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简兮 2015-11-11

(给中医班的解释稿)

       如果一个中医,知道了在南政年和在北政年看病,诊脉时右寸易于左寸和左寸易于右寸的天道;知道先立起年气,找到当其位、当其时司天的寸脉,然后再审当其时彼时的脉,定出当其时新得的病的代脉,他就不可能再胡说八道。什么样的脉象讲得什么样的病,有脉象天道的限制,自然就封住了他的嘴,固定了他的说法。人迎寸口的引绳是阴阳的所在,司天在泉应天地的气,感悉着他,他就不能张冠李戴了,除非他不会诊脉,用望,闻,问论病的人,那就难怪了。一切一切的病症,都不能用反推病理,得到病的根源。用人为的道理,去望,去闻,去问病症,都是违背天理的,连病者本身也无法知道病源,谁都无法把病情符合到当时的天道上去。是司天命名的病,还是在泉命名的病,病在标气处,还是病在本气处,是正化还是对化,只有通过引绳推其天理,知病才是唯一的。无论真气和邪气都是转而不回,回而不转,流过去的时光,无法将生成的气倒着重新演示一遍。用倒推的方法演示它,符合它,答案不是唯一的,是千变万化。这就是中医们,引用《黄帝内经》的话符合病理时,出现的天大笑话。《黄帝内经》中没有用病症,反推病理的说明,和解释。都是顺着当其位,当其时,司天在泉的真气,推他的脉气定出来的病。时令是不能反推着往回走的。人脉应天时,而不能用已知的人脉定天时,论气候。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在人的呼吸中,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跳两下,定息脉再跳一次,一呼一吸脉跳五下,叫正常的平常人,为没病的人。医生就以自己没病的平脉与来看病的人,在脉上作比较,如是相应,脉动无不及,也无太过,为应天常,知对方没有病,这是靠脉动知病最简单的方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在人的脉动与我的呼吸比较中,我一呼,对方的脉跳一下,我一吸,对方的脉跳一下,为来者少气,必有病;我一呼对方的脉跳三下,我一吸,对方脉跳三下,是来者气有余,必有病。尺浮、尺热为病温。如果是在尺脉诊得的脉动,应为足经脉阳多,阳盛,寸脉衰,尺不热,脉滑为病风,脉涩为痹病,因为尺为阴分位的气,寸为阳分位的气,寸脉与尺脉都跳动快,为阴阳俱热,为阳气独盛。如果是遇到一呼或一吸四动以上,是人死脉的象征,叫将要脱离精气,如果是一呼或一吸四动、五动,人必死无救。只是脉绝,无天真的气居在泉,为气绝不至,气不至为真气已去,是马上要死,乍数乍踈也必死。通过望,通过闻、问都是定不准的。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1)人平常时,正常的脉气,都离不开胃中五味的气,即酸甘苦辛咸,都是阴气。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的脉气,都是天主的气,为阳气。六气禀于胃中五味的气而生,没有胃气对主气的制衡,以上六种脉象的气都要逆行。被胃气制衡过的,当其位当其时的,司天在泉的气形成的寸脉,尺脉,叫代脉。因为六气都是天主的气,胃中的胃气都是地的气,是阴气,阴阳相合成平气,行走在脉道里。主气独盛,为有阳无阴,人不能存活。故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2)年年都有春运六十天87.5的时间。春天运的春脉遇主气的弦脉相并时,为厥阴司天,是天符脉,应是弦脉独盛的脉,因有胃气沉脉作用,微弦成平脉,为正常。弦脉多了,弦脉大了为过气,首先论胃病,时间长些为肝病。弦不及,为胃病。浮涩脉多了,胃脉少了,小了,为阳明的秋脉,毛脉,涩胜为肺病,涩不及也是病。这都是司天的气下临,当其位,当其时间得的病。故真脏为肝,春运不管谁司天,都直通运的真脏肝,肝脏的酸气正决定着人全身的脉气,肝气胜的时间长了,伤肝脏筋膜。所以由于胃气的作用,使来的代脉微胜些,也就是司天的气微胜成平气为最合适。故春胃微弦曰平。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3)年年都有夏天的运60天87.5的时间,只有当少阴少阳火的气司天时,才会出现天符气,由于胃气的作用少阳脉少阴的阳脉为微浮成平气。浮盛必胃气少,为肺有病,浮盛时间一长,必阳独盛成心病。胃气绝而死。太阳的寒气司天,与胃气太阴的气相并,火运被水刑,为石脉,都是当其位,当其时间得的病。正是夏气的时间,六气中的任何一气司天,司天的气都通于真脏心,心脏的苦气正决定着人全身的脉气,十一条脉道都取决于少阳少阴,苦的脉气,即浮脉太甚了自然成病。唯有胃中的阴气能使浮脉平,故夏胃微火曰平。

     长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4)年年都有长夏的运60天87.5的时间,只有当太阴司天时,才会出现天符气,两湿气相并,长夏的时间正是胃的湿气决定着人全身脉气,当太阴司天的气微沉,脉为平气,在这时,十一脏虽取决于胃,太阴的胃脉沉甚为脾病,脉石为肾病,太阴运中无代脉,即不显示司天的任何一气的脉,只是太阴的气独盛,湿气又通于胃的真脏中,都是当时的病。脉动湿气满,湿气散,当湿气布天终止了,胃变大不能自还,这就是寒湿相并同于真脏濡于脾,脾脏的肌肉充了气的后果。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5)年年都有秋运60天87.5的时间,只有阳明司天时,才会出现燥的天符气,由于胃的作用,燥气微毛,微涩为平气。在这段时间是秋的运气阳明主管着人的全身,肺脏取决于十一脏。不管谁来布天,由于胃湿的作用,阳明燥气,微燥些为平气,即脉毛。燥甚,燥多,都为肺病。当燥大胜,无胃的沉脉而死。如果是代脉为弦胜,为当时的肝病,代脉少阳,少阴的浮脉太甚是心病。司天的气都通于真脏,司天的气都是通过胃气作用之后再作用真脏为正常。肺脏处在上焦,宗气都聚中在上焦,宗气都要通过肺脏贯入精隧,宣布迎合司天在泉的气,显示尺寸的脉象,以行荣卫阴阳。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6)年年都有冬运60天87.5的时间,只有太阳司天地时才会出现至阴的天符气,由于胃的作用,脉为沉微石,成平脉。如果是沉甚,而胃气少,必生肾病,长大脉独盛无胃脉人死。如果是代脉少阳少阴浮甚是心病,代脉通于真脏肾,通于骨髓。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7)胃之大络;是通过胃气作用后的司天在泉的精气,也就是通过胃中五味作用后的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形成的经络,为大的经络,即当其时的寸脉和尺脉。还有当其位,当其时形成的病脉,还有时间到而脉不到形成的结脉。还有时间到而邪气已太过,邪气病脉已经从寸脉走到了尺脉,或邪气的病脉从尺脉走到了寸脉,病将要发生的结脉。所谓代脉只是当其时的脉象,为实的脉像。所谓结脉都是虚气形成的脉象,当诊脉的时间是诊寸脉的时间,而尺脉盛,叫下虚,尺虚,内虚,即虚里。在气的运转中叫地亡;当诊脉的时间是诊尺脉的时间,寸脉盛,叫上虚,寸虚,外虚,即虚外。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叫天空。

所谓贯膈络肺;是当通过肺的作用将宗气贯入到代脉中的时候,又被另外的一种横气挡住,隔住,即膈住,也为鬲住。也就是寸脉应易,没易,应寸盛而不盛,成了尺的结脉盛,也就是诊脉时说的阴脉见了阳脉,或阳脉见了阴脉。故在贯入大络脉时被隔住了。如果是贯入的代脉都聚中在左乳之下脉,其动应以包在外面司天当其位,当其时被尊为主的代脉,看脉的宗气,取决于十二条经脉中的司天在泉的脉气。凡是先时而至形成的结脉是积气,凡是后时而至被塞形成的结脉都是病脉。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如果用胃气与包在外边司天在泉相互作用的气,来知寸口太过和不及的脉来验证诸病,就一目了然了。如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太阳司天是寸口脉,在泉的太阴为尺脉。当在北政年天气下降时,是以在泉的尺脉为准诊病。论得的代脉是何脉,诊脉便知太阴的湿气与胃气作用后,右手的尺脉微緛而弱,是微沉的脉,但是右手的寸口脉不是长大脉,而是脉短,为阳气少,太阳的标气少,为气不足,必头疼,应补其开,必愈。

长大脉甚为阴多,为阴甚在外,是内气盛在上,诊的是本气,胜在外为足胫病。应泄开气,必愈。这是在说是至而至当其时得的病,先说的是三阴三阳标气的时间。后说的是本气的时间,人天合一,先脉后说病,反说天理不容。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如果是在寸口促击到的不是代脉而是结脉,一定是阴脉见了阳脉,是先时而至的气,太阳只代表标气,是人迎大于尺脉,积气先盛于外,阳盛于上,肩背开始疼痛。如不败折开处的阳气,病会越来越重。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如果是尺脉正常,寸口脉沉坚为阴,同尺脉,是代脉,病在中;寸口脉浮盛为阳,病在上,在外,在头。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如果是尺脉正常,寸脉沉而弱,阳多是肚痛,阴胜为疝瘕病。为上下阴气相并。

     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如果是尺脉阴沉小,寸口脉盛,一定是阴沉来得太迟了,太阳的寒气还没有降下来,为结脉甚,是阴气在五步一迁下降的过程中有横气挡住了,承住了,早已形成了病,故胁下有积气,郁结于腹中作痛。

     总之都要先知五运六气的天理,然后知脉象,再说出病情,这才是《黄内经》诊病,看病的逻辑,理、像、病。推天道,都是一脉相承的。不知脉象,用望、闻、问之所见,然后套上几句《黄帝内经》的话来治病,下药,除了经验主义之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都在终结,终始之中。

                                             拄其间    锷未残

                                                                   2015.6.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