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法国女陶匠烧出了整个 “宇宙”!

 真友书屋 2015-11-10


克里斯汀·法布尔:法国著名陶艺家 ,IAC国际陶艺学会成员。她的作品被收藏于德国莱比锡格拉西博物馆、法国塞弗勒陶瓷博物馆、法国埃松省议会等,并多次于法国、比利时、英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举办展览。


35年前,克里斯汀·法布尔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第一次看见了中国宋代陶瓷,那些器物的线条,尤其是釉彩的开片技法,深深的打动了她。而今年,在她的首次亚洲个展《烈焰中的生命信仰》中,独木舟系列、天的系列、球体系列、飞行系列、地球与玻璃之间等作品,已经将中国汉唐时代就已经出现的釉彩开片,化用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着她的宇宙观念,以及她对于生命的反思。


文、编辑 | 曲炜

图片提供 | 克里斯汀·法布尔



35 年前,克里斯汀·法布尔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第一次看见了中国宋代陶瓷,那些器物的线条,尤其是釉彩的开片技法,深深地打动了她。而今年,在她的首次亚洲个展《烈焰中的生命信仰》中,独木舟系列、天的系列、球体系列、飞行系列、地球与玻璃之间等作品,已经将中国汉唐时代就已经出现的釉彩开片,化用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着她的宇宙观念,以及她对于生命的反思。


克里斯汀·法布尔(ChristineFabre)于1951 年出生在法国的马赛,意大利籍的父亲给她带来了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血液和性格。24岁的时候,她在马赛的艺术院校中努力地学习着广告和传媒专业,可是,慢慢地她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更谈不上自己要花上一辈子去追求的理想。


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她遇到了一位陶艺家,在他的工作室里,克里斯汀第一次看见了拉坯的场景:柔软的泥土在旋转的木台上,由着陶艺家的双手,轻盈地成型,如同魔术一般。她深深地被这个场景震惊了,内心深处几乎惊喜到要发出呼喊。她立刻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能够拥有一双拉坯魔术手的陶艺家。


可是在近
40 年前,如果想要在法国当地找到一个能够学习陶艺的地方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连想要找到一个能够动手实践的地方都很难,因为做陶艺的人真的很少。幸运的是,克里斯汀在马赛周围的一个叫奥巴涅的小镇上,发现了一个专门制作陶瓷器物的工厂。


她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在那里见到的陶艺师傅的模样:一个身材十分魁梧的男工匠,名字叫作拯救者savior)。师傅听她说要学陶艺拉坯,就笑了起来,你那么细胳膊细腿的一个小女生,肯定做不了。虽然如此。她还是努力地留了下来,在那里的整整一年时间中,她完全沉浸在拉坯的世界中。
一年后,已经掌握了拉坯技术的克里斯汀突然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拉坯其实只是一个技巧,无论自己拉坯成型的器物多么精致美好,只要浇上一壶水,那么它就只是一摊泥。陶瓷器物只有烧制之后,才能真正去鉴别优劣。


在泥坯的状态下,例如茶壶的手柄、壶嘴等,任何细节其实都不是最终明确的。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和最初她看到拉坯的时候的惊喜和感动,在心中产生了许多的矛盾。慢慢地,她开始尝试烧制一些日常器物。在制作过程中,她发现,拉坯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她要达到的目的,而仅仅是一个基础,一个关于如何用陶瓷器物去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步骤。


现在的克里斯汀在创作中通常使用一种很混合的手法,以此保证一种自由度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她觉得作为陶艺家,不能让自己受限于各种技艺,而是要用各种技艺去充实自己,抱着一个开放性的心态去学习和尝试各种新的东西。


克里斯汀将各种陶瓷制作技艺融合为属于自己的陶瓷语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人生感悟通过陶瓷艺术品展现得淋漓尽致


1980 年,克里斯汀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遇到了影响她整个陶艺生涯的物件——一个宋朝时期的青瓷花瓶。一个纯粹的器形, 特别是裂纹,像是在这个陶瓷的长颈上舞动跳跃,是什么样技术才能达到呢?她迷醉在了如墨如乳的釉色和瓷器表面那些纵横交错的裂纹之中。


一开始她以为这些裂纹是意外造成的。但当她回到工作室,开始研究如何再现这样的裂纹时,在伯纳德·利奇的《陶工之书》中,她明白了这是一种利用快速升温而产生的玻璃釉质碎裂的技巧。于是,她反复研究和尝试这个在中国名为开片的工艺,创作了 Returnto China 这系列仿宋代官窑瓷器的作品。


从此,克里斯汀对各种制陶技艺开始抱着一个更开放性的心态进行研究和运用,甚至在很早时期就尝试将木材及金属等各种材料和陶瓷共同创作。比如说这次展览中的
独木舟系列,虽然作品的大体部分仍旧是通过拉坯的方式制作而成,但是裂纹部分却不是简单地使用了开片技巧。


作品上的裂纹是通过在原有已经完成的泥坯内部进行的扩展和破坏来制作而成的。各种制陶技术已经突破了技术本身的意义,成为了克里斯汀自己的陶瓷语言。也由于不拘泥于某种技术的创作方式,让克里斯汀的作品愈发具有生命力。


策展人张毅在展览前反复提到了
陶瓷的当代性这个词。在法国,当代陶瓷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比如克里斯汀的作品。但是我们中国的当代陶瓷的语言却并没有一个很明确很独立的表现。


也许在1000 年前的宋朝,陶瓷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巅峰时期,甚至可以评价以极致一词,比如当时发明的开片,其实是一种看似不经意,却着实精密的技术,甚至也可以说一种语言。但是至今,我们身边的许多年轻陶艺人依然执着于这个技术以及模拟和复读这种语言,没有对于属于自己的陶瓷语言上的觉醒。


对于克里斯汀来说,宋瓷给她一辈子的灵感,但是对她却以自己的语言将其转化为讲述自己理念的声音。这次的展览也许正是让人们停止对于工艺艺术等流于表面的词语的争执,重新开始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的契机。


飞行系列(Envol):文明与不文明,只是审视的角度不同罢了,飞行系列是克里斯汀对非洲文明的致敬,也透露了她的想法:表像无法触动灵魂,心灵的觉醒才是探究感官力量的源头。飞行系列的命名也是一个巧合,当作品被克里斯汀悬挂起来时,乍看之下宛如飞舞的蝴蝶,便有了飞行这个名字。


独木舟系列(Canope):古埃及人相信,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为等待来世永生,让灵魂有所归宿,他们制作陶罐作为魂器。而克里斯汀说,她在媒体上,每日看到那些难以忍受的消息。她希望将创作的陶器,作为一种祈祷与告慰。


地球与宇宙之间(Entreterre et verre):一个透明到近乎虚幻的把手,提醒地球并不是孤单自转,而是有万有引力的存在,即宇宙是相互依存的,这是我对世界所感觉的诗意解读。


球体系列(Sphère):克里斯汀?法布尔说,球体系列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将她多年来内心所酝酿的灵魂传递出去。球体宛如地球,裂缝之中的金属构成一种象征,呈现出即使地球干涸、碎裂,却不断自我修复,展现坚忍而广博的精神,她,是人类的守护者。


天地系列(Plat):天地系列,看似简单而亘古的容器,从有形到无形,犹如广袤的大地,承载与包容世间万物,磅礴却谦冲。



B=《外滩画报》
C=克里斯汀·法布尓

B:在你的陶艺生涯中有什么让你至今印象深刻的作品吗?


C:其实每一个作品都花费了我很大的心力和精力,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有一个至今保留着没有出售的作品,一个用陶土烧制的椅子。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搬离了马赛,为了新的生活,我自己用陶土制作了很多的家具,里面甚至有一把很大的靠椅。


由于我的窑很小,所以不能一次成型烧制那么大的作品,所以我就用陶土做了很多的泥板,工具用的则是擀面杖。陶板以及各个部分烧制完成后,我特意找了一种建筑用的胶水,将各个部位粘合起来,并且用了上釉等手段,让胶水的部分不那么明显。


由于当时在陶瓷行业用胶水是十分让人忌讳的一个手法,所以在给同行们看这把椅子时我总是很紧张,却没有想到大家对于这种增加强度和可塑性的方法都觉得很有新意。于是在之后很多的作品中,我也会经常使用这个方法。当椅子做完时,我的朋友开玩笑说这个是做给我的白马王子的,很幸运的是,三年后我现在的丈夫就走入了我的生活。


至今,这把椅子和我的丈夫,都仍旧在我的身边。而因为这把椅子,我和Capazza 画廊的主人一见如故,从此他们便成为了我作品的最重要运营商。


B:你的作品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吗?


C:我只能说,我的确被那一个有裂纹的宋朝花瓶给深深地打动了,因为它的美。但是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受到纯东方式的完全影响。的确,在法国有不少的陶艺作家因为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作品完全走的是东方的路线,至少我不是这样。


虽然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花瓶,但是作为一个陶艺家。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理念以及创作想法。


我经常会梦到我自己的作品,醒来之后,我想的就是如何把这些梦中的作品实现出来。比如说这次在上海展出的飞行系列,创作的契机是朋友送给我的一对非洲耳环。


我觉得耳环很美,于是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脑中酝酿属于自己的作品,试图去最真实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最终,虽然这个作品的创作契机是非洲的耳环,但是当你真的看到这个作品时,你会发现并没有过多的非洲元素在里面。


我会从各种地方获得灵感,但是一定是要以我自己的创作表达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我经常和年轻人说,借钱是一定要还利息的,指的就是,你可以去从一个作品中获得灵感,甚至你也可以尝试去模仿它们,但是在此之外,你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新的东西运用在其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B: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C:在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在脑海里思索和构思的步骤。创作时,我脑海中经常萦绕着布朗库西的话:“创作并不难,难的是将我们置于创作的状态”。


我每一天都在思考着。很多时候,我会花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思考这个作品的形态,我该如何以各种技术去制作它,并且将感动我的各种元素融入其中。总之,必须要在渴望和实现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思索,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将脑中的作品画成图纸,这个步骤也是完成创作的关键点


泥片叠加的工艺,也是克里斯汀经常使用的技法


从泥坯内部扩展破坏出的裂纹,并进行直接火烤,以达到所期望的质感


B:和我们简单描述一下你的作品的制作过程吧。


C:我在烧制大的作品时,都会使用可搭建的组装窑。因为这个窑是在家中后院的工作室里,所以不能做得很大,高度也受到建筑物本身的高度限制,大的器物以及窑的框架都是依靠滑轮吊装。
燃料用的是瓦斯。这种灵活机动的窑,很适合城市使用,既能够达到柴窑的效果,又因地制宜。


作品烧制完成取出时,通常 1500 摄氏度左右,固定作品经常需要先生一起帮忙。我近期很痴迷于用鸵鸟毛在器物表面留下特殊的羽毛痕迹,但是这个步骤很难,因为需要对于温度和时间进行很精细的控制,如果作品的温度太高,那么鸵鸟毛放上器物表面的瞬间就会烧焦,无法留下任何痕迹,而过低的温度也是一样无法留下痕迹。所以留给我的只有3-4 分钟的时间。一定要有天生的敏锐性,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具有诗意的细节。


可搭建的组合窑。刚出炉的作品通常有 1500 摄氏度左右。


上釉底料然后打磨的过程,需要反复 8 次以上,通常需要近 10 天才能完成


B:对于观看你的作品的观众,你会对于他们的反应有什么期望值吗?


C:对于观众,其实我并没有太大的期望值和预期,当然,我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并因此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在制作作品时,我会花很多的时间,从前期的构思到画草图,然后实际制作,当作品真正完成时,我的创作过程对于我自己来说就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的时间,是留给观众的。作品虽然是依据我自己的想法制作出来的,但当制作完成后,观众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和知识去理解它。早年我就开始尝试用废旧的回收酿酒木桶和陶土结合做了很多作品,当时并没有类似的东西,所以总有人问我,那是什么?而我的回答也总是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


B:你的作品中融入了怎样的生活哲学?


C:我并不明确作品中融入了怎样的生活哲学,因为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反映了我当时不同的想法和心境。我曾试图回顾我漫长的创作生涯,不容置疑的是,陶土让我更了解自己必须成为怎么样的人。


B:如果让你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作品,你会选择哪三个呢?


C:我会选三组词:力量和柔情、男性和女性、爱情和暴力。这个是我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