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鼎儿:科学教学问题设计以及提问策略

 子晓_18 2015-11-10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常用的方法,一节课内有多少个问题?我们可以数一数,平均有50多个,其中有教师准备的、也有临时的、还有口头禅。

我们用什么去影响、干预学生的思维?我们不能像体育课那样用口令,只能通过提问。提问是科学课上干预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所有带了问号的都是问题吗?这有必要研究。

一、关于问题设计的研究

问题的设计需要把握还三个度:广度、深度、难度。

(一)问题广度的设计

广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题的空间。如:

问题1:“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哪些物体不能在水里溶解?”

这个问题的空间过大。有时学生会无从回答,适当地缩小问题空间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可以改问:“

        厨房里有哪些物体能在水里溶解?

        实验桌上哪些物体在水里溶解?

        白糖、木屑、食盐、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

刚才的问题空间一个比一个小,是用限定、制定范围的方法来缩小问题空间。

问题2:“蝙蝠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来压缩问题空间。可以改为:

        蝙蝠是杂食动物还是肉食动物?

        蝙蝠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根据食性,蝙蝠属于什么动物?

问题3:“讨论: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生物,月球上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问题太大。有的是两种之间的联系,有的是三种之间的联系,学生要讨论的范围太大了。可以改为:

“月球引力很小,与月球上没有空气之间有什么联系?”(问题压缩了)

当然,问题的空间不是压缩得越小越好。

压缩问题的空间有利于突出问题的重点,迅速发动学生思维,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

但是,问题空间太小也会产生束缚影响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副作用,

扩大问题的空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但问题过大影响教学效率、思维效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空间。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空间。比如:需要学生了解根的特点,就要缩小问题的空间;需要学生梳理、整理(植物的特点),就要把空间扩大一些。

(二)问题深度的设计

问题深度是指提问所规定的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分记忆、理解、应用、发展几个层次。

1.记忆层次

如:“水的净化方法有哪几种?”、“蚕宝宝是不是昆虫?”记忆层次的问题很难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以上问题可以改为理解层次的问题。

2.理解层次

如:“蚕宝宝是不是昆虫?为什么?”、“自然水域里的水为什么不纯净?这样的问题用纯粹的死记硬背是无法解决的。

3.应用层次

如:“盐、铁屑、木屑、沙子,用什么方法把它们一一分离开来?进入应用层次的问题就能使知识之间联系起来,是活的知识。”、“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水的认识?”

3.发展层次

即引导孩子在原有层次上求得发展。

如:打孔卡片,“用有孔、无孔的三个空位卡片可以表示8个字母,那么如果有5个孔位呢?请研究孔位的多少与表达的字母数的联系。”,

又如:“统计豌豆数”、“统计身高、体重”……通过统计得到的认知就是发展层面的。

问题的深度,有时还可以解释为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的深度。

(三)问题的难度设计

可以表达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距离大的问题难度就大,无距离就无难度可言。作为问题的特性,广度和深度是问题固有的,而难度则是呈现给学生以后表现出来的。如:

“这个几天晚上九点,我们可以在头顶看到哪些星座?”对于实际观察过的学生来说,这是个记忆复述的问题;对于星空知识掌握得扎实的学生来说,是可以推测出来的;对于连星座知识都不知道的学生来说,就无从解决了。

(对于教师来说)知识的难度还比较好把握,更难把握的是思维的难度的掌握。

是由学生对这一问题没有理解、储备而造成的;

是由思维活动的程度明显超越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造成的。

如:让学生同时思考两个变量就比较难;

如:《蜡烛会熄灭吗?》,要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检索,既涉及到已有知识信息的质量,又涉及到提炼加工。

二、问题的准备与设计

(一)一个好问题的标准

1、问题的目标:既要符合课的总体目标,也要有该问题自己的特定目标。听课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是随意性的。

2、问题的内容:问题的内容要合适。

        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与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兴趣动机、这个阶段的需求相适应。所以,课进行到某个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很讲究的,最佳状态:提出的问题与学生产生的问题一致。

        与课堂教学的形式、时间想适应

3、语言文字上的要求:要简单明了。

比如: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这是一个空杯子吗?”学生很难回答:是生活中的“空”的标准,还是要说“杯子里有空气”?

这个提问应该调整为:出示一个杯子中有水的杯子,问:“杯中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水,教师把杯子中的水倒掉,然后用毛巾擦干,问:“现在杯中有什么?”,学生一般会说有空气,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问题提出来后要让学生说得清楚,不产生歧义,教师要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能否回答。

4、问题的结构。每个问题够不是鼓励的,问题与问题之间、问题与其它活动之间应有良好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优化的结构。

(二)问题的编制

1、试答检查

检查是否适合学生、是否符合目标、能否回答、是否好回答、是否会引起有争议(是有益的争议还是无益的)、是否会产生歧义、是否会答非所问等。通过试答来改善问题,重新设计。老师们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先确定答案是什么,然后根据答案设计问题。

2、变式表述

同一个问题用多种方式表达,从而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最有效的问题。比如: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不倒翁”是怎么立起来的?——“不倒翁”怎么能使自己立起来?——是什么原因使“不倒翁”自己立起来?(此问题最佳)

3、弹性处理

把一个问题向难易两头设计。一个问题确立以后,想一个更难的或更简单的问题,在比较。(同样问题设计多个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可对付不同层面的孩子。)比如:“(蒸馒头时的)白气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弹性处理:

改变成较容易的问题:“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气是看得见的,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请问:白气是什么?”

改变成难容易的问题:“冰棍周围的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4、问题结构设计

形成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以问题来结构活动。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问题的提出与分配的设计

(一)问题提出的原则:全体参与思考。激发每个孩子的思考活动,使每个孩子都作出回答反应。

(二)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法建议:

1、选择提问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选择。

A.在安静、专注环境下——口述提问;

B.在热闹、复杂、注意力分散的环境中——文字提问(把问题写下来);

C.在分组、比赛、游戏、需要个别指导的情况下——卡片提问(可以给每个小组一些问题的指导);

D.其他——用图片、实物、实验等来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来)。

2、选择提问的时机。进一步创造时机、创早条件。

选择注意力集中的时机;选择有心理准备的时间。

最高境界:把教师要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学生自己提问,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科学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问题分配的具体方法(提问后请谁回答)

1、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关注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

2、无规律分配。不要让学生找着规律,不只点举手的,也点不举手的。

3、针对性分配。有策划的、有计划的的分配:不难的问题分配给基础差的学生,难的问题分配给不怕答错的。

4、延缓和优先。已经回答过的延缓分配,不举手的有限分配。如:“我知道你会,这次要把机会留给别人。”“你把手放下,灯会还有更难的问题。”

5、先分配,后提问,或先提问,后分配。特殊情况下(有学生开小差时),可以先点名后提问。

四、问题的候答与理答

(一)候答

候答是指提出问题后等候学生回答的过程。

1.时间不宜过短。

现状:老师急于获得答案与往前推进,忽略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问题答案与问题本身质量比高,易养成学生不加思索、马虎随便的习惯。

改进: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举手的反应情况),如:有十几个学生举手。即时有学生举手了,也不要急于分配。

2.关于重复问题。

要注意:一般主张问题哦不重复,即:说的时候简明扼要,候答过程中不要重复,养成只说一遍的习惯,对反应明显不足时,可以适当进行调整。

(二)理答

理答是对学生答案的处理。注意点:

1、注意倾听。学生回答是一种自我表现行为,教师必须至始至终倾听,教师带头倾听具有安定课堂、鼓励的作用。

2、不作暗示,不露声色。对答题的学生只能有鼓励往下说的表示,不要打断、不要不耐烦;有兴趣地听、微笑地点头,让孩子说完。许多孩子并不离谱,有自己的道理,但老师常会忽略。有的情况下可以作出相反的表示,如:对说对的学生皱眉头、对说错的学生点头,以引起全班的思考。

3、努力理解学生答题的思路、背景。是什么使他这样想的?有什么背景?学生的回答都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说到底都有对的地方,都有其来龙去脉,都有天然的“合理性”。

4、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帮助。帮助措词、澄清(事实)、整理归纳。

5、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用正面评价、促进性的评价,因为相对于思维的结果来说,思维的过程更重要。

6、对答案进行达标处理。用补充题为(“还有补充吗?”)、用归纳整理的方法,或对错误答案重新组织讨论,进一步分析。

7.对答对、答错的评价。答对了就答对了,不用大肆表扬,用无声的表扬:不要老是说“你真棒,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小科学家”。说对了就是一种快乐,任何表扬没有意思,会引起更多的副作用。答错了要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