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1N1 的防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原创)

 陈武光 2015-11-09


H1N1 的防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原创)

 陈武光

本世纪以来,病毒肆无忌惮,频频入侵,人类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显得如此脆弱。H1N1向我们袭来,陈武光在各路专家的种种可能的声浪中,闻声失色,风头趋紧,政府呼吁,专家上阵,医生出动,浩浩荡荡,严阵以待。

病毒袭来,易感人群成为新概念,备受关注。在易感人群中,中小学生首当其冲,首先在中小学生中接种疫苗,以抵御病毒的入侵,往往被认为最有效的一道防线。

每当病毒入侵的时候,人们寄希望于疫苗,这已成为一种思维惯性,虽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疫苗病毒赛跑,就像乌龟与白兔赛跑,若遇病毒改头换面,疫苗屡屡措手不及,难以招架。

专家先知先觉,频频发出种种可能预警。可能病毒变异危险增大,可能什么季节到来疫情爆发可能疫情爆发提前,可能疫情爆发推迟,可能有多少人得甲流,可能有多少人死于甲流,可能甲流要流行多长时间,可能寒流袭来……怎么样,怎么样,太多可能了。可能声浪,风声鹤唳,百姓警惕,提心吊胆,无所适从。

难道科学留给我们的只有可能可能的模棱两可,使得专家发布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太多可能所带来的不可预测性,又往往给人们心理蒙上一层层阴影,给社会带来不安。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值得关注。

接种疫苗,抵御病毒,如雷贯耳。病毒袭来——接种疫苗,病毒变异增大——提前接种疫苗,探热——隔离,阳性反应——特效药上阵……按此逻辑展开,似乎已成为一道循环往复,无法破解的逻辑难题。

事实表明,对抗病毒,面对H1N1之类的形形色色的病毒,应当确立“H1N1的防控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构建起一个有效的社会防控体系。

易感人群,不应是单指年龄特征和生理特征,而应该主要是指易感群体的社会生活特征,也就是各个易感群体的易感源。以中小学生为例,中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特征,也就是造成易感易感源

中小学生在学校,数十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课室里,空气混浊;中小学生清晨六时许起床,从上午到下午承受六到七节课时的疲劳轰炸;每天挑灯夜战少则到夜里十点,多则要奋战到十一点,甚至到零点;中小学生在校膳食,缺乏统一标准,缺乏有效监管,缺乏青少年必需的食品营养要素,更缺乏应对防控病毒的营养指引;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文体活动时间;中小学生放学回家,排长队,挤汽车,车站人头涌涌,车厢里浊气弥漫。凡此种种,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几率增,而成为易感群体。

以社会公共防控体系为核心,构建H1N1防控社会系统工程,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陈武光 发表于:2009-11-25 15:31: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