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中医》纪录片】大师走了留下了什么?

 liliuzeng 2015-11-09


小道按

还记得5月份上医网发布的央视纪录片《中医》主题征集活动吗?我们得到了许多热爱中医的网友热情回馈,大家都期待着早一点见到它的面容。即日起,上医网将和央视纪录片官方公众号一起诉说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讲述中医人的故事……



大师走了,留下了什么?


没有大师的时代,他们依旧是大师

为什么想纪录他们?

为什么他们总是中医界的明星?

为什么他们的言行总会打动我们的心?

让我们今天看看一段极其珍贵的视频——

百岁大师:干祖望

国医大师干祖望



国医大师,杏林圣手,国家中医耳鼻喉学科的创业人之一干祖望教授于7月2日与世长辞,享年104岁。




百岁之后,干老已经甚少出诊,“好多领导、富商一定要求父亲再去给他们看病,价格开得很高,我父亲基本都不答应,没松口。”女儿干千最了解父亲的倔脾气。然而干老也有耳根子软的时候,2013年,一名梦想成为歌手的男生由于长期过度用嗓以及精神压力过大,忽然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唱出动听的声音,各方求医无果,求到干老门前。“那个小孩挺倔的,家里条件也不太好,就在这边一边打工一边等待治疗,饭都吃不起,我们后来就让他每天来家里吃饭,我煮面给他吃。”干千回忆说。最后,干老松了口,不仅给男孩儿开了方,还耐心地开导劝解了他许久。干老曾说,“学医还有另一种苦,就是放不下病人”。


2015年除了干祖望先生,还有几位中医界著名的国医大师离开了我们,他们分别是93岁的程莘农,89岁的贺普仁,89岁的徐景藩,83岁的郭子光及80岁的李士懋。


国医大师程莘农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5月9日在珠海逝世,享年93岁

程莘农出生于江苏淮阴(今淮安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0岁时,父亲守“愿为良医”的训言,且认为医能济事活人,于乱世之中能求得安身立命之所,亲自教读中医典籍,并给他取名“希伊”,希望他能像伊尹一样“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根据这个名字,一位王姓世伯给他取了号“莘农”,取意“有莘之野”。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1976年恢复工作后的30多年来,程莘农的挂号费始终是1元。按照国家关于医院门诊挂号费规定,那个年代,主任医师5元,副主任医师3元,普通1元,但程莘农始终要求医院只收1元钱的普通挂号费。问起原因,他说:“病人得病已经很痛苦了,为他们减轻些负担总是好的!”




国医大师贺普仁

国医大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贺普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22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9岁。

贺老生前常跟徒弟们说,古时老中医在弟子出师时,会送给弟子两件礼物——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雨伞意在教育弟子,看病出诊要风雨无阻,只要病人有需要,“下刀子”也要二话不说拔腿出诊;灯笼则是告诉弟子,看病不分白天黑夜,就算在深更半夜点着灯笼也得去。他这样要求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

贺老曾作为“针灸外交”的使者,参与国际医疗队到西非工作了一年多。西非缺医少药,贺普仁是医疗队里的唯一一名中医,曾创下一天为260人治病的纪录。回国后,他发现自己视力下降,最严重时,看不清徒弟递过来的针,要靠手指触摸。

贺老曾说: “没有钱肯定不行,但趁机从病人身上赚大钱绝对不可以。”




国医大师徐景藩


国医大师徐景藩先生于3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

“医者父母心。能为患者出点力,减轻病人负担,是医生应该做的。”徐景藩一直将此作为座右铭。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急诊室工作期间,徐景藩夜间值班常常带米煮粥做夜餐。他看到一些患者也需要营养时,便小心翼翼把粥上面的米汤舀出,一勺勺喂给重症患者。

徐老对患者如同亲人,每开一味中药,都要反复斟酌,总是把最佳配伍的药方给患者。同时,自己还核对药名、药量。患者非常信任他,常常半夜来挂他的号。

在人生路上徐老悟出了很多道理: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随缘二字,便能除却许多烦恼;对人宽厚仁慈,生活顺其自然,为人低调谦和,不受名利羁绊。因此,他一生平稳,身心愉快,加上师徒和谐,同事和合,家庭和睦,生活得自在舒畅。


国医大师郭子光


国医大师、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郭子光先生5月17日晚逝世于成都,享年83岁

郭老生前每周都会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名医堂、老中医门诊部坐诊4次。由于患者过多,必须当日挂号。每次早晨8点开号,不到3分钟25个号就被一抢而空。不想让病人白跑一趟,再加五六个号已成了惯例。

郭老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尤其对冠心病、心绞痛、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慢性肾炎蛋白尿、某些癌症等疑难病症疗效卓著,在病人和同行中声望很高。

如果有来生,郭老说自己还会选择做医生。对他而言,治愈病人的幸福感,比得到很多钱还满足,他常说,“病人一高兴,我也感到高兴。”


国医大师李士懋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于10月25日15时逝世,享年80岁。

李老的诊室墙上挂有一幅字,写的是“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此言出自明末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昌。能体谅病人之苦,也才能视人犹己,李士懋先生对此体会尤甚。

李老说,他重视脉诊,并不意味着夸大脉诊的作用。对一诊脉便知病情、解生死的大夫,他羡慕不已,也曾扮作患者去偷艺。但他发现,这些大夫也多是说了许多症状,其中有一二症状包含其中而已,难以直指病人疾苦。他还说,脉诊的运用,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若舍三诊只凭一诊,无异盲人瞎马。

李老类似的探索和见解还有很多。比如针对西医治疗对脉象的影响,他提出要引起注意,以免误诊、误治。他在自己的著述中附上年轻时受此影响而误诊的病案,心胸之磊落,令人钦佩。


他们穷其一生探索生命的奥秘

他们医治百病,救人于痛苦之中

他们经历命运的颠沛起伏

依旧怀赤子之心

大医精诚

他们已经离开我们,就在2015这一年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国医大师



来源:纪录中医

编辑:姚霁云

=====================

最便捷的参加精彩活动

最及时的查看访谈精华

上医网APP仲春发布,我们深知目前版本的不足和稚嫩,但还是希望能够早一些伴您左右,伴我成长。扫描二维码携手同行吧!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关注央视《中医》纪录片官方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