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岂能无“边界”?

 3gzylon 2015-11-10

 

2015-11-10 10: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有话说
2015-11-10 10:01:1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责任编辑:康慧珍

  作者:海军陆战学院政工系 郭继民

  一般我们认为,在宇宙间,凡有形质、占有时空的东西,多是不自由的,譬如器物;无形质、超时空的东西,则是自由的,譬如思想。有形质的东西之所以不自由,在于“形质”自身设定了“边界”(比如时空的边界);作为“意识流”的思想,因其无形质,不占有时空,似乎可天马行空,遨游八极,应是自由的、无边界的。果真如此乎?答曰,未必。

  思想有边界

  思想是有边界的:形式上的自由,并不意味其内容上的自由,更非意味着没有边界。

  首先,就思想之可能发生的条件或曰其来源而言,无非有二:一则为思想发生之主体(人);一则为所思之对象(物或事)。就此而论,思想是“有限”的,因为它归根结底来自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反思,人们对外界实践、认知与反思的能力、范围与深度乃构成其思想之限度。我们不否认大哲学家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但是,其“具体的思想”终归有其“限”。世界是流动并生成着的,没有谁能完全、彻底地把握住这个流变的世界。

  其次,就思想的应用而言,它是有疆域、有边界的。一种思想,无论多么伟大,皆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有其特定的使用域。以物理学而论,牛顿力学仅适用于低速、宏观区域,量子力学则仅适用于微观粒子;以数学而论,连续的函数问题可用微积分解决,非连续的点状函数问题,可能要以集合论的方式解决……自然科学之领域尚且如此泾渭分明,社会科学则更不必说。

  再次,思想所采用的“工具”将对其构成限制。思想得以进行和表达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语言的出现,使得思想及其传播成为可能,并因此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然而语言并非万能,在“形而下”的经验层面,语言符号大致能表达思想;对于诸如价值、信仰、本体等“形而上”领域,语言则难以“说”出。因此,中国古典哲学才有诸如“道可道,非常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似一物即不中”之论,西哲维特根斯坦才有“能说的说清楚,不可说的,只可不说”之感叹!

  最后,我们姑且做进一步追问:语言是否存在边界?答案是肯定的。语言之边界意味着人的理性之界限。其实何止语言是人之理智的界限,思想本身就是人类理智的产物。退一万步讲,即便“思想”无限,它最终亦须通过具体的、有限之人这个“通孔”表达出来,并因此打上人之“有限性”的烙印。在绝对意义上,人的界限乃是思想的终极界限。

  “思想边界”之启迪

  讨论思想有无边界,表面看来,似乎空洞且玄虚,实则不然。因为它涉及在哲学上我们如何对待前人、如何对待异域的问题,也涉及思想者的态度问题。

  第一,思想之边界,要求我们须正视前(他)人的思想资源。既然思想有界限,那么,当我们的思想不能超越前(他)人之时,或曰,当我们的思想仍处于前(他)人的封限之内时,我们当虚心继承之,而非以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对待之。

  第二,思想之边界,要求我们尽量避免思想的“僭越”。思想自身的边界,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因此,我们要审慎地研究思想运用的“界阈”和“可行度”,力求避免越俎代庖式的“一刀切”行径——自然科学领域的思想固然有效,方法可以借鉴,思路可以效法,然具体路径却不可复制,尤其严禁“照抄照搬”。

  第三,思想有边界,并非意味着边界绝对地固定不动。检讨人类思想发展史当知,思想的“界限”并非凝固的,而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拓展而变动。此要求后人不可死于言下,更不可以懒惰的姿态“照单全收”,而须在继承的基础上高扬人之理性,与时偕行,拓展思想之边界。

  我们探讨思想的“边界”问题,势必给思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思想者须沿着思想自身的路径与分际,敢于并善于进行思想的创造与突破。那么,如何进行思想突破呢?

[责任编辑:康慧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