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每一个梨成“王”

 时间的朋友520 2015-11-09

为玉露香梨测地温、气温、水分等。

熏烟保卫玉露香。

王登华为玉露香测糖分。

阅读提示

   刚刚闭幕的第四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北京新发地董事长张玉玺的一席发言引发了大量的关注:2014年山西农副产品在北京新发地的销售总量为90万吨左右,占比接近7%。在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晋北杂粮、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吕梁红枣核桃等,都是难得的健康食品。这么多好东西,为什么走不远,原因在于品牌没有“立起来”!

  10月15日,记者来到临汾隰县探访了玉露香的成长轨迹、研梨-引梨-种梨-谋梨的发展过程。当下,玉露香面积已经达到15万亩,并获得了出口美国的通行证。他们正在做的是从地块、土壤、热量、水分、光照、产地、农户等多个指标中建立品质溯源机制,让每一个玉露香都能表现出最真、最好的自己。
好梨要卖好价钱,让每个梨都能证明自己

  在位于山顶的隰县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记者见到了几个“绿头蛋”的梨,几位梨农正和气象站的工作人员说着什么。原来,它们上面都贴有一个椭圆形的标识,上面写着“中国第一梨、隰县玉露香,山西隰县果业局监制”,中间是一个二维码。扫一下显示:李保平,地址隰县下李乡后峪村,家庭人口3人,梨园面积10亩,梨树数量385株,年产量9000公斤,并配有李保平、梨园和梨的图片。

  有了这个,就可以知道这个梨出自哪块地,谁家的,平时怎么生长,如何管理。现在,他们正在做的是气候品质认证的指标体系。种了一辈子梨的闫云海说:“别看隰县不到1500平方公里,同样一亩地,陇上和陇下就不一样。我们这闫二旦就有一片果园,往往是上面的丰收了,下面的就极有可能遭遇冰雹、霜冻;相反,下面的丰收了,上面的就不敢想了。隰县的南北温差在4℃左右,塬面和川底能相差近千米。所以,即使在同一个县,不同的地、不同的树,生产的梨品质都可能是不同的。”

  为了让每一个梨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一方面质量可追溯,一方面让好梨卖上好价钱,隰县开始从生长期气候、地理位置、地块主人等多方面着手为每一棵树、每一个梨建立身份信息。今年4月12日,眼看一场霜冻就要降临,全县一半的玉露香都开花了,怎么办?从晚上12时开始,气象局将气温、地温数据1小时回传1次,在温度接近-4℃的时候,在大喇叭里通知梨农到梨园熏烟,保卫玉露香。

  做到这样精细的结果是,梨从论斤卖变成了论个卖,从论品类卖变成了论地、论树卖。他们还按照国际贸易通行的标准生产、管理、加工和运输玉露香,获得了国家质量检疫检验总局的审定、验收,拿到了出口美国的通行证。

  即使这样,隰县玉露香还是引发了北京新发地董事长张玉玺的感触:玉露香,无论品质还是口感都是一流的,但是依然没有“立起来、走出去”。这样的情形在山西具有普遍性,像吉县苹果、忻州杂粮、吕梁红枣……这么多好东西,外面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关键在哪里?品牌!品牌就是产品行销的灯塔,有了好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才能真正大起来、强起来。
74-7-8生于山西,认可推广却经历重重困难

  2013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名梨·全国梨王擂台赛”上,来自北京大兴榆垡的玉露香,以单个1.655公斤的重量斩获全国“梨王”称号。台下,山西果树研究所郭黄萍的眼里,泪水止不住地淌,她隐隐作痛的是,为什么“梨王”没能在山西产生!

  1974年,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邹乐敏,以库尔勒香梨为母本,河北赵县雪花梨为父本,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代号为74-7-8。但是,在玉露香梨培育成功后的许多年里,栽植面积一直推不开。

  一开始,74-7-8梨给人的印象是:不好看、个头小、果型差、放不住,整个一绿疙瘩,价格也不好,只有在秋季的地摊上,偶尔听到小贩在叫卖,一问说是74-7-8梨,连个正经名字也没有,买梨的拿起来看看就放下了。山西是74-7-8梨的老家,却没有一处成规模的栽植区,还没有陕西、河北、安徽等省多。

  梨的试验周期比较长,一般要三到四年才能结果。等分出优劣,掌握了栽植、管理、授粉、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也需要时间。绝大部分梨农怀着一种等待观望的心理,谁也不敢大面积栽植,更不敢把正在挂果的梨嫁接成玉露香梨树。在隰县也是一样,数万亩梨园只有几十株玉露香,还是挤在旮旮旯旯里,不上肥、不剪枝、不治病虫害,只是作为一个梨的新品种观赏,处于无人打理、自生自灭的状态。

  一个新品种的培育不容易成功,对新品种的认可、推广就更难。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梨育种课题组郭黄萍接过邹乐敏的研究课题,开始考察在全国的分布、生长、管理、挂果及存在的问题,开展配套优质栽培技术的研发。

  转折发生在2000年的农产品展销会上。那一年,闫云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顶住压力在当年盛产酥梨的果树上嫁接了玉露香。一开始,好几年没收成,等到能挂果了,不是被冰雹打了,就是价格不行。总是唱着歌儿的闫云海不认输啊,坚持到了2008年,玉露香1斤卖到了5块钱,一亩地1500公斤,闫云海有30亩。他笑了,跟着他嫁接玉露香的村民也笑了。
引梨-种梨-谋梨41年,目标是成为独一无二

  梨自古就是隰县人的“靠山”。史料记载,北唐李斌愉家的一株大梨树,树龄约四五百年,年产1800公斤,养育了近20代人。蓬门村则有专门为外来驮梨人服务的驿站,每年的冬春两季,来蓬门买梨的就会住满村子里的四座骡马店。薛干村靠梨树收入供一代又一代人上学,成为隰县南部有名的文化村。陡坡乡辛庄村周怀文在9分地里栽有37株金梨树,年产梨1万公斤,收入是粮田的50倍。

  1994年至1996年期间,一直关注隰县梨,引进过恩梨、酥梨的王登华,从县长的职务上退下来后,用3年时间,对隰县梨进行了一次大调查,发现隰县梨有76个品种之多。1998年,他在习礼塬承包了30亩土地,建起“百种精品梨示范园”,栽植了108个新优品种进行试验。

  2000年10月,王登华从电视上看到山西果品展销会在太原举行,于是到了展销会上,看到了隰县参展的酥梨和晋蜜梨。也就是在这次展销会上,王登华遇上了郭黄萍。半个月后,郭黄萍来到隰县。2001年,王登华又到省农科院请教74-7-8的培育人邹乐敏。邹乐敏给了王登华两份资料,一份是以库尔勒香梨为母本,其他梨为父本培育出的8个品种,玉露香排第一;一份是陕西果农仵六九培育的玉露香在陕西表现很好,要尽快命名。王登华坐不住了,他开始在全国各地了解玉露香的试栽表现、栽培和管理技术。2003年7月15日,王登华在辽宁省兴城国家农科院果树所,看了国家梨资源圃里的700多个梨品种,请教了4位专家,答案是,“你们隰县的玉露香和晋蜜梨,就是当前最好的梨”。

  2003年,隰县买回700株树苗作为接芽,为118户酥梨高接换玉露香250亩,接芽171800个。其间,经历了技术的挫折,市场的低谷,还有各种冷嘲热讽。到2010年,玉露香卖到了每斤1.7元,2011年3.3元,2014年5元。如今,玉露香已经发展到15万亩,挂果1万亩,《诗经》中“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的记载也在这块“泉泊下湿”的隰州得到了新时代的验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