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隶中草”——《石门颂》

 海明山水 2015-11-11



《石门烦》是东汉年间(公元148年)书刻于褒斜道石门西壁的一块摩崖刻石,全称《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是当时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刻石迄今已近二千年,但刻石画貌仍然如新。它是一篇连同书丹者的笔意,镌刻者的凿工均完好保存下来的东汉赋颂佳作。《石门颂》以其态肆奔放、率意天真、豪迈浑穆的书法特点享誉古今中外书坛,被称为汉隶名碑、“汉三颂之首”、“隶中草书”。清人杨守敬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或如长枪大戟,挺劲飞动。”康有为亦为文盛赞《石门颂》书法。日本书界巨擎种扇舟先生称“汉中石门,日本之师”。中田勇次郎教授诗赞日:“石门摩崖隶草奇,天然古秀入神技。春潭千丈绿依旧,移得岭岩中外知。”汉中对外开放以来,国内外书界游旅纷纷来汉,争睹石门书法风采……,可见《石门颂》在国内外和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石门颂》的书写不同于其他任何汉隶(除形质略似的《杨淮表》外),很少重按铺毫,大多是用三分笔尖垂直于纸涩笔推进,笔画的波捺提按幅度小,转折缓慢自然如行云流水,因而形成它笔画粗细差异不大,下笔虽轻但质感强烈、金石味浓的独特风格。由东汉迄今,历代重视“石门摩崖”刻石的专家学者数以百计,如宋代的欧阳修、赵明诚、郑樵、陈思、王象之,明代的严盛、赵函、陶宗仪、周弘祖,清代的顾炎武、钱大昕、王昶、翁方纲、阮元、冯云鹏、叶昌炽、罗秀书、万方田、徐廷钮、张少村、康有为,当代的容庚、郭荣章等等都直接或间接的为石门摩崖刻石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大部分研究都涉及《石门颂》。






《石门颂》大放异彩,身价陡增,是清末与近代的事。清朝张祖翼有一段有趣的论述:“然三百年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写《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石门颂》的章法与康崖碑碣相比显得特殊,它的额题,“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十个大字是放在正文的上方,而不像一般摩崖通常是放在正文的右面,且题目十字用笔极为细劲,形态生动,且与《石门颂》的文字形成极鲜明的对比,故放在文的上端显得醒目,它奠定全文的书写基调,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使文题既有对比,又相呼应,可谓落笔不凡。而这种标题方法,也为以后出现的一些隶书碑所借鉴。





《石门颂》中顺数第二行第四个字“高祖受命’的“命”字,倒数第六行最末一句“世世叹诵”的“诵”字和文中王升的“升”字,直画都特别伸长。而且“命”字长过两字,第三行第九字“道由子午”的“道”字捺特大,这些都吸收了汉简中的表现手法,它反映了作者不拘绳墨、挥栖自如的书写风格。


《石门颂》的笔,基本上乃采用篆法,就是代表隶书,蚕头燕尾的笔法,也没有细致地刻画出来,只是一条稍向上排的圆浑的笔道,看出好像用秃笔写成。其每笔起处逆锋,收笔回锋,线条含蓄瘦健劲,有篆书之笔意,如文中的“坤”、“尤”字便是用篆法写成。“定.、“寒“、“空”等字的宝盖篆意尤其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