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着小黄图,还可以全世界流通的神奇卡片 | 小历史

 真友书屋 2015-11-10

这些静止的照片使不见于人的大白天下,使不名一文的名扬四海,让扑朔迷离的易如反掌,让一目了然的盘根错节。这些图片的力量塑造了符号组成的结构,画面拼凑的现实。

——伊丽莎白·爱德华


不论是手机、电脑还是平板,它们带来了人类通讯方式的大转型。那贴着80分邮票的信件大概除了保险公司和水电部门,很少有人会再去使用。尽管快速通讯足以把地球两端的人的时差缩短到1/8秒,传统的邮政模式还仍然有着它的实用形态:明信片。


在30年前的人类看来,能够和其他人在一个小盒子上即时对话实在是太酷了;而现在,这种通讯方式人人都觉得是家常便饭,于是生出了新的需求。本着“物以稀为贵”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慢吞吞的明信片却仍然广受文青欢迎。一张明信片,正面印着埃菲尔铁塔在光晕下的剪影、另一面写着自己在塔顶邮局的心情,寄托了一份可以收藏的快乐。


文青怎么可以没有一张这样的明信片?


这是我们熟悉的明信片。而明信片从发明到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掺杂了三个“感人”的人生故事。


一个陌生老顽童的来信

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一度为了明信片的发明权争得不可开交。据说有位德国画家画了一张插画,想要寄给朋友,但是信封装不下。于是他就在画的背面贴上邮票、写上地址,直接寄出去了。而奥地利则是第一个立法发行不需封套的明信的国家。但是这都是186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跟腐国考证出来的1840年明信片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


话说1788年,处女座的尾巴,出生了一位特别神奇的英国作家。他就是英国讽刺文学的大师,号称乔治时代最聪明人的西奥多·胡克。拜流行歌写手爸爸所赐,胡克在幼年时就表现出了在格律上的天赋。跟仲永的爸爸一样,这位爸爸也天天带着儿子去各处展示他的才华,几乎是吸干榨尽地使用。比仲永好一些的是,胡克没有因此丧失才华,但是见惯了糜烂社交场合的他,见识了社会的黑暗面,心理上变得早熟还有点反社会。这个愤青长大之后终于脱离了老爹的摧残,自己成了一个“非著名作家”,躲在伦敦的繁华中从事讽刺文学创作。可惜并没有人看。


搞恶作剧那年的胡克,多么清新的小鲜肉


22岁那年,胡克有一个好朋友比兹利来跟他抱怨,说你写的这东西也没人要看啊,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作家。胡克当场表示不服,和比兹利打赌,说自己能在一周内使伦敦的一座房屋远近闻名。回家以后胡克就写了上千封信件,发往帝国各处,代表一位贵妇人向全国各地的公司、个人请求援助。当然,是未经授权的冒名信。但是这个小损招见效了,不久就有络绎不绝的水管工、清洁工、钢琴教师、送外卖的、木匠来登门拜访。甚至连伦敦市长、英格兰银行行长、东印度公司总裁、罗切斯特公爵都来登门拜访,搞得那个贵妇不堪其扰。胡克赢了赌局又打出了恶作剧之王的名声。


他的创作才华惊动了乔治亲王,于是遣他去毛里求斯当总督。结果牵连进一桩舞弊案,被判入狱。胡克还不消停,不停写文章抨击英国政府,于是一直被关了十年。牢底坐穿的胡克出狱后终于学乖,不再在微博(误)上发敏感言论了,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地搞地下出版物。甚至一度和莫扎特通过中间人节间合作过。


到了1840年,这已经是胡克人生的最后一年了。52岁的老顽童胡克在一张硬卡片上画上了一群表现蹩脚的邮递员,背面写上自己的地址,让明信片在伦敦的邮政系统兜了一圈,又送回到自己手上以表达对于英国邮政的不满。德艺双馨的老文青胡克这时候还不知道,他的一个顽皮的创意,改变了百年后文青的生活方式。


2002年卖出了3万多英镑的世界首张明信片


这是最好的时代

且不论明信片到底是谁发明的,从1870年开始,它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首先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发行了纪念明信片以鼓舞国内士气。这时候的明信片还不能用来邮寄,因为连贴邮票的地方都没有。随后在英国、奥地利、德国相继都出现了明信片的递送。1890年,埃菲尔铁塔落成,法国人这下可真是疯了。大量印着他们这一具有强烈性暗示地标的明信片流水一样地进入欧陆各地,意思好像是在说:看,爷们输了普法战争,但是“哔—”有这么大!


明信片的幼年期,政府和邮政系统还对它不太重视,只是听之任之。就像如今的明信片大多是中国制造一样,早年的明信片都印着“法国制造”,也许尤其吸引法国人注意力的,是各国独立艺术家设计明信片时在上面画的裸女吧。不管是不是法国人发行的,当时只要是画着裸女/半裸女画像的都叫做“法式明信片”。


我总觉得这样的明信片会寄不出去


明信片之所以受到欢迎,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没有电脑电话,最快捷的通信方式是电报。但是歪果仁那个文字的长度大家懂的,根本不可能做到“妻死速归”这么省钱。再加上电报高昂的价格,所以在旅行途中给朋友拍一个电报表达思念之情好像实在是得不偿失。那就写信呗,可是那时候国立基础教育刚刚在欧洲展开,虽说扫盲成效大大的,但是知识分子还是不多,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会写字。于是表达简练,意味隽永,顺便还有个小黄图的明信片成了欧陆人民居家旅行必备。


欧洲的风气很快也就传入了美国,一个叫威廉·杰克逊的画家画了一套南北战争的战场速写,并作为美国的第一批明信片寄出。这时候就得说到第二个人。


1961年美国的第二大城市,费城。这里居住着一位印刷厂老板,名叫约翰·查尔顿。其实他的发明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不过是一张白卡片,正面印着公司的LOGO和一条横线,算是给你写留言;反面则是地址栏和邮票框。两面都没有画,比欧洲的春宫明信片还要土。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就是明确了明信片作为简便信件的地位和样式。人们终于可以不用反复思考在哪里填留言、地址和邮票了。这使得当时还是穷乡僻壤的美国大农村真真是爱上了这种价廉物美又不需要太多文化水平的小物件。随后查尔顿申请了专利并把专利转让给了另一个合伙人,叫李普曼。李普曼的贡献是给光秃秃的明信片加上了一层花边。俩人合伙开了一个印刷厂,专门印刷明信片,一时生意兴隆。



但是政府一看这么好的生意怎么能让私人垄断呢!你看你们纸张也不好,设计的方框也不符合我们发行的邮票,上面居然还有一个丑陋的公司LOGO。我们最看不起你们这样的奸商。一纸法令,把私人明信片给禁了,只允许政府明信片发行。查尔顿和李普曼的小厂子折腾了一段,也不得不趴窝。1898年5月,国会老爷们终于觉得这么弄没什么意思,于是解禁。可惜这两位美国明信片先驱的公司已经倒闭25年了。


追忆亚麻年华

随着19世纪明信片黄金时代的结束,明信片的热度渐渐降温。但是它的销量仍然还在,并且消费者对印刷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亚麻纸应运而生。亚麻纸不是说明信片真的是亚麻制作的,而是在纸张的正面应用了一种混合着布料纤维的纸浆。这样造出来的纸张正面摸起来像是亚麻的布匹,反面则保持了原来的普通纸张材质。当颜料遇到普通纸张,在颜料变干的时间里纸张会吸收颜料。其结果就是颜料干透以后颜色非常暗淡,不鲜明。人们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颜料里掺上沥青,可以减缓颜料的吸收。但是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沥青有毒,还是黑色的,对于图案的观感负面影响更大。而亚麻纸表面粗糙不平,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颜料干得就快,于是更多的颜色保留在了表面上。亚麻纸做的明信片比黄金时代的更为鲜亮。


亚麻纸仍然是受欢迎的纸张


发明亚麻纸的公司叫做古特·泰克公司,创始人古特·泰克是从德国移民的美国人。这是一段普法战争到一战之间的和平时期,西方世界的人们快乐地生活着,享受着和平带来的繁荣与梦想。1896年登陆美国的德国小子古特,只用了两年时间就白手起家,创建了古特·泰克印刷公司。除了发明亚麻纸以外,他还在明信片领域掀起了一阵流行旋风。古特自己设计了一种明信片的图案,叫做“大字母”或者“问候”。先用小的花体写上“Greeting from”,随后印上当地地名的巨大空心字母,并在字母当中印刷当地的特色风景。


亚利桑那州的大问候


如前所述,由于亚麻明信片质量上乘、颜色鲜亮,从1931年到1950年这段时间被称为“亚麻时代”



1950年以后,人类印刷技术又有了新的进步,即使不使用亚麻纸也能够让颜料在硬壳纸上站住。亚麻时代结束,明信片迎来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这个时代。每当我们看着用冰箱贴或者胶带固定的友人来信时,也许再不会思考这张卡片背后无数人的起起伏伏。即使颜色褪去明信片也永远承载着人类的一种慢交流的快乐,永不会死去。


作者:猫斯图

学化工的段子手,兼职英语老师,已辞职在德国留学。立志挖巴别塔的墙角,会画画的音盲厨师,不提数学问题我们就是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