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水调歌头》——天宫固高寒,人间亦难舍

 汉青的马甲 2015-11-10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才华横溢,性情开朗热烈,跟“诗仙”李白很有几分神似。再观二人的人生遭遇,都在当世享有盛名,可仕途却走得很不平坦。李白几乎仕途无缘,而苏轼则在官场历经大起大落。他们也有着共同的嗜好——喝酒,且颇有酒后佳作。


公元1076年中秋,宋神宗在位,重用王安石变法。因苏轼对新法的许多内容很不赞同,所以他自请外调,作这首词时他的职位是密州太守。此时的苏轼早没了年轻时的锐气,政治上的挫败使得他颇显老态。月圆之夜,他思念远方的弟弟苏辙,又回想自己遭遇,作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作这首词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大醉,是前提,酒精的作用使得他文思泉涌,心境开阔,似乎忘记了一些烦恼,也想起了许多。此时的他应该是仰头看着明月的,抑或是醉卧在地上,心神和思绪都飞到了另外的世界里。至于怀念弟弟,那是人之常情,只是“兼怀”。并不是说弟弟在心中不重要,而是文人习惯性地在自己的寥寥文字里倾注太多太多的感情了。


以问句开头,很是新颖,在艺术上颇得先机,让人耳目一新。历来总把这个开头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作比较,三者也确有其共同点。三位作者都属于具备浪漫主义情怀的大文豪,文章洒脱,想象奇特,且人生坎坷。他们作文时皆失意怅惘,不过屈原是在亡国之后所作,情绪激动接近迷狂,而李白是仕途受挫后所作,心灰意冷,但情绪相对比较舒缓,苏轼则居中。


明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要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现在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现在是一番什么景象?我是多么地想乘着风去天上,又恐怕那月宫中的美玉砌成的楼宇,也怕自己受不了九天的寒冷。在月下看着翩翩起舞的清影,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自在呢?


上阙看似随意的一个想象,其实饱含了苏轼深刻的情感。天上就好比朝廷中枢,而人间就是他在外任的地方。他心里想着回到朝廷,可是又害怕惹上是非。在外为官数年,苏轼想的就是离开那是非之地,不去想,不去问,可是心中的牵挂又岂是逃避得了的。对于时局,苏轼的关心是时时刻刻的,正如范仲淹所说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君王是否念着自己,他的心始终是向着那个方向的。


苏轼开篇提了一问,而最终自己给了答案,他的选择还是“在人间”。不要多想,苏轼一拍脑袋,提醒今日是中秋佳节,别的事权且不提了。于是下阙话锋一转,开始怀人,想起了远处为官的弟弟苏辙。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外出游学,留下妻子照顾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兄弟俩自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二人性格一个狂放,一个内敛,可谓珠联璧合,兄弟感情甚笃。


和普通人一样,当做事遇到挫折时,就到亲情中寻找安慰,苏轼也不例外。苏轼曾请求到离苏辙近一点的地方任职,但被朝廷拒绝了。自从兄弟二人为官后,他们一直聚少离多,在那个交通书信很不发达的年代里,很有可能这辈子再难相见了。而彼此能做的只有思念而已。


在这样一个秋夜,清冷的月光一泻而下,照在人间,照在千家万户,照在没有睡着的人的脸上。那些人为什么睡不着呢?因为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思念起远方的亲人。这是一个极其生动唯美的意境,短短九个字,将秋夜的那种孤冷,天地的寒寂,人心的念殇结合在一起,这幅月下人间图中不仅有美景,还有深情。


喝了酒,已经大醉,苏轼想起兄弟俩曾经一起作乐时的欢愉,想念之前无法排遣,看着圆月竟也觉得不痛快了。此时我兄弟二人明明离别,各在他乡,为何你今日如此圆满?哪里来的圆满!


苏轼毕竟是个达观的人,很快就自我安慰了,写下千古传颂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的很多事,就跟自然的规律一样,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好恶而改变,自古就是如此。苏轼所希望的只是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够平安,感情长存,彼此千里之外,但共享的是一样的美好月光,把思念告诉明月,让它传达吧。这是何等的博爱,何等的豁达!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苏轼由圆月而展开的思想蔓延的轨迹,从国到家,从抉择到决定,从失落到宽慰,从思念到祝福,他是一个性情的人,这也是一首充满性情的佳作,也唯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流传千古。当朝人胡仔读了这首词后,认为自古以来的中秋诗词都不能与之相比,后世人也完全没必要写中秋诗词了。


八年后,这首词作为流行歌曲流传到了京城开封,传到了宋神宗的耳里。这八年内,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差点性命不保,后被贬黄州,仕途几近绝望,他的人生陷入了巨大的低谷。当神宗听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叹息说:“苏轼到底还是爱皇帝的。”于是把苏轼调到开封附近的汝州。可惜神宗理解的太晚了,也太浅了。



颜兴林:简书原创作者。新浪微博:@颜兴林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想给作者写评论?想给简书投稿?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简书App加入简书作者行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