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颜亮的一生二

 潇湘剑客WJH 2015-11-11
  三、招逆 1 
  
  不算完颜亮,直接影响了后来整个金国命运的,一共有九个人。
   
  按我们故事的出场顺序,第一位就是完颜亮任中京留守时结识的萧裕。
  
  九人名单第一位:萧裕
  
  萧裕(注意,不是上文提到那位参知政事萧肄),原名萧遥折。认识完颜亮那会儿,他还是位驻守中京的猛安,级别不算高也不算低,是个从四品——且慢,这个“猛安”,又是个什么官儿?
   
  原来,“猛安”是“猛安谋克制”中的一级官制;而猛安谋克制,则是金人特有的一种军事组织制度。
  
  当女真人还处于氏族发展阶段时,为了围猎方便,往往会产生一些临时性的组织,以便大家齐心合力对付猛兽;后来,大家发现这套制度不仅可以对付猛兽,就是对付异族乃至攻村略寨也挺好使——于是,这些组织又渐渐演变为平时生产,战时冲杀的半固定组织;再以后,随着女真的强力崛起,这样的组织,也就基本转化为以军事作战为主要目的、生产自给为辅的常设性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了。
  
  换言之,猛安谋克制不仅仅是军事组织制度,其中还搀杂着相当多的军屯特色:大家伙儿平时都是种地放牧的良民,头人说:要打仗——于是,就打起了仗……
  
  而“头人”的代表,就是所谓的“猛安”和“谋克”。从《金史·兵志》的解说来看,谋克是百夫长,而猛安是千夫长。这就是说:谋克,大约可以换算为现在的连长;而猛安,则大约介于营长与团长之间——说起来,团参谋长倒是级别近似,可惜不是团队主官;那么,还是翻译成“加强营营长”似乎更准确一些吧。
  
  实际上,“猛安谋克制”作为金朝正规军的组织制度,其中的职务当然不仅限于猛安和谋克两种。比如,还有能够辖制十位猛安的“万户”,即“万夫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师长;而在谋克之下,也有着“五十夫长(加强排排长)”、“十夫长(班长)”和“五夫长(战斗小组长)”的编制。
  
  “猛安谋克制”的这六级编制,以今天军事编制学的眼光来看,确实有些失之简单率性和线条粗疏。例如,万户之下就是猛安——要么一万人,要么一千人——缺乏中间层次,不能说是个很优秀的制度。但是,就是这么套并不完善的组织结构,完全撑起了金军的骨架,并在战火实践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何况,名义上的“千夫长”,未必只管一千个人呢……
  
  金太祖继位后,进一步改革了猛安谋克制度,使其更适应“军民同管”的实际需要。他规定:过去的百夫长,也就是谋克,现在要管三百户;而千夫长猛安,管辖范围还是谋克的十倍,也就是三千户。如此一来,猛安的级别势必要调高,再也不能用过去的副团级来打发了——罗嗦了如此一堆,其实只是为了证明:猛安萧裕是从四品,而不是县团干部的七品,本身还是有道理的……
  
  从官秩上,萧裕与当时的完颜亮还差着四级;可是,当大家心有别图的时候,级别那就从来不是问题——他早就发现这位完颜小爷志向不一般,于是就偷偷巴结着说:
  
    “留守先太师,太祖长子。德望如此,人心天意宜有所属,诚有志举大事,顾竭力以从。”
  
  意思很明白了:过去的留守、太师,你的父亲辽王,那可是太祖的长子啊。有如此的德望,无论是人心还是天意都应该有个交代。要是想干点大事,咱没二话,死跟你了。
  
  这话清清楚楚就是谋大逆了:好家伙,煽动皇室成员造反,这还了得?举报上去,萧裕同学肯定得被“嚓”地一声,满门抄斩啊——过去的皇帝吃不好睡不香,日夜忧愁的,难道是“不够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么?——还不就是这些威胁他稳坐皇位的宫闱秘谋!
  
  萧裕当然不是弱智,如此危险的话还要讲给完颜亮听,自然也是苍蝇专叮有缝的蛋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能承认:萧裕,的的确确是好眼光,好口舌!
  
  而为了更明白地了解他这些话的弦外之音,或许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金国历代皇帝又是怎么一代代承续下来的……
  
  如果要追溯完颜氏金国的根源,大约要从金始祖函普算起。
   
  函普本人来自高丽,并不是完颜氏部落的人。但他成功地劝止了部族殴斗,完颜部落为了感谢他,专门将自己部落中一位六十岁仍未出嫁的“贤女”配嫁给他。这时候,函普自己也已经六十多岁了;而那位贤女,居然也陆续为函普生下了二子一女——此时,这对新夫妻的总年龄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多岁,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以今天的观点,居然有此咄咄怪事发生,无论是完颜部落还是迎娶超老新娘的函普本人,其心理都是够变态了。只是,那会儿风气不同,女真民族习惯也不同,还是尊重他们的选择为好——《本纪一》中更是直截了当地称赞说:
  
  始祖娶六十之妇而生二男一女,岂非天耶?
  
  是啊,铁树都能开三次花,谁又能说老天没有保佑大金?这以后,皇帝的位置就延着儿子 - 孙子 - 曾孙子……的顺序传了下去,依次是
  
   金始祖
    ↓
   金德帝
    ↓
   金安帝
    ↓
   金献祖
    ↓
   金昭祖
    ↓
   金景祖
   
  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位都是由金熙宗,也就是现在这位皇帝在天会十四年(1136年),一并追尊的。其实,他们几位还在世的时候,也无非就是个部落首领而已;尊称这“祖”那“帝”的,无非是他们子孙的一点孝心而已。继续下去,则依次是
  
   金景祖
    ↓
   金世祖
    ↓
   金肃宗
    ↓
   金穆宗
  
  有意思的是,金景祖是金世祖的爹,这倒没什么;可是少见的是,他同时还是金肃宗和金穆宗的爹——得,这示意图还得重新标注,如下:

  
   金景祖             ----- 大家的爹
    ↓
    │
    ↓
   金世祖 → 金肃宗 → 金穆宗   ----- 儿子们

  
  闹了半天,金景祖的二儿子就是金世祖,四儿子就是金肃宗,五儿子就是金穆宗!实在是多子多福啊——要是康熙的儿子们也有这个待遇,知道自己兄弟们中间能出三个皇帝,还会斗得那么激烈么?
  
  同样的,这几位皇帝也还是金熙宗追尊的,时间比上一拨晚一年,也就是天会十五年(1137年)。
  
  绕是兄弟多好说话,也有通通变老的一天啊。再往后,大位终于还是传给了下一代——金世祖的长子金康宗。在他以后,皇位又走了条横线,终于落在了他弟弟,金世祖的二儿子金太祖手中。而正是在金太祖执政期间,金国全面崛起,真正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再也不是那种部落小邦了。
  
  可是,兄弟轮回还是没有完。刚刚说到,金世祖的大儿子是金康宗,二儿子是金太祖,之后,四儿子金太宗又即了位。眨眼间,兄弟间又出了三个皇帝!这还没完,金太宗又确定了他的弟弟完颜杲为“谙班勃极烈”,也就是女真语中的“皇储”。

  
   金景祖             ----- 大家的爹
    ↓
    │
    ↓
   金世祖 → 金肃宗 → 金穆宗   ----- 儿子们
              ↓
    ┌—─—— ← ———┙
    ↓
   金康宗 → 金太祖 → 金太宗 - - ---→ 谙班勃极烈 完颜杲

  
  眼看着,四个兄弟轮流当皇帝的纪录即将出现;不出意外的话,大金的皇位,完全可能这么有条不紊地传递下去。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意外”说来就来——完颜杲这位未来的皇帝,居然在金太宗之前就死掉了!
    四、招逆 2
  
   这一下,问题就变得很麻烦,而谙班勃极烈这个位置,也就空了两年。别的职位空了,大家还巴不得立刻冲上去用自己的人马填空;可是对皇储的人选指手画脚、胡乱推荐,那可是臣子大忌,谁又会吃饱了没事给自己找灭门之祸?仅仅“冀图拥立不世之功”这个罪状,就足够把全家拉出去剁上一百次啊一百次的了……
  
   但老这么着,也实在不是事。不说别的,只说金太宗要是有一天不打招呼,自己就骑着仙鹤去西边视察了,整个大金可怎么办才好?终于,有几位勋国重臣看不下去了,联名建议立储——“联名建议立储”短短六个字,又浓缩着多少的政治经验啊……
  
   那么,谁来催以及建议立谁,也就成了大问题。不用说,普通臣子还没有对皇储人选说三道四的资格,只有真正的大金重臣才说的上这个话。于是,在都元帅府中
  
   排名老二的左副元帅 完颜宗翰
   排名老三的右副元帅 完颜宗辅
   排名老四的左监军  完颜希尹
  
   这么三位相当于今天的军委第二、第三、第四副主席(如果有这么个位置的话……)的军国重臣,就联合起来找辽王、太师完颜宗干了……
  
   等等,怎么只见老二老三老四?这么大的事情,排名老大的家伙怎么不出面?
  
   因为,这个老大……就是已经死掉的原皇储完颜杲……
  
   在当时的大金,完颜宗干那是一言九鼎的军国老臣;更重要的是,几位重臣推荐的人选,正是完颜宗干自己的养子,完颜亶。
  
   完颜亶(音dǎn,明亮的意思)本名完颜合剌,恰好出生于宋金缔结“海上之盟”、合力攻击大辽的关键时刻;他的爷爷金太祖大喜之下,亲自赐名“(宋金两军)合啦”以纪念这个光荣时刻——当然,正规写法还是“合剌”。而从反动的血统论角度来分析,完颜亶属于标准“根正苗红”的宗室子弟,实在是个挺合适的接班人——在金太祖的众孙子中,他的位置颇不一般:金太祖的嫡长子,名叫完颜宗峻;而完颜宗峻的长子,不偏不倚,正是这位完颜亶!
  
   他爹完颜宗峻,也是金国的军人;作为太祖贴身的“合扎猛安(亲军千夫长)”,完颜宗峻一直跟着太祖东征西讨、积劳成疾,很早就离开了人间。之后,才六岁的完颜亶就被寄养在辽王、太师完颜宗干的家里。因此,要把这么有希望的皇储候选人推举上去,自然需要完颜宗干首肯。而完颜宗干,当然也乐意皇帝出于自己家(好在是个养子,真要是自己的亲儿子,他恐怕也未必敢应承),于是这个意见就被上报给了金太宗。
  
   从另一边讲,金太宗并不是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无奈完颜杲命薄,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那么,还要不要再从自己的弟弟中选接班人呢?可以是可以,问题是选谁呢?自己这一辈够资格接位的人,已经死光了啊……
  
   别说他们,就连自己的子辈,年纪也都不轻了——何况,各派别内部关系盘根错节,无论选谁不选谁,问题都是一大堆。例如,后文中我们还要提到的完颜宗磐就是一位“麻烦制造者”,他满以为自己将是皇储,心高气傲之余,不料大位旁落,一气之下,又造成了以后的政局跌宕——这个事情,我们也放到以后再说。
  
   而现在,大臣们建议从自己的孙辈中推荐皇储,倒是一条新路。就这么着,经过几位重臣三番五次地苦劝,金太宗终于下定决心,抛弃所有“宗”字辈的候选人,跳过一代,直接册立十四岁的完颜亶为谙班勃极烈!
  
   于是,我们的示意图再次更新:
  
  
   金景祖             ----- 大家的爹
    ↓
    │
    ↓
   金世祖 → 金肃宗 → 金穆宗   ----- 儿子们
              ↓
    ┌—─—— ← ———┙
    ↓
   金康宗 → 金太祖 → 金太宗 - - →× 谙班勃极烈 完颜杲
         ┆    ↓
         ┆     │
   — — — — ┆ — — │ ─ --- × 所有望眼欲穿的“宗”字辈
         ┆     ↓
         ┍ ----—-┙
         ↓
     谙班勃极烈 完颜亶    ----- 大奖得主

  
  
   ——谁能告诉我,写到这里为什么就想起了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呢?
  
   于是,在一纸人事命令面前,尚在幼冲之年的完颜亶已经成为了大金未来的主人;与此同时,一句来自爷爷辈皇帝的警告,也彻底推走了他的童年——尔为太祖之嫡孙,故命尔为谙班勃极烈,其无自谓冲幼,狎于童戏,惟敬厥德。
  
   一言以蔽之, “从小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联想到后世女真,也就是满清初中期的皇子们天不破晓就得爬起来读书的情况——这么小小年纪就当上皇储,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
  
   皇储风波已经过去,金国也有了未来的皇帝,那么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危机已经消弭于无形,何况还是大臣力荐、再加皇帝亲准,方方面面都挺完美;无论怎么审视,也看不出哪怕一点宫廷内乱的征兆。在“接班”这个压倒一切的最重要问题上,或许现在的局面未必是最最完美的结果,却也相当令人欣慰;不管怎么说,总比“在血雨腥风中交班”要好多了吧?
  
   那么,大家有什么理由不长长地松一口气,松弛一下紧张了两年有余的神经呢?
  
   可是历史再次告诉我们:这件事情,至少导致了两个人们完全意料不到的结局。
  
   第一:大金的汉化过程,从此出现了强烈的加速趋势;而新的政治斗争内容,也因此尖锐起来。
  
   在完颜宗干家里,完颜亶从小接受的就是整套的中原汉文化教育,他的老师、辽国进士韩昉,压根就是个儒生,一天到晚给他灌输的全是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此“曲”非“元曲”,泛指歌律)。有这么个宝贝老师朝夕相处,完颜亶就是想不被汉化也不可能——何况,他自己本也非常喜欢中原文化呢。
  
   关于少数民族由于倾慕汉文化而主动进行的汉化,一般文章很少提到,这里就多罗嗦两句,讲讲完颜亶十来岁时的一件事吧。当时,他的老师韩昉做词如下:
  
     琼花金池,青门紫陌,似雪扬花满路。云日淡,天低昼永,过三点两点细雨。好花枝,半出墙头,似怅望。芳草王孙何处?更水绕人家,桥当门户,燕燕莺莺飞舞。怎奈得东君长为主,把绿鬓朱颜,一时留住。
     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诉。况春来,倍觉伤心,念故国情多,新年愁苦。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则寻芳草归去。
  
   典型的宋词路数,倒也没什么稀奇;稀奇的,却是女真人完颜亶听后的表现——他当即针对词中的“芳草”、“寻芳”,背出《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针对“金衣”,背出唐人杜秋娘《金缕衣》中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针对“才子倒,玉山休诉”,又背出李白的《襄阳歌》中“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老实说,这个水准别说是马背上长大的女真人,就连大宋境内的正牌儿读书人(还不是一般百姓),恐怕也未必是人人可及的吧……
  
   这样一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年轻人,当然不会得到女真守旧贵族的衷心称赞;他们说,完颜亶“尽失女真故态”、“宛然一汉家少年子”——话里话外,“看不惯”三个字简直是呼之欲出。不难想象,这么一位热爱“执射赋诗”、完全沉迷于汉文化而不可自拔的皇储,又会与传统的女真贵族有多么大的区别。
  
   由此,他上台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对当时近似于奴隶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制度进行全盘汉化式的改革,也就丝毫不奇怪了。如果说,从前的大宋对金国来说,还只意味着可以随便抢来的一块块地盘而已的话,那么现在,大宋的政治和文化灵魂,正在假完颜亶之手,坚决而不停顿地注入着大金的肌体。还记得大金前代的这皇那帝的么?正是他一个个亲自追奉的——谁又能说,这与他头脑中隐伏的“名正则言顺”的汉家意识无关呢?
  
   实在说,女真是一个汉化得非常彻底的少数民族政权。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正是由完颜亶跨出的;尔后直到世宗末年,这个汉化的步伐才渐渐放缓——因为,整个大金早已经脱胎换骨了……
  
   一个制度能够延续,必然有既得利益阶层和势力的全力维护。这也就决定了完颜亶的改革,必然遭到守旧女真贵族的反抗;其中,过去扶他上台的功臣完颜宗翰,终于也成为了他的绊脚石——这里的事情,我们将在以后的故事中展开介绍。
  
   第二:大金的命运,至此完全拐弯。
  
   不管怎么说,完颜亶还是金太宗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但是,金太宗只能选自己的接班人,却无法再选定完颜亶之后的接班人了;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如前所述,在辽王完颜宗干家里,完颜亶度过了他充满了汉文化意味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但是,他并不是辽王家里唯一接受这种教育的人。
  
   另有一位小孩,比他小了不到四岁,也与他一起成长。他们志趣相投,都喜欢中原文化,关系也很亲密。如果说完颜亶的汉化非常彻底的话,那么这个小孩也绝不逊色——如果不说更彻底的话。
  
   这个小孩就是辽王的二儿子,名叫完颜亮。 五、招逆 3
  
   由于辽王的养育之恩,加上幼时的友谊,完颜亶对完颜亮自然是相当信任。在完颜亶即位成为金熙宗后,完颜亮屡创做官佳绩,年纪轻轻便一飞冲天,甚至坐上了都元帅的宝座——说来说去,正是“亲恩加旧情”,才是完颜亮高速晋升的极重要原因。
  
   而“都元帅”一职,又岂是轻易可以与人之物?作为大金“国家军委”的都元帅府,其头面人物都元帅,正是“以武立国”的大金朝廷中,说一不二的至高权位啊。
  
   实际上,截止完颜亮升为都元帅为止,这个职位一共也才设立了二十三年零两个月;而他的前任,也不过只有区区四人而已。细细数来,完颜杲是第一任,超一流猛将、赫赫功臣完颜宗翰和完颜宗弼分别是第二、三任,护卫出身、也有战功的完颜宗贤是第四任。这其中,死在谙班勃极烈位置上的完颜杲我们已经简单提过了,而后面的三位,都将在我们的故事中陆续亮相。
  
   ——那么,如果抛去富贵不言,这时候的完颜亮,会不会因为已经晋升为第五任都元帅,而多少产生一些非分之想?毕竟,第一任的完颜杲,那是正八经的皇储啊!
  
   回看上文中的大金传位顺序,我们不难发现,女真的民族规矩是“兄终弟绍”,尔后是“父终子及”——而所谓“父子”,在这里特指父辈和子辈。在这一点上,女真人与汉人习俗确实是不太一样:汉人讲究“立长立嫡”,也就是说继承人必须是长子,必须是正房大老婆生的;而女真人这方面,明显就没那么多穷规矩。
  
   可如今,曾经的女真氏族部落已经演化成为大金国,地盘也一再向南发展,目前已经扩张到中原了。汉人的风气,不可能不影响到发展和变化中的女真民族;所谓“立长立嫡”,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心理。对于汉化得非常彻底的完颜亮来说,当然也不会例外——当然,汉文化对完颜亮的影响远不止是这些,后文中我们将慢慢论及,这里就先不铺开了。
  
   那么这个“立长立嫡”,又怎么会不影响到完颜亮的心理呢?不错,他爹是辽王,不是金太祖的嫡子;但是,辽王毕竟也是金太祖所有儿子中的老大啊——而金熙宗完颜亶的爹完颜宗峻,就因为占了“嫡子中的老大”的光,就会比辽王更“名正言顺”的多么?难道只因为不“嫡”,“长”就没用了么?
  
   以完颜亮的角度再深一步考虑,问题就更加 “不合理”:金熙宗他爹压根儿就不是皇帝,而只不过是丰王;直到这位孝顺儿子继位以后,这才追尊他那死去的王爹一个“景宣皇帝”的大号——而丰王和自己的爹辽王,那能是一个水准么?
  
   辽王完颜宗干,是个军功赫赫、极有能力的人;曾经也是执掌大权,也拜太师,确实称的上深孚人望、国之柱石;真要当个皇帝,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行——而相比之下,丰王又算个啥?
  
   前文我们多次提到,完颜亮是金太祖的孙子,而这时候正在位的金熙宗完颜亶,也是金太祖的孙子——总的来说,大家是堂兄弟的关系。
  
   于是,所有思考都可以浓缩成一个问题:反正大家都是孙子,既然那孙子能当皇上,为什么我就不行?
  
   ——这个简单的问题,也已经让完颜亮郁闷很久了。
  
   然而,完颜亮那是何许人物?心里郁闷,脸上可是一点都看不出来;不仅如此,事事尽力逢迎,还被百官、宗室乃至皇帝本人看做是大大的忠臣。从这个角度看,完颜亮的城府之深,心计之工,的确远远超过他自己的实际年龄。
  
   但是,心里存了这个念头,就不可能一点也不流露出来——不流露那是对一般人的,对自己认为是心腹的人,可就不是这样了。
  
   回想前文中我们提到的那位萧裕,曾经对完颜亮说:
  
   留守先太师,太祖长子。德望如此,人心天意宜有所属,诚有志举大事,顾竭力以从。
  
   也正是因为以上所说的种种原因,我们才说萧裕真是好眼光——别人看不出来的问题,他居然就能看出来。而且,他的话说的相当漂亮,从三个层次,言简意赅地把各方面的问题都巧妙地摆了出来:
  
   1、追思辽王,实际是说完颜亮血统很正,暗指当今皇上来路有偏;
  
   2、再说民意基础,挑明你们父子两代经营的都很好;
  
   3、最后表态,愿意全力支持。
  
   ——这种煽动,实在是相当高明。
  
   萧裕这么一表态,完颜亮自然觉得大对心思。如果说,从前还只是对自己没当上皇帝有所郁闷,心有不平的话,那么现在,问题的性质已经完全转变了——萧裕已经在他心里架起了一个“犯上”的干柴堆,并且亲手为完颜亮点着了;而且这火一旦烧起来,就再也没有灭掉。
  
   都把杀头的话说到这份上了,萧裕自然也就成为了完颜亮充分信任的心腹。于是,完颜亮在尚书左丞任内,努力将萧裕提拔为兵部侍郎(正四品),也就是兵部的副部长。然后,又继续将他升为同知南京留守事(正四品),再后又转回任同知北京留守事(正四品)。
  
   后来萧裕还有其它“杰作”,又因为这种种劣行,最终被打入《佞幸传》,也算青史留名了。关于萧裕的这次煽动,《佞幸传》里也给了很中肯的评价,说后来发生的一切,确确实实就是由萧裕最先启动的。
  
   前文说到,完颜亮从朝廷中央位极人臣的高度,突然跌落为外官——领行台尚书省事。此时,那个在地图上飘忽不定的行台尚书省正在燕京,他就赶去赴任。路过北京时,完颜亮找到时任同知北京留守事的萧裕,两人密谋了一番。这时候,完颜亮第一次露出了暴力篡位的野心,他说:“我打算依靠河南的兵力上台,先定两河,然后向北进军。你要为我多结交些猛安,好配合我。”
  
   当时的猛安虽是武职,但是也有地方官的一部分权力,就是“劝课农桑”,实际上在地方上还算颇有实权。而完颜亮希望萧裕多为自己结交猛安,意思很明白,那就是给自己多争取一些武装的同时,也多争取一些可以立足的根据地。
  
   商议之后,完颜亮继续前进。等走到了今天北京郊区的良乡时,他突然接到旨意,要他马上回宫。这时候,这位历经宦海沉浮的青年终于产生了彻骨的畏惧——他完全不知道,金熙宗叫他回去到底是干什么。难道是反迹败露,或者后悔当时处理的太轻,现在要自己回去交出人头么?
  
   不是完颜亮胆小,实在是当时的朝局让他没法不多想。受“张钧血案”牵连,他前脚刚出宫门,后脚金熙宗就又杀人了,而且还就在同一个五月:一个叫耶律八斤的从六品武库署令,告发别人结党;结果查实是诬告,于是反坐被杀。
  
   平静了没多久,在八月,皇帝又开了杀戒。这一次,起因稍微复杂一点:宰相们研究了一下,觉得为了和平与发展,应该把辽阳和渤海附近的居民迁移到燕京南部地区。顺便说一句,这其实是件好事:女真民族逐步南迁、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确实是壮大了自己;按我们中学政治课本上的话说,就是“顺应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这个融合过程,随着金国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这里,且先按下不表。
  
   但是,突然举家搬迁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可不是谁都愿意。果然,一位叫高寿星的侍从(看人家这名起的,啧啧)该搬又不想搬,于是就串联了几个也不想搬的人,去找皇后裴满氏——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悼后——诉说,希望别让自己搬家。悼后就跟皇帝说了说,皇帝顿时怒了:这位悼后怎么这么讨厌啊!啥事都瞎搀和,手也伸得太长了吧?
  
   这里,又得稍微扯开说一下金熙宗本人了。
  
   实事求是地说,继位以后的金熙宗(也就是完颜亶),是位相当开明,也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主张加速女真的汉化过程,办法就是移民和改制。但是也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这些汉化改革措施——无论是移民还是改制——都必然会、而且已经导致了来自女真守旧势力的越来越强烈的抵抗。这还不算完,对他而言打击最大的,是接班人问题。
  
   皇统二年(1142)年二月,他的儿子完颜济安出生。24岁的金熙宗高兴极了,三月就把他立为太子。但又是人算不如天算,完颜济安小同学命运既不“济”也不“安”,同年十一月就死了;满打满算,还不到一岁。
  
   幼子的夭折,几乎完全摧毁了金熙宗。而之后多年,他还是没有子嗣,眼看着接班人的问题也一天天严重了起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还要提到,这里就先绕过去吧。
   
   与此同时,悼后越来越嚣张,什么都要插手,搞得事事掣肘,宫廷内外一片乌烟瘴气。特别是在最敏感的人事问题上,悼后也照样干预,以至“无所忌惮,朝官往往因之以取宰相”——连如此重要的人事决定权都已经旁落,金熙宗能不烦么?还且不说,“牝鸡司晨”本就是宫廷大忌啊。
  
   而“朝官往往因之以取宰相”一句,却也未必没有它解——前文我们提过,完颜亮是当过平章政事(宰相)的,那么,这个提拔过程与悼后有没有关系?史书没有明说,但是完颜亮与悼后之间的关系颇为暧昧,却是毫无疑问的。而这一点,金熙宗似乎也并不是全然不知的——上次借张钧学士草诏一事发落了完颜亮,内中原因可绝对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啊。
  
   外,政令不行;内,家事恼人。面对这些棘手问题,金熙宗都无力解决;而既然解决不了,那就逃避吧。从此,他开始放任自流,经常酗酒,之后就胡乱泄愤。所谓泄愤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打和杀——动不动就以廷杖羞辱大臣,要么就胡乱杀个谁,借以解气。
  
   不管怎么说,比起以前,金熙宗的变化可实在是太大了;想想他砍死张钧时的表现就知道,这时的金熙宗的行为,确实已经不象一个正常的皇帝,甚至正常的人所能做出的了——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与就位初期的青年才俊相比,后期的金熙宗渐渐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已经成了大家俗话所说的“变态”;至于内中原因,我们后面还要提到。
  
   而这次的“高寿星等拒绝搬家事件”,由于又是悼后插手,也就再次触怒了金熙宗。结果自然也有倒霉蛋,却既不是悼后,也不是高寿星本人——最后他还真就没搬家——而是一个平章政事,和一个左司郎中。
  
   具体地说,这位平章政事被扒掉裤子,当廷挨了一顿板子;而那位左司郎中,则被杀掉了。
  
  
  
   这位被廷杖的平章政事,名字叫完颜秉德。
   
   在我们所说的那九个人里,他继萧裕之后,排名第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