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译疟论篇第三十五

 简兮 2015-11-11

     在唐·王冰写的《黄帝内经》里,卷第九《热论篇第三十一》中,专门论的是伤寒病,说的是,寒病只是一个病的媒介,是假的邪气,如果是没有假的反的邪气,也就没有反的养生之道了。所以在《六元正紀大论》中,每讲述了“凡是司天的真气之后”,总是要说“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的语言。在伤寒病中,寒是病,热也是病,是热损伤了正气寒得了病;而在卷第十《瘧论篇第三十五》中,专门论的是热病,寒病。是热有病,真气寒没病;寒有病,真气热没病,即阳病阴不病,阴病阳不病。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伤寒病和虐疾病是截然不同的。而治病的人士,完全分不开哪是真气,哪是邪气,一股脑的论阴阳,论寒热病。

    伤寒病只是发生在足经脉,所以古先贤们把足三阳病和足三阴病都写成了书叫《伤寒论》。张仲景最大的贡献是《论伤寒》,分清了伤寒病与别的寒、热病不同。治法也不一样。然而今世之人又不懂五运六气的运转,无法看明白它。当然有很多人自以为看明白了,又写出了温病条辨,易演伤寒论,等等的治伤寒的书。然而,他们所说的伤寒其实就是阳脉见了阴病,或阴脉见了阳病。都把中医引向了邪路。其实唐·王冰在书中说的很明白了,也已经赐给了治病人士的诊病方法,而方士之用时,总是重药方。把诊脉定病都传丢了。总是不能十全十美,欲望是按照天道先诊脉,知病在那条经脉,在标,还是在本。然后在这时间用针刺的方法把病驱出来,这叫技巧;或者在这个时间用药把病驱出来,也是非常神圣的,即工巧神圣。不要失掉知病的时间。但是治病的人士们总是先废除像绳墨一样诊脉的方法,更行其道,用望,闻,问的办法,把出现的寒病,热之而寒,把出现的热病,寒之而热,最后都把病人,本来不到夭亡之年,确都推向了冥路,塞于冥路成了冤魂,真是悲哉!只有通过诊脉才能分清真气和假气。所以我们才直译《瘧论篇》,按照《黄帝内经》的原文直接解释,以便与译过的《热论》伤寒做以比较,以免使后人再胡乱解释伤寒病。只有用《黄帝内经》中的天理去直接解释《伤寒病》和《虐疾病》,才是正确的看病治病方法。

当太阳行于地时,足太阳经脉,即尺脉,主宰人的三十天时,手太阴经脉,即寸脉,主宰三十天。如图1:在夏天,少阳运的六十天中,当天气下降时,是夏天热少阳火与太阳寒的本气共主人们气血流动。当阳气火太过先时交在左尺前厥阴风上时,风火相生,火太过又得助。这样的热气中于风府,开发腠理。在北政中,如果不伤足太阳经脉,也就是尺脉的长大脉正常,行少阳经,火太盛为热病,为阳病。行至阳明为热病,行至太阴从阴化气,病有减,行少阴经阳从阴化,病有减。尺脉太阳的真气寒气阴不病,细推热邪本气的相传,即可知热邪至何经脉。

如果是足太阳经脉行于地,太阳经与少阳运的心脏共主人们的气血。当热气中于风府,开发腠理,热交于左尺脉前厥阴风,太过又得生,伤了足太阳经脉的寒气在北政年中右手尺脉变成了浮脉,这才叫伤寒病。是热邪克了真气寒气,热是巨阳受气。热是病,寒也是病,注意,这是热伤了寒,伤了足太阳经脉。行少阳经,为少阳病,行阳明经为阳明病,行厥阴脉不沉,行太阴寸脉不沉,推其运转知脉可知热行至到了何经脉。故伤了尺脉足太阳寒气经脉并没有伤到肾脏,所以十天之后必死。

如图2:是在冬天太阳运,又太阳寒气行于地,运和气,即寒气和肾脏共主气血的运转,同样是热气交于厥阴风,热邪太过,不伤太阳经脉,为热病。如果是伤了尺脉足太阳经脉,又伤了尺脉太阳运,即伤了肾脏,尺脉成了浮脉,这样的伤寒病,三天会死人,成了巨阳病,推其天理便知热交在了何经脉。脉条上分寒热病与伤寒病。分不清南北政,也分不出寸脉在哪只手,尺脉在哪只手上。如图中所示,心目中都不知道当其时间太阳是正阳气,还是正的寒气,主时令的是何脏府,这就是无法论伤寒病和寒热病的关键。

 

直译 <wbr>疟论篇第三十五

 

治病的人士总是注重,研究方剂,好像方剂是神药,其实诊脉知标知本,知病对症下药,方剂才是神药。所以在《标本病传论》里才说,“言标与本,易而勿及”,从中说“世人识见无能及也”。比如说咳嗽病,是五脏之咳,还是六腑之咳,有十一种,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人。五脏之久咳后又移于六腑,西医不知咳嗽之源,止咳药就不是神药。在我们中华民族治病历史中,只要不是寿终天年,都有治病的方剂,所以先分清是寒病,是热病,还是伤寒病,才是最关键问题。

 

 

    1黄帝问曰∶夫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凡是瘧疾病都是厥阴风生成的,始于寒,继而又是热,始于热,继而又是寒,得病没发作为邪气在积蓄,积蓄再发作又有一定的时日,这是为什么?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

    疟疾有寒疟,有温虐,还有瘅疟,疟疾的发作都始于皮毛,随着伸欠交至,寒栗鼓颔,腰和脊椎都痛,寒气过去内外都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这是疟疾始终的大略情况。

    2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什么邪气造成的呢?愿意听听他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人就像一个天体一样,也有六条手经脉,分成六节六位,司天的为寸脉,在泉的尺脉上从着寸脉,左右为关上、关下的气脉。左边为阳气上升,右边为阴血下降。同理,还有六条足经脉,也是分成六节六气位,司天的寸脉下从着在泉的尺脉。

      所以说,当气血上升、下降的时候,这也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同样有“阴阳上下交争”,正交的气血为实气血的作用,非其时而交的气血为虚气血的作用,故“虚实更作”。病的生成就是邪气在经脉中的生成形成的和外界的气侵入形成的。气血的流动同样也是按照人的气血在太阳,在少阳,在阳明,在阴分,“五步一右迁,六步一环会”的天理,上升下降和出入在人身体的内外,所以才有阳气上行极而下,阴气下行极而上,阴阳相争,阳在外阳虚(虚,为少)为外寒,阴在内,阴虚(虚,为少)为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内外寒热平衡了,内外寒热就平均了,叫阴阳平衡,即阴阳平均的秘密,故“阴平阳秘”。如果是内外寒去热生,热去寒来,故“阴阳相移也”。所以论气血成病,也要像论五运六气运转一样诊病治病。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当尺脉在泉的阳气诊病时,经过五步一右迁交到阴分阴的气位上时,阳从于阴,即阳气交于阳明的中气太阴湿气上,是阳气分行循颐后出大迎,从大迎前下人迎,阴是主气没病,阳是客气,阳从了阴,阴胜阳衰,所以阳气少,阳气不足,阴气多阴在内,外皆寒盛,则恶寒战栗而颐颌才会震动;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当尺脉在泉,太阴的湿气三阴不病,阴气交在寸口脉太阳的标气少阴的热上时,太阳的正阳少,阴胜在里,故腰背头项痛。因为尺口为三阴脉正常,没病,是寸口的太阳有病。巨阳是阳一方的气失守。故从头项循肩髆內夹背掋腰中,都阳气不足,所以才腰背脖子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当尺脉没病,寸脉的三阳太阳少,少阳一阳少,阳明二阳少,是来气的阴气胜,故里边的骨寒而痛。因为尺口为三阴脉正常,没病,是寸口的太阳有病。巨阳是阳一方的气失守。

    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尺脉三阴甚,寸脉太阳太微,是阴胜在里,(尺脉为里,寸脉为外)故寒生在内,中外皆寒,寒气护身。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

    这就是当太阴在泉时,寸口没病,脉正常。而寸口脉,太阳的标气盛为阳盛,外热,同样太阳寒的本气少,又在表,为阴气少,也为内热。外内都热,必喘而渴,产生欲望想冷饮。

    直译 <wbr>疟论篇第三十五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如果在此时,三阴的气在泉,为足经脉为统,尺脉为沉。为不病。客气少阳的阳气交于太阳的正阳,必然是阳多阳盛克了阴,故伤于暑,太阳的经脉热气大盛,郁在皮肤内,热是病,伏在胃肠外,阳气所居,所溜,荣卫所主,气郁住,多余的阳气会使人的皮肤与肉之间,肉与肉之间产生空隙,遇客气厥阴的凉风侵入,或洗浴遇水侵入,风、水之气就会注入在皮肤之内,与阳气,即卫气并居。故足太阳的经脉有了病。这叫太阳的正阳被风寒所伤,但是太阴在泉的阴气没有受伤,故阳病阴不病。当留在太阳经的凉风和水,静不动时叫郁积,当卫气作五步一右迁运行于足经脉时,白天行于阳25周,夜行于阴25周。交在阳分阳日阳时,必然是得阳必出,为虐之气所发作,要是交在阴位阴日阴时上,必再入于里。为虐之气积蓄,内外相迫,随着卫气行。阳日发作,阴日再往里入,病的始末,至而全有了。注意:这时在泉的尺脉阴为不病。

    3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为什么疟疾它是以隔日发作呢?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邪气是随卫气行,卫气就相当于五运六气中说的客气太一一样,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指的就是人的卫气与天气合一,与天气相应。卫气的运行是按照足经脉,每走五步留居于一气位,即与一条经脉相交,瘧气流注的越深,内薄于(内洎于,相同)横连募原,即走到另一条经脉的路程,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逢阳日阳经脉成天符气发作,遇阴日阴经脉便伏着于内,阳从阴化,阴阳相争不能出,很难发作,而天气,即日气的排列,也正好是一阴日,一阳日的排列着,所以瘧气的发作也总是隔日阳气独盛,故阳气独发作,隔一日伏于阴气位內,附着在内脏中,才形成了病气以间日而作也

    4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好。邪气的发作晚与早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伯曰;也就是说邪气的风和水气开始在阳日的某一个时辰入住于风府有早宴,(即早晨和傍晚)第二天是阴日,后天是阳日,所以说迟一日发作。

    邪气顺着脊背两旁大筋宛宛内下行,一日一夜行50周,至第二天寅时复出在足太阳经脉的“睛明”穴,开始转行后项,郁会在上督脉的风府,然后一直行到尾巴骶骨开始应24节气。一日往下走一节,每五步一右迁行一节,共走25节,走26天入脊内,注入到伏膂的脉中,在肾脉中行,循股内后廉贯脊。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贯膂伏行,大约九日上行于缺盆,在前颌下横骨陷中,其气日高,为瘧气随卫气而出,为发作早。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邪气一日往下走一节,阳日发作,阴日深入,邪气在内薄于五脏,不能出来与卫气并行。气不能出来,就不能恒连着原来的五步一右迁,使邪气不能与卫气升降,故只能深入。

    5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卫气每至一节都郁会在风府,肉缝之间,皮肤与肉之间,都会荣卫大发,邪气大入,入进的气都是病,即使不是风府穴位,邪气所至,都随卫气的发作而疼痛,为什么?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邪气一日按照脊背下行一节,交于阳日,阳气独发作,交于阴日,阳邪少一些,所以每天发作的也不一样,中于头头痛,中与脖子,头项痛,中于背,背痛,中于腰,腰脊痛,中于手足,手足痛,邪气在分肉之间行,随气所在,与邪气相合而发作,只要是邪气至,腠理必开泄,即使不是风府穴位邪气至,荣卫行,腠理开,与邪气之所合,随气所在发作疼痛。随气所在,由于阴、阳日不同,疼痛轻重亦不同。

    6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好。客气太一厥阴风气是阴阳五行中的一元,它的流动运行就像时间,没有休息的时候,它在天为玄,在人,即中气是少阳热,在开始是标气,为阴风,在人为道德,恶和善。风在地化生成五行中的木形,草木枝叶花谷实核,昧道为酸,酸气使人能生智慧,能使人内生神机,化生气是东方独有的一种真理大法。风疟气与正气厥阴风相类似,是同类科目的气,是阴阳五行中一元的异气,都是非时来到的气,是当其时重复的气,参合的气,未去而去的气,去而不去的气,或者是真气的反气。

厥阴风无休息之时,风常独在,无时不有,而痎虐之气有时而休,都有它存在的条件和理由,瘧气有休之时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厥阴风所感留其处,常常无休止,为瘧气随经络而入,随日气而行,沉薄(洎与薄同意思)于内,日下一节,随卫气出入留居于血中,出入留居于五脏,出入的气,总是横连着五步一右迁的上升和下降,所以有卫气行,瘧气才能发作。气血的上升下降与在一气位的气的出入是连在一起的,无出入无以升降,无升降同时也无以出入。故出入废升降息,升降息出入将不存在。

    7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瘧气有寒疟,有温瘧,瘅疟的不同。先寒而后热为什么?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

    夏伤于大暑,夏天容易受到大热,而出大汗,夏天少阳的热气下临,阳气最容易开发腠理,中了热,即中暑。不是夏天,只要是少阳主气施用,客气少阳太一至,同样会使人体受热,中暑,腠理开泄,所以说,“夏天伤于暑”应该是伤在少阳火上。少阳火的气使人受热,热气入内,凄沧的寒气,凉风都会跟着一起藏于腠理的皮肤中。秋热时伤于风,病也会生成。先伤于寒留于皮毛和肉与肉的缝里,后伤于风。先寒后热,为寒疟病。风为阳,先伤于温,后伤于寒为温瘧疾病。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风寒开发皮肤,是先寒盛,在五步一右迁的运行中,当寒气先交于主气太阴寒气,为太阴的真气,少阴的寒气,中厥阴的标气阴时,必然是寒气发作。故先发寒后发热,病以阴日发作,阳气跟着进。这是寒疟疾病。

    8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先热发作而后寒发作,为什么?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风热开发皮肤,是先热盛,在五步一右迁的运行中,当热气交于主气太阳阳气,阳明阳气,少阳的阳气时,阳气先并入而先发热。当热气五步一右迁,行至三阴时,必然是得太阴的真气,少阴的寒气,厥阴的标气阴气盛,阳同阴化,故寒气发作。所以,先发热而后发寒,病以阳日发作,阴日寒气跟着进。这是温疟疾病。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有风寒留在皮肤分肉之间,阳气少,气不及,并于阳分热盛,表里都热,阴气绝,但热而不寒,内里烦闷;并于阴分阴盛,寒而不热,表里都寒,阴少气不及,胃热,欲呕吐。这叫瘅疟。
    9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疟疾在没有发作时,当邪气已生成,但是热邪没有与阳气并,阴邪没有与阴气并,都应该在这个良好的时间治它,最合适。唐·王冰在《黄帝内经》中的经言说;气有余泄掉它。气不足补它。愿意听你说说。

    人有热病,其热为有余,内外都热。人有寒病,是寒气有余,内外都寒。其实《内经》经文中,说气有余,是指邪气有余,不足都是说正气不足,也就是说当以尺脉为准的时间,是浮甚或是沉甚。以寸脉为准的时间,寸脉太沉,或寸脉浮甚,这是非常关键的理解。凡是人外感热和寒,都是邪气有余。有余和不足,都是与真气寒热同类的气,同一科目的气

    疟疾的寒病,若是在寒疟开始生成时,汤火不能温治;疟疾的热病,若是在热瘧开始生成时,冰水不能寒治。若是因气不足,当时不能补。也就是治寒疟,热瘧,都错过了良好的时间,那就只好等到邪气经过多次逆行五步一右迁自衰时,才能施治它,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经言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岐伯说:经言中说,(1)治病要先治邪气刚侵入后,邪气刚生成的病人:(2)其次是治邪气侵入,邪气还没有大盛,得病还不重的病人:(3)治侵入的邪气正盛的时间已过,邪气已衰的病人。这是治病最好的时机。所以说:“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鹿鹿之汗”,都不要逆着邪气正盛的病气而刺它。不要正当邪气正盛,病的脉象与不病的脉象正逆,病形也正盛,病情发作正重的时候治它。因为虐起开始发作时,阳气为客气,阴为主气,阳从阴化,客从主,在外阳无气,是阳气并入了阴,阳气少,阴气多,阴胜胃寒,故先寒慄鼓頜,头项巨疼;阴气胜极而郁,阴气逆行交于阳,阳气为主气,阴气为客气,阴从阳化,阴少,阳多,阳在外实,内也为热,故随热而渴,所以先为热。邪气正盛“勿敢毁伤”,治了邪气同时也治了真气,用了寒药反助其寒,用了热药反助其热,不能解病,而使以増病。

    疟疾开始总是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阳胜发热,阴胜则寒。由于气的运行总是五步一右迁,行一步之左交于阳,再行一步之右交于阴。至左交于阳,至右交于阴,当瘧气大胜时,其气发至极,重复如旧。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甲子,丙寅,戊辰,庚午,壬申,甲戌,丙子------壬戌,代表的是阳,即1,3,5,7,9,11,13------59。乙丑,丁卯,乙巳,辛未,癸酉,乙亥,丁丑,------癸亥,代表的是阴,即2,4,6,8,10,12,14,------60。阴阳分明,万年历就是这样排的。客气太一正好也就是这样的运行。所以说,病气发作,重复如旧,阴阳邪气的多少,总是在增加,这些天干地支就是天地的阴阳,阴阳的多少,就可以不停地数下去,“数之可数者,数之可十,推知可百,数之可千,推知可万”。疟疾的邪气阴阳的多少,完全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这是天地间数阴阳气多少的明道,数阴阳不是以数推,是用天干地支代表的像来推。这就是当世之人知识偏浅,不见原由,专家学者无法承认的知识。这样用像查出来的数,虽知远,也知近,只要知道原始气的生成,就能查出任何时刻形象所表示的数字来。

气发时,热如火,五步一右迁,速来的气,如风雨不可挡,这时治热。经中说,正盛时治热,泄了热,寒气正盛时治了寒,同时也必毁了真气。当病气衰了,补其经气,必正气平,事大昌。故“此之谓也”。

当瘧气没发时,如果瘧气是阳一方的气,使阳邪并于阴;瘧气是阴一方的气,使阴邪并于阳,这样一调,真气得安,邪气被化生而亡。所以说,治瘧气不能在已发作的时候治它,邪气大行,真气不胜邪,即工不能治其已发,若在瘧气生成的时间先治它,正气不安,邪气不伏。

    10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黄帝说好!瘧气没有发作的时候治它,最好,最合适。若是瘧气发作,早攻或晚攻它会怎样?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邪气大胜,不管早晚,虐气已发作,阴阳的邪气,五步一右迁往复横行在六经脉中,阴阳气必然是终于四肢的末端十二经的井、合,气又开始于四肢的末端井、合,阳以伤,阴从之,邪气不能入,阴气不得出,通过审候气的脉象,令气各在其处,各在哪条经脉,必见之来的气,刺出其血,这是最最重要的。只有在邪气发作的这个时间,才能用这种泄的方法禁止住瘧气。如果从脉象上分不出阴邪,阳邪。都不知道气至而至的时间,来的气和去的气都分不出来,谬引八邪,邪僻内生,天真的气运路线图,尚未该通。在南、北政中,往左右手的移动都分不出来,当然也就不能禁止住瘧气的到来和去的气了。

    11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疟疾在没有发作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岐伯说;疟疾的邪气,在没有发作的时候,应的是,要么是更盛,要么是更衰,就像五运六气中太一的气生成一样,随气在平旦寅时,同样是有终始,有节气,有中气,生在气位的上下也不同。邪气在寸脉,在尺脉,在关脉,在哪个手上,都有一个差移,根据位的差异知道是当其位的瘧气,是以前生成的瘧气病,还是马上将要生虐疾病。

    瘧气在阳,热而脉躁,瘧气在阴,寒而脉静,即瘧气所在,阴静阳躁,阳杀阴藏,阳生阴长。在天明寅时,脉也随着。阳入阴,阴胜阳少,阳在后:阴出阳,阳盛阴少,阳在前。在阳经,阳盛阳在前:在阴经,阴胜阴气满。阳极盛阴极衰,阴极盛阳极衰,阴阳相离,都是未发的气。

    12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瘧气发作有隔二日发作,有数日发作,发作有时口渴,有时不渴,它的理由是什么?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疟疾的隔日而发作,都是以邪气的发作为准,都随着瘧气与卫气出六腑来定,有的时候邪气不与正气一起而出,邪气有时与正气隔二天,有时候间隔数天而发,至于有渴的很甚,又有渴得不甚,都是瘧气在阴出于阳,阳大胜,而热,故渴甚,阳入阴,阴大胜,热不甚,故不渴

    13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论疟疾的生成为四时而发,把“夏伤于暑”的“夏”说成是“夏天”,不准确,因为秋天也会伤于暑,所以“夏”字是指少阳,阳明,太阳的标气,一阳,二阳,三阳,主司天,在泉的气时,阳气独盛,就得瘧病。虐疾病不一定都应在夏天,为什么?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疟疾的病是应四时的病,其病不一样,秋天的瘧病,热藏在肌肉,热极则寒,所以寒甚成寒疟,脉沉:冬时疟病,是阳气郁在里边,阳气出不来,伏藏在里,又不与寒争,故寒不甚最容易得温瘧病:春天瘧病,阳气外泄,腠理开发,最厌恶的就是厥阴风瘧;夏天的疟疾,是阳气相蒸津液充盈,汗多,成热瘧病。所以说,四时的时间都会得寒热病。寒热都是病。但是真气不伤,都是非其位的邪气。而伤寒病,是伤了本气位的当其时的真气,这是截然不同的寒热病。不可混为一谈。

    14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黄帝问:温瘧和寒疟两邪气都生在何气位和何经脉,何脏府?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得了温瘧的人,如冬天中于风温时,寒气正藏在骨髓之中,主运的气是太阳寒气,指的是图中里圈代表时令主运的气,是指肾脏主气的61天,厥阴的风入至到里,是交在了主运的气上,又得水生,春气大发,邪气温不遇阳气在泉,而是阴行于地,温热不能出,再经五步一右迁又遇大暑少阳的夏气,腠理开泄,脑髓烁,肌肉消,稍用力邪气和正气以汗的形式而出,也是风温遇到了阳气,成了天符气,故是温病从肾脏先流到外。这叫阳胜于阴,阳胜则热,为阳邪而出。如果是阳衰阴胜,是阳少阴气多,阳气必重复逆行于内,为阳气不通。故先热而后寒的病叫温病。

    15帝曰∶瘅疟何如?是瘧气的气不足,流至阳气一方,同阳化成温病;流至阴气一方,同阴化,成寒病的瘅疟怎样呢?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凡是瘅疟,肺经常常有热气,热气胜于身,就是有厥逆的气上冲,在阳气一方,阳气不足,有阳明的中气太阴主气,形不成天符气,风温出不去,不能外泄,腠理乃开,随着风寒留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热气乃发,阳气盛病所以大热。癉瘧气是温气,流至阴分一方,阴甚热不相及,只热而不寒,内藏于心、肺而外流于分肉之间,使人消烁肌肉,所以叫瘅疟。

    帝曰∶善。黄帝说:太好了。

    通过对《疟疾病》和以前对《伤寒病》两文的直译,我们完全可以明白,唐·王冰用寒、热病来说明五运六气的运转,只有两种。同样为寒、热。得《伤寒病》伤了正气,真气,即尺脉,寸脉变了;得《疟疾》的寒、热病时,真气,正气没变,不伤,即尺脉,寸脉不变。论天理时,一种是用五行的阴阳来解释,另一种是用阴阳的五行来解释。

也就是《黄帝内经》中65,66,67章中说的,用六气的标气三阴三阳来说明天地间的上下是阴阳,左右间也是阴阳。万物的上下是阴阳,左右的气上升下降的也是阴阳,是阴阳相沟通,阴阳相得为和,不相得为病。阴阳的气有大小,多少,满溢,都能用五行的阴阳来表示。即纳音60甲子中天干为太过和不及,地支为有余和不足来说明五行阴阳的气,只用生数和成数表示就足够了,即1,2,3,4,5,和6,7,8,9,0。所以说天道有六节,司天,在泉和间气。形象无限,组成的数字也无限。

另一种是68,69,70,71,72,73,74章中说的,都用阴阳的五行,阴阳五行的形象,阴阳的五行之气走到了第几气,以纳音六十甲子的天干和地支表示出来,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癸亥,甲子。当然也就是1,2,3,4,5,6,7,8,9,10,11------60,61------。形象无限,查数无限,周而复始,永无终端。

我们的先人们用阴阳五行的数和五行的阴阳数字来记录宇宙的规律,真是太高明,太无法思议,而且记录的又如此精确。这是我们后人必须要学会的。而不是只学会,弄通弄懂《伤寒论》和《疟疾轮》的问题。

                                                       拄其间   锷未残

                                                                    2015.1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