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与肝脾肾肺的关系丨中医理论27

 云海心音 2015-11-10

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与肺主气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之作用,因此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符合于“气为血帅”的一般规律。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环,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故又有“呼出心与肺”之说,这也符合于气舍于血的一般规律。但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化了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无论是肺的气虚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导致血液运行失常、迟滞,而出现胸闷、心率改变,甚则唇青、舌紫等血瘀之病理表现。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失常,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这即是心肺之间在病理上的想到影响。


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因此,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亦常互为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至血液妄行,则也会千万心血不足。以上种种,均可形成以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为主要见症的“心脾两虚”之病理变化。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血运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正是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亦常同时出现。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功能亦密切相关。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心与肾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逆。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的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所以,在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例如,在临床上出现的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此外,由于心肾阴阳之间亦有密切的关系,在心或肾的病变时,亦能相互影响。例如,肾的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心悸等“水气凌心”之证候;心的阴虚,亦能下汲肾阴,而至阴虚火旺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