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心理学五位大神介绍

 migong919 2015-11-09
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著名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塞尔了,他当选的理由之一是他的历史地位,他是是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其二是作为创始人的他在认知心理学发展上的贡献,他整合了零散的认知研究为完整的学科框架,他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认知心理学专著—《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作为一名学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本书展现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赋予了不同的研究范式以合法地位,掀起了认知革命的浪潮,并为自己赢得“认知心理学之父”的雅誉。此外,他的另一部著作《认知与现实: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与含义》还引领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其三就是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构成了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比如,他创造性的提出视觉搜索范式,他在认知理论家塞尔弗里奇的机器模式识别研究的启发下,开展了人类模式识别的实证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著名的视觉搜索范式。奈塞尔在二者之间达成了共识,即在强调人性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观点来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知觉和模式识别是输入,回忆是输出,二者之间是某种心理加工。第二,他对“认知”作出明确定义,即“认知”是“感觉输入凭其被转化、简约、精加工、储存、恢复和应用的全过程等。。。。诸如感觉、知觉、想象、保持、回忆、解决问题和思维等术语。。。指的都是认知的假设阶段或方面。”这个定义一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所广泛认同和采用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第二位非常厉害的认知心理学家,迈克尔·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他当选为第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认知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以研究脑为主的认知神经科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取向,而他正是全球著名的脑科学家之一,而且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这个雅誉的获得来源于他通过对裂脑人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人类大脑功能偏侧性以及大脑两半球之间关系的认识。1985年,他出版了《社会性大脑:发现心智的网络》一书,对大脑功能偏侧性的特征以及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1988年,他出版了《心智问题》(Mind Matters)一书,成为心智紊乱问题研究的入门作品;1992年,他出版了《自然界的心智:思维、情绪、性别、语言以及智能的生物学根源》(Nature’s Mind: The Biological Roots of Thinking, Emotions, Sexuality, Language, and Intelligence),纽约时报评价说:“对脑科学研究来说,此书所做的研究堪比斯蒂芬·霍金的研究之于宇宙论”;1995年,Michael Gazzaniga通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里程碑式的着作《认知神经科学》(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对九十多位科学家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资料库,目前已经出至第三版;2005年,他又出版了《伦理性的大脑》(The Ethical Brain)一书,对大脑发展与人类伦理形成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并且,他不仅在临床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圈子内闻名遐尔,而且对外行的社会公众来说也是声名远扬。除此以外,在对于认知科学的体系建立上,他也有很多突出的贡献。1982年,他创建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并担任主席至今。此外,作为创始人,他还是《认知神经科学杂志》的名誉总编辑。1993年,创建了认知神经科学学会。而他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为大众所认可,他获得的荣誉有199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5-2006年,任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会长。2006年,他入选国家医学研究院(National Academi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第三位我们要介绍的心理学家是 乔治·米勒,他当选为第三的主要原因是:一,他与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一起创立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点燃了认知心理学界重要的星星之火,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二是源于他的学术贡献,1960年他出版了与加兰特、普里布拉姆合著的《计划与行为结构》,概述了他们的认知心理学概念。当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1956年发表于《心理学评论》。米勒最早对短时记忆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神奇的数字:7±2”[2]。他注意到年轻人的记忆广度大约为7个单位(阿拉伯数字、字母、单词或其他单位),称为组块。后来的研究显示广度与组块的类别有关,例如阿拉伯数字为7个,字母为6个,单词为5个,而较长词汇的记忆广度低于较短词汇的记忆广度他还以提出Miller's Law著称:为了理解别人所说的,你必须假定这是真的,并设法想象what it could be true of。三是他所获得的科学荣誉,1991年,米勒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第四位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 ——赫伯特·西蒙,美国心理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知名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方向。 西蒙学识广博,是现今很多重要学术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注意力经济、组织行为学、复杂系统等。他创造了术语“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满意度”(satisficing),也是第一个分析复杂性架构(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的人。 西蒙因其贡献和影响在他晚年获得了很多顶级荣誉,如:1975年的图灵奖、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奖、1986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1993年美国心理协会的终身成就奖。他对中国大陆学术界有较深影响,“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坚冰后的1972年7月,赫伯特·西蒙作为美国计算机科学代表团成员首次访问中国,后多次访华交流讲学及合作研究。其中文名字司马贺,即是他1980年做为美国心理学代表团成员第二次访华时所起,其本人70多岁的年龄开始学习汉语。司马贺教授作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与A.纽威尔等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类思维,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最后为大家介绍的心理学家是艾伦·纽厄尔,他是信息处理语言(IPL)发明者之一,并写了该语言最早的两个AI程序,合作开发了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 1956年)和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1975年他和赫伯特·西蒙一起因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础贡献而被授予图灵奖。纽厄尔生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又是美国工程院院土。他是美国人工智能学会AAAI的发起人之一,并曾任该会主席(1979—1980)。他还曾出任美国认知科学学会(CognitiveScienceSociety)的主席。除了和西蒙共享1975年的图灵奖外,1971年AFIPS授予他HarryGoode奖,1992年6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向他颁发了全国科学奖章(NationalMedalofScience)。在接受了美国科学界的这个最高荣誉之后一个月,即7月19日,纽厄尔因癌症去世,享年65岁。学术界为了悼念他,由米其翁(J.A.Michon)编辑.出版了一本纪念文集,书名为《SOAR:对认知体系结构的展望:悼念艾伦·纽厄尔》纽厄尔生前的最后一个重大研究开发项目是和曾经是他的学生的莱尔德(J.Laird)和罗森勃洛姆(P.Rosenbloom)一起完成的更灵巧的AI软件SOAR(State,Operator,andResult)。SOAR是一个通用的问题求解程序,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功能,即能够记住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并把这种经验和知识用于以后的问题求解过程之中,所以和人类的智能更加接近。SOAR已被前述CMU的EDRC用于检索设计中的学习行为和灵活搜索行为。
以上就是我所认可的五位厉害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们大都在认知心理学的领域有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们自己不仅在学术上奉献了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在认知心理学发展的道路上他们也是铺路人。当然还有很多厉害的心理学家,但是科学的价值体现在更长远的实证研究和生活应用上,所以每一位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和思考建立了自己学术观点的心理学家都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