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从“心”做起
发表于:2015-11-09 作者:嘉芊
多年来,关于养老话题的讨论不断,事实上,养老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做子女的关注,国家和社会都高度关注。而当前,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以及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当初关注“养老”,递增到今天的“敬老”“爱老”。或许有的朋友要问了,养老和敬老、爱老有什么区别吗?笔者认为大义是相同的,但是区别也是有的,最为显著的区别是,“养老”一般更强调儿女和社会要对老人进行物质上的帮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赡养老人”,事实上,赡养老人是儿女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拒绝赡养老人已经严重触犯了法律。而“敬老”和“爱老”则是在“养老”的基础上,从而更加关注老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从而让老人身心愉悦,安度晚年。
针对老人群体而制定的相关保护法律已经有很多了,并且我们看到在逐年完善,这意味着中国的养老建设将每年进步一点点,老人的幸福指数也将每年增加一点点。这对于老龄化严重的今天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根据相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六十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了两亿一千多万人,占到总人口近百分之十六,而六十五及六十五周岁的人口则达到了近一亿四千万人,占到了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则意味着不管是对子女,还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养老工作有所加剧,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必须加大投入,用于养老工作。此外,对于儿女的要求也变高了,尤其是已经组建家庭的子女,双方四位老人都需要赡养和关心,并非轻松。
既说起双方父母的赡养责任和义务,有个不好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提一提。这样一个现象就发生在笔者身边,笔者有个同事姓王,暂且称他为小王。小王结婚两年了,夫妻双方都是本地人,父母和岳父母也都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平日里工作忙,很少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下了班直接回家,也不到父母家里去。好不容易周末了,小王会带上老婆孩子到岳父母家里去,帮着岳父母干干家务或者别的,但是依然很少到自己父母家里。那么是不是小王与父母关系不和呢?据笔者所知,小王跟父母的关系相处融洽,尽管小王已经结婚生子,可是父母依然将小王看成是孩子,有时候想念小王了,或者天气骤冷了,就会给小王打电话,叮嘱多穿点衣服,多喝点羊肉汤这类琐事,不过小王每次都显得挺不耐烦,草草应付快快了事。
事实上,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书籍或者发生在周边的真人真事,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并非是个例,不乏有一些朋友对于自己的妇女表现一般,也不回去主动关心,但是对于另一半的父母却是孝敬有加,百般呵护。但是双方父母都是自己的父母,原本就是平等的,在“待遇”方面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笔者认为,或许跟我们与自己的父母“太熟”了有关。我们常说,拥有的往往不知道珍惜,在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或许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客观地说,越是这样,我们对老人的亏欠就越多,老人不求我们能给老人多少钱或者多少礼物,老人只希望我们没事的时候给他们打个电话聊一聊,等我们有空的时候可以去陪他们说说话,散散步,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小,但是心里需求会相应的放大,他们时常会觉得寂寞,希望儿女、孙子辈的孩子们能够陪陪他们,孩子膝头绕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满足是物质所远远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很多做儿女的多多少少忽略了这一点。而我们的理由也不乏以下几点:工作忙、工作累、生活压力大、没时间。并且以此为理由,还经常不给父母好气,造成父母一把年纪了,还常常要为我们担心,现在想想真是千不该万不该。而且对于很多儿女而言,总觉得时间还长,觉得父母身体还算硬朗,陪伴父母的日子还长着呢。但是殊不知,老年人年纪大了,很多意外都是突发起来的,如果一旦出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相比这种自责、愧疚是将折磨一生的。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改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发生在我们的父母身上!
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并且已经成家的朋友而言,我们将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和自己家庭方面,工作日拼命工作,周末则带着老婆孩子旅游、聚会,而鲜有将时间放在父母身上的。另外还有一些朋友只是在周末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给老人买一些营养品或者捎上两件新衣服,以表达对老人的关爱。但是这些或许并非是老人想要的,他们更想要的是理解老人,关心老人,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笔者认为,我们改变养老方式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从精神世界出发,从养老向敬老和爱老递进,由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向精神世界提升,这给老人带来的快乐远比物质带来的快乐要更多、更纯粹!
中国有句老话叫“千金难买心头好”,让老人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而让老人快乐的办法绝非是物质(千金)。事实上,即便是有千金,能为老人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如果在精神上对老人不管不问,同样会让老人产生被忽略、被遗忘、被冷落的感觉,从而感到寂寞和孤独,这对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总而言之,“养老敬老爱老”或许更应该从“心”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