它地方转移。基本上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而发达国家得到的是终端产品,把很多污染就留在了发展中国家,也就留在了中国。所以中国这30年来的(能源消耗)高速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不但有由中国的人口消耗所带来的污染,而且全世界的污染通过全球分工集中在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给发达国家提供了大多廉价的生活用品,但是我们在环境方面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要转型,我们要推动低碳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推进。只有推进低碳文明发展,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环境变成绿水青山,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切切实实的生态保证,使全体中国人民能喝自己土地上的水,吃自己土地上生产的食品,吃自己土地上的牛产的奶,我们的孩子也能够健康地生长,我们的人民也能够健康地生活。这就是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的目的。

6

第四,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资源利用最大的矛盾,也是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就是浪费。全世界的能源,比如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于能源的利用大概也只在50%左右,我们的能源利用率也不到50%那么大多的能源干什么去了?都浪费掉了!单位产值的耗能太高、耗水太高。在城市消费中,建筑的能源浪费占到了一半。冬天要采暖,夏天要冲凉,要开空调,如果我们在建筑方面进行有效的保暖、保温建设,利用一些保温材料,仅在建筑方面的能源就可以节省一半,在城市运营方面的能源就可以节省四分之一。

当然,还有其它许多方面。一方面,我们比较缺水,另一方面,城市很多地方跑冒滴漏,水都浪费掉了。所以要把资源的高效利用落到实处,要对水源的利用、各种资源的利用有严格的控制,有一定的规矩,不能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平均每亩土地的肥料应用是很多的。在灌溉上,我们往往是使用大水机灌。在水资源本来就很缺少的国家,又用大量的水源换取粮食,所以我们的粮食生产成本很高,不仅是由于生产规模小带来的成本高,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合理。

另外,在饮食方面,比如光盘行动,就有效缓解了我们在饮食方面的很多毛病。有时候,我们的饮食和人的饭量是不相关的。可能饭桌上有很多菜,但最后却不能进行有效、精准地分配。我认为,为了落实生态文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也要做到精准饮食——能吃多少就做多少,不要吃不完就扔掉。这些农产品可谓是粒粒皆辛苦,因为我们的蔬菜、粮食很多是用极其紧缺的资源来换取的。我们用本来就少的水源和土地来生产粮食,就更应该懂得珍惜。可是,在吃饭消费的过程中却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如果说贪污与浪费都是极大的犯罪,那么,我们在吃饭过程中的漫不经心,就是一种浪费,甚至是巨大的犯罪。这样的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在每一个人的周边,都随时随地发生着。我们要建设绿色中国,就不能浪费,不浪费就是节约。

第五,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过去,我们的环境治理是很难落到实处的。最初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叫谁污染谁治理,但是现在,谁污染谁治理是不行的。另外,之所以会形成环境污染,这与西方自由主义的经济学相关。这些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渗透进中国,企业都进行比较自由的生产,结果把环境成本都甩给了社会,甚至采取偷排、偷放、转移等恶劣的行为污染环境。如果把环境纳入生产成本,那么企业就不会浪费了。所以,我们要把环境纳入成本,在环境脆弱或者比较好的地区,如果要进行某一种污染性的生产,那么就要缴纳很高的环境税。这样一来,就可以让他不敢做、不敢为。

之所以要在城市进行环境治理,是因为城市是高效利用环境资源的,城市的环境治理要比农村的环境治理更容易一些。尽管城市有雾霾,空气也不好,但是,治理起来总是能找到抓手,因为城市比较容易管理。而在很多地方的农村,村边垃圾成堆,甚至没有一处干净的用水,一些农村的不法企业和小企业把环境给破坏了,把河流污染了,所以在某一点上治理起来比较容易,但要在整个面上治理起来就非常困难。我国的农业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农村的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更是难治。所以,要发动群众进行治理,要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相关部门还要进行监管。

第六,筑牢安全屏障。大家知道,1998年的特大洪水淹了很多地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上游山体土地的开发破坏太严重。在农业方面,尽量提倡多年生农作物的种植,植物、动物、微生物要平衡,要尽量采用免耕法。为什么呢?因为从土壤本身来说,如果把土壤作为生态文明指标之一的话,我国的土壤和全世界的土壤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全世界土壤的平均有机含量是2.3%,美国土壤的平均有机含量是5%,而中国只有1.3%。那么,我国有没有好的土壤呢?也有。我国东北的黑土地就是世界上仅有的几大块黑土地之一,最初的土壤有机含量是6%11%之间。可是,东北黑土地的开发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平均有机含量下降到小于5%。那么下个一百年呢?再下个一百年呢?可能中国就没有黑土地了,中国东北这块富饶的黑土地就消失了。但是,当这块黑土地消失的时候,我国的东北大粮仓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好土壤、保护好森林是至关重要的。

7

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片热带雨林真正的涵养水的量是树冠以下的平均高度,相当于一个水库。当我们把树砍光以后,即使再去栽,它也很难具有原始森林或者原始次生林的功能。森林一旦失去了涵养水源的功能,降雨就直接变成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湖泊,然后形成洪水。森林有树冠,有树干,就像一个海绵,当干旱的时候,不仅为森林本身提供水分,也为下游的河流农田提供水分。

我国西部的很多绿洲经济开发区是以冰川融水来维持生产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后,冰川就退缩了,然后就会形成干旱。大家知道,新疆有一个博斯腾湖,它就是靠冰川来供水的。由于气温上升和污染加剧,冰川的融水增多。大家觉得博斯腾湖的水位好像上涨了,而且很多水草、芦苇都长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生态的表象。但是,紧接着冰川退缩之后,水位会重新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可以说,如果环境污染加剧、冰川退化,那么西部的很多绿洲经济也就不存在了,还会造成大量的生态难民。实质上,西部贫困地区的一些草原,已经不能够支撑当地人的生活,而是靠年轻一代到东部地区打工赚钱,来支撑他们的家庭生活。如果这些工人的打工机会减少,那么他们的家庭实际上就已经属于生态难民了。

所以说,筑牢安全生态屏障是防止各种社会动荡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人的生存的最低保障。现在,土壤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还在加剧,怎么办?就要进行治理。有的土地在种植过程中被污染,农药、化肥都过量使用。污染转移到人的身体上之后,会使人中毒,进而增加在健康方面的费用,增加不必要的开支,也会带来一种不安全。可以说,筑牢安全生态屏障是一条铁律,它为中华民族的屹立不倒打牢了基础。

    (四)生态文明的世界意义

环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一个全球系统。环保需要全球的努力。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已经超越了片面强调碳元素的气候变化思路。

《京都议定书》等等总是在减排上花工夫。实际上,碳元素的排放仅仅是全球生态的一个分支,还有很多要素,包括海平面上升等等,只是一个要素。只有全球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它超越了片面强调碳元素的气候变化,具有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全国土壤空间的开发、节约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等。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是人类的活动既包括生产也包括消费,涉及多种自然资源、多个环节,甚至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等等。生态文明是一个全球性的主体,生态安全是全球性地域层次的需求,只有全球生态安全了,才会有人类的未来,只有全球生态文明了,才能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全球的生态文明就是对全球生态实现可持续性的公共管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中国的生态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公共管理。

目前,不断引起全球聚焦的气候变化、海洋酸化、低碳等等,生物多样性、沙漠化等都是生态文明之下的一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文明目前要远远高于那几个议题。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21世纪最大的主题,其他的主题都应该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展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回顾一下环境与发展在全世界的发展过程。自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由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至今,又召开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可持续发展大会,等等。以《京都议定书》为起点,推动了全球减排及低碳经济的运动。虽然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各自的考量,还没有一个能够切实实行的全球共识方案。这种尴尬的局面无时无刻不在嘲弄着各国领导人的智慧,为人类的命运蒙上一层阴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自秦朝以来就实现了天下统一管理,又经过了两千多年农业文明的进化,实现了有序的社会管控。经过了200多年工业文明的风风雨雨,中国人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的时期,基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一价值观提出了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作为更高级的社会文明形态来构建崭新的国家发展模式和全局发展模式。这不仅仅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而是要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画出最美最好的蓝图。

生态安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中国要为全球生态安全构建坚实的基础。因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只有中国把生态搞好了,全世界才有生态安全的可能;如果中国人走美国的道路,那全世界都没办法可持续发展。全球如果达到阿根廷的发展水平需要1.6个地球的资源支撑;如果达到马来西亚的发展水平,一个地球的资源是正好的;如果达到美国的水平,以美国的消耗资源的方式,人类需要4个地球支撑。但地球只有一个,怎么办呢?中国人就开始从自己做起,节省资源,走生态文明的道路,引领世界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构筑一个美好的未来。否则,人类没有前途。可以说,中国的生态文明落实到什么程度,决定着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8

要推动绿色发展。比如,当前生态方面积累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在我们国家是比较突出的,人民群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也比较强烈。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友好型的建设,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也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所以,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人人参与,做好自己的工作,爱护生态环境,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如果说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的话,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英明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落实到十三五规划中来,就使生态文明进入了一种法制性的轨道建设,有了法制的保证,有了制度的保证。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下行、生态环境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我们要提高民生水平,建设美丽中国,以倒逼的方式提出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可以说,生态文明是构建民族复兴永续发展的英明抉择。

中国率先推动生态文明,将引领世界发展,引领世界先进文化,对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转折意义。全球生态文明的实现,首先要解决四个悖论,即: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落后国家人民可持续生存的悖论;国家赶超战略与全球资源短缺的悖论;国家意志、地区意志与人类意志的悖论;人类的终极文明与阶段愚昧的悖论。对于消解这四大悖论,生态文明的见解就是: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是生态产业。生态产业代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生态产业是提供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甚至是整个世界现代化问题的最佳选择。发展生态产业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模式。信息化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注重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注重教育,重视研究与发展,虽然为合理地利用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因为信息的劳动对象是信息与知识而不是物质与能量,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文明造成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信息是进行资源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范型,是人类为了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在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选择后进行的第三次文明模式的选择。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安全的文明模式。信息化为全球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能力,因此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一种文明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发展生态产业,在高度信息化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它不仅仅是互联网+”的问题,而是要对全部的生态资源进行无缝连接和管理。生态文明社会要通过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的途径来实现。资源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信息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管理体系。资源增殖的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并开发替代性产品。信息增殖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提高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管理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生态产业有7个关键的环节,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7个环节进行。一要建立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就是要进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可以说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二要依据资源禀赋,在最少耗能、最低排放的前提下从事生态化的生产。三要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物质交换过程中防止二次、三次乃至N次污染。四要建立生态化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五要加强生产生活环境和有益微生物的分解功能。六要提高生态环境的还原能力,只取游牧的部分,其余的部分归还给自然。七要将分解后的有机物质投入环境并使之再生,将有机物质重复循环使用,最大的促进资源的再生和利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这样,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制度保证,也就走上了制度性发展的轨道,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是中国梦的基础,我们大家都要积极参与,履行自己的职责。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