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犁红提遭霜冻 葡萄之“伤”教训深刻

 荣果 2015-11-11

  点击上方“伊犁全攻略”可

  10月8日至9日,伊犁河谷遭遇几十年未遇的霜冻,红提葡萄受损惨重,农户损失巨大,特别是霍城县、伊宁县等主产区,葡萄因霜冻不能储运,客商纷纷退单,销路严重受阻,价格跌至“白菜价”。


  多浪农场农工罗诗友面对受冻葡萄欲哭无泪。

  据州林业局林果办统计,州直葡萄种植总面积11.67万亩,受灾就达6万亩,损失约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每亩减产50%左右,受灾严重的地方仅能收回人工成本。

  面对受冻滞销的大量葡萄,果农只能忍痛抛售。这次灾情对葡萄种植户生产生活影响极大。为了解受灾情况,近日记者赴葡萄主产地进行调查。


  酿酒厂在伊宁县多浪农场收购葡萄。

  霜冻突如其来,果农损失巨大

  金秋十月是农民收获的季节,在田间地头都会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和丰收后的喜悦。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伊犁的葡萄种植户们没了丰收后的笑脸,相反却是愁眉不展。

  10月21日上午,在伊宁县多浪农场农三队葡萄园内,农工罗诗友正在葡萄架下无精打采地采摘最后一茬葡萄,地头边的沟渠里堆着一堆腐烂变质的葡萄。

  罗诗友苦涩地告诉记者,他家有23亩葡萄园,都是刚进入盛果期,如果不是遭霜冻,可采收30多吨,按每公斤6元计算,毛收入可达18万元。但是受冻后,葡萄根蒂干枯,品相不符合商品果要求,不仅不能入库储藏,客商也退了订单,现在只能以比白菜还便宜的价格卖给酿酒厂,卖的钱恐怕连人工费都不够。最愁的是,10万元贷款如何归还心里还没底。

  一位姓韩的农户摇着头说:“霜冻来得太突然了,应该在‘十一’前全卖了。我当时考虑先卖一部分,等‘十一’后再成熟一点可能还会卖个好价钱,没成想遇到霜冻,被霜打的葡萄根本无人问津,算下来每亩直接损失4000多元。我家20亩葡萄加上投入的工钱,要损失七八万元。”

  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受损更大——葡萄总产1500吨,仅销出去200吨,入库约300吨,1000余吨积压滞销。

  其实,罗诗友只是多浪农场众多受灾农户之一,绝大多数农户采摘完第一茬后,期待“十一”过后再采摘时受冻,部分农户的葡萄甚至一次都未采摘就被霜打了。

  据多浪农场党委书记胡美军介绍,今年全场红提葡萄面积1.68万亩,挂果的有1.2万亩,进入盛果期的1万亩,受霜冻每亩损失3000至4000元,全场直接损失至少4000万元。如果加上投入的生产资料和人工,损失接近一亿元,这是全场种植葡萄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伊宁县林业局局长徐宫善透露,根据摸底调查,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5.2万亩,挂果的有3.4万亩,总产量5.3万吨,其中霜冻受灾面积2.7万亩,受冻葡萄4万吨。受灾区域主要分布在国道218线以南片区,以北片区因处于逆温带受损较轻。如果按每公斤葡萄均价6元计算,损失近2.4亿元。

  霍城县莫乎尔牧场是伊犁河谷最早种植红提葡萄的地方,全场红提葡萄种植面积2万余亩,总产量2.5万至3万吨,因葡萄品质好、产量大,被称为葡萄之乡。受今年霜冻影响,损失也非常严重。

  该场副场长赵和平告诉记者,经调查,“十一”前采摘的第一茬基本销售到了内陆,这仅是一小部分。二茬没来得及采摘入库就被霜打了,约有1万至1.5万吨还没销售出去。这些受冻的葡萄只能作为酿酒或榨汁来用。尽管酿酒厂把收购价压到每公斤四五毛钱,也得忍痛处理掉,总不能让葡萄烂在地里。经初步估算,全场葡萄至少损失8000万元。

  不过,也有些种植户因在“十一”前没有观望,及时售出,避免了一些损失。

  莫乎尔牧场八十间房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侃家有20亩葡萄园,在“十一”前看到市场行情不太好,就没有观望,把一多半葡萄及时售出,减少了七八万元的损失。他所在的村也因卖得及时,70%的葡萄以每公斤3至5元的价格卖出,挽回了部分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霜冻灾害外,今年春季气温回暖晚,葡萄树开花挂果延迟,加之“十一”期间连续降雨,气温急剧下降,积温不够,导致葡萄光照不足,含糖量降低,着色不均,品质不如往年,收购价每公斤比往年低1至2元。这也是种植户减收的原因之一。

  订货商退单,葡萄跌至“白菜价”

  10月21日下午,记者在多浪农场门前公路边,目睹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鲜红的葡萄竟用大铲车一铲铲朝大卡车上倾倒,犹如装卸砂石料。手握铁锹装车的多浪农场农三队农工王金乾痛心不已地说:“葡萄这个装法我也是头一次遇到,心痛也没办法,受冻葡萄不值钱,来收购的老板每公斤最多出到五毛钱,还讲什么包装,能卖出去就不错了,总不能烂在地里当粪呀!近一个星期,每天都有二三百吨这类葡萄被酿酒厂或榨汁厂拉走。”

  据了解,除了“十一”前果农销售了第一茬葡萄后,后期再无订货商登门,之前订货的客商几乎全部退单。迫于无奈,果农只好以“白菜价”卖给酿酒厂或榨汁厂。

  据多浪农场葡萄种植户称,往年卖给酿酒厂是最差等级的葡萄,每公斤收购价在3至4元。今年因既不能储运,也没了销路,只好让酿酒厂捡个便宜。

  “受霜冻的葡萄果柄发黑,失去输送营养的功能,致使葡萄柄蒂溃烂,根本无法保鲜储运,只能用于酿酒或榨汁。本来我计划在伊宁县、霍城县订购500吨葡萄运到南方去,现在这个计划泡汤了,退单也是没办法,总不能让我们做赔钱的买卖吧。”一位叫孙正贤的客商惋惜地说。

  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江告诉记者,今年行情其实并不太差,客商来得也不少,“十一”前,一级品葡萄曾以每公斤9元的价格卖出去一小部分,但受霜冻后就失去了销路,有几个客商连定金都不要就走了,他们退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颗粒无收,无奈的果农只能受制于酿酒厂商,使价格被压到了每公斤四五毛钱,甚至个别农户估堆卖。

  往铲车上倾倒葡萄的巴依托海乡农民刘光禄无奈地说:“除了卖给酿酒厂,再没人收购,拉到市场零卖还不够运费,所以价格他们说多少就多少,能把雇工费挣回来就不错了。”

  自救力不从心,信心还需树立

  灾情发生后,引起自治区、自治州领导的重视,自治区农业厅、州林业局、州农业局先后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赴葡萄产地调研,并指导灾后自救。伊宁县、霍城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也深入受灾乡镇协调救助措施,并多次开会研究对受灾户延缓还贷事宜。

  莫乎尔牧场提前行动,联系61团场酿酒厂、石河子市榨汁厂来农场收购葡萄,目前该场葡萄基本被收购完毕。

  记者在该场八十间房子村看到,连片的葡萄架下已无一串葡萄,地上也无腐烂的葡萄。

  针对有贷款的受灾户,多浪农场准备筹集50万元,帮助受灾严重、无法还贷,生活受影响的农户垫付部分款项帮其还贷,然后让农户再贷出款归还农场,以此保证贷款户信誉。

  胡美军称,采取这一帮扶办法,至少能为受灾户保住贷款信誉,为来年投入做准备。同时,还邀请国企新兴际华集团旗下的酿酒厂负责人来场考察,洽谈收购事宜。目前绝大部分受冻葡萄已销售出去。

  赵和平表示,葡萄受灾严重,果农积极性受挫,针对这次30多年未遇的天灾,近期将通过召开会议和宣传讲解增强果农信心,不能因一时受灾丧失发展葡萄产业的信心。

  但对于农户来讲,自救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农民抱怨说,葡萄不像粮食,也不同于其他类果品,既不能储存,也没了销路,自己又没有加工条件,只能眼睁睁地赔本处理掉。

  一些背负贷款的农户表示,希望政府出面与银行协调,延长贷款期限或减免利息。

  多浪农场农四队农工李维良称,天灾谁也怨不得,先把剩下的葡萄处理完,贷款的事,只能先找亲戚朋友借款归还,明年再贷。不能受一次灾就丧失信心,葡萄毕竟比其他农作物收入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自救过程中,伊宁县仁信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面对上千吨积压滞销的葡萄,没有轻易按“垃圾价”处理,而是独辟蹊径,投入48万元,及时购进了6套烘干设备,把葡萄烘干加工成了葡萄干。烘干后的红提葡萄,色泽晶莹剔透,口感极佳。

  张建江告诉记者,葡萄受灾滞销后,就得想办法自救,把鲜食葡萄加工成葡萄干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好在经过试验还是成功了,5公斤鲜葡萄可加工1公斤葡萄干。变成葡萄干后不仅不用担心葡萄储存销售问题,而且还变废为宝,提高了价值。

  目前,该合作社把红提葡萄加工成葡萄干在州直尚属首家。这些烘干设备,除了在受灾年份对滞销的鲜食葡萄加工外,在丰年时也可以对等外品进行加工,可杜绝葡萄浪费。

  近日,张建江的这一做法已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

  吸取灾情教训,完善预防体系

  突如其来的灾情对发展顺风顺水的葡萄产业犹如当头一棒,如何吸取教训,也是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户考虑的问题。

  赵和平总结说,在这次受灾中,凡是管理有方、品质好的葡萄基本都销了出去,受损程度很小,这说明以品质取胜,可规避市场或自然方面的灾害。因此今后在巩固现有品牌和知名度的基础上,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走高端、打品牌,不再盲目扩大面积;要着力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千方百计开辟自己的销售渠道,建立自销渠道。当前葡萄价格基本上被外来客商左右,农户没有议价能力,销售渠道被垄断,受灾后这一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

  徐宫善表示,要通过这次灾情,吸取教训,争取把坏事变好事。一是教育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生产,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要在提高品质上下工夫,要制约农户只追求产量不求质量的行为;二是要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当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控制质量、协调价格上发挥作用,让外来收购商左右了价格;三是暴露了葡萄产业没有加工企业的问题。目前全县还没有一家酿酒或榨汁类企业。多年来因鲜食葡萄销售很顺畅,没意识到后续加工问题。通过这次灾情,要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完善产供销、加工等各个环节,构建健全的产业体系。

  思路决定出路。张建江谈起这次灾情教训时深有感触地说,作为鲜食类的葡萄,要早摘早收早入库,不能观望,要善于抓机遇,一旦成熟就应争取10天内出售或入库储存;不能在田间地头卖。在地头卖那是原材料,经过筛选、分级、包装入库等初步加工后才能成为商品。入保鲜库后,才能有谈价的主动权;后续葡萄加工业要跟上。有了加工企业不管是受冻的葡萄还是等外品都能产生效益。受灾后的葡萄价格之所以被收购商压到“垃圾价”,就是产地没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在国外,凡是有点规模的葡萄园,都附带有自己的加工企业,遇到灾情或市场风险,通过加工环节可规避风险,这些经验都应吸取。

  记者在多浪农场采访时发现,期待高价出售的观望心态是造成农户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有些农户因善于判断行情,及时出售或入库避免了损失。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伊犁河谷葡萄产业可以说羽翼渐丰,农民受益匪浅。但面对变化莫测的天灾,抵御能力还很薄弱。提高抗灾能力,不能总是亡羊补牢,应该在预防上下工夫,在完善产业体系上做文章。

  伊犁全攻略您还可以关注我在新浪的微博@伊犁全攻略

  每日为您带来新鲜的干货及热点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