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葬书内篇》白话解读

 hasbo 2015-11-12

《葬书内篇》白话解读

 道风  解读

[原文]葬者,乘生气也。

[解读]安葬的根本在于天地间生生不息的元气,所以在安葬之时,便需要凭借这一元气的能量来选择合适的地方。

[原文]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解读]五种元气在天地之间运行变化,它发散开来,便能够产生出宇宙间的各种事物。五种元素是由阴阳之气生化而来的,它对应的便是天地间的五种基本物质,通常被称为五行,即金、水、木、火、土五种元素。所以也可以将这五种元气称为五行之气,也就是生气。一元之气分离变化为阴阳两气,再细致分别为五行。它虽然在虚空中运行,但是根本却是产生于大地之中。元气运行变化则生世间万物,汇合之后便凝聚为天地山川。这里所说的生气凝聚和融合,便是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之间通过精微和合后而产生的。

[原文]人体受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解读]人的形体灭自于父母的恩泽,父母的葬地得到了生气,子孙后代也会因此得到荫庇。父母的骨骸是子孙后代的根本,子孙的身体就像是父母身上的枝分,它们同属于一种元气,自上而下,相互庇荫,就像是一个树干连接着很多树枝一样。所以宋朝的哲学家程颐说:在对一个宅地的风水进行勘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其中细微的迹象。也就是对宅地的好坏进行分别,选择一个好的宅地会使得神灵有一个安居之所,有利于子孙的兴旺。如果再对它的根本进行相应的培植,则可以使得后世的繁衍更加昌盛,这种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选择一个不好的宅地,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便会相反。理学家蔡季通曾经说过:生存和死亡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是它们发生的根本都在于元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论是生是死,都会在暗中与天地阴阳相通。假使找来一个暴露在荒理之间的人骨,将活人的血滴在上面,如果血渍渗入了骨头之中,那么它们这间便有亲缘关系,使可以相信尸骨得到了生气荫庇,活着的人能享受福德这种说法了,这不用经智慧这人指点也能明白。如果说是领养别人的孩子,并非自己亲生骨肉,或是僧道之人,其嗣续也不是亲生,那么这样还能有荫庇吗?这就是没弄清人心之间其实是通过天地之气相联系的,心才是气的本体,所以如果两人的情义相通,那么他们之间的心气也会相通,如果两人的情义断绝则福荫也会就此断绝,所以说继母对于自己所养育的孩子会有所庇荫,养子的亲生母亲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这就像是山泽之中的野草和虫子一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原文]《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解读]经书中说:天地之气相互交感,进而会产生对应的作用。如果人得到好的感应,便能享受到福德,如果得到不好的感应,则会招致灾祸。父母和子女本来就是一种元气所生,他们相互之间通过超自然的力量进行相互感应,以传递吉凶祸福的信息。所以天底下有名的墓穴到处都是,但都是有真正的龙气兴起,迢迢百里,或数十里以赴,最后结成一个龙穴,龙穴的前方,峰峦叠嶂,山水环绕,在它的后方呈现出奇特的景象,地势如游龙回环包围,砂形和水势聚合自如。当选定了有利的地形和宅穴之后,就将山川之中的灵气,以及天地间的精华都凝聚在其中了。如果窃取了天地间的精气,又得到了山川之中的灵气,将已过世的父母的骨骸埋藏在这种风水相互融合的地方,也将子孙的孝心寄托在这里,因为有心灵之间的相互感应,所以父母所葬之地便能够影响到后世子孙的福德。因此可以知道,人心与元气之间是相互贯通的,而元气又与天地相互贯通的,将人心和山川之中的灵气进行相互融合,便可以发出神气,并将其作为后代生生不息的源头,而其他诸如富贵与贫贱,长寿与短命,贤德与愚昧,漂亮与丑陋也都是与此密切关联。而且所生之象也是山川的美丑相互对应,如申不害生于嵩山,在尼丘则生了孔子,这些也并非都是偶然的。所以说,择地而藏并非埋葬骨骸,而是埋葬人的心灵,并非山川有灵气,而是因为人心灵的缘故。在世间,往往有些人将亲人的骨骸丢弃在水火之中而并未产生相应的福祸报应,大多是因为这些骨骸和其中的灵魂已经分离。

[原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解读]所以说,位于西山蜀的铜山如果崩塌了,位于东方未央宫中的铜钟也会得到感应,而产生鸣响。在汉代的一天,未央宫中的铜钟,没有原因地自己开始鸣响,智者东方朔便说:“这是西蜀的铜山崩塌所致。”没有多久,西蜀果然有人来报,说铜山崩塌了,估计一下时间,正好与未央宫中的铜鸣时间相同。汉武帝便问东方朔是如何知道这些的,东方朔说:“制造铜钟的铜产自于西蜀的大山,两者的元气相互感应,就像人的身体来自于父母一样。”武帝叹了口气,说道:“事物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过去曾子以孝道奉养他的母亲,曾子出门,母亲咬着手指头想让他回来,曾子为此而心痛许久。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处在病痛之时,子女站在旁边伺候的时候,也会感到心痛,只有那些孝心浅薄的人会感受不到。所以,由此也可以知道铜山崩塌而铜钟响应,也是一样的道理。”

[原文]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解读]每每到了春天,树木便会生出树枝,藏在室内的栗子也会在此时发芽。这里说的是元所在天地间相互感应的道理。农夫将栗子藏在家中,春天到来,栗树会变得繁盛起来,在家中藏着的栗子也会发出嫩芽。这都是因为它们的本性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得到自然的生气而相互感应,就像是母亲骨骸所葬之地,如果与天地间的生气相合,那么子孙后代也会因此获得福德。一种元气充满在天地之间,没有边际没有究尽,宇宙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运动变化,它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被它创造出来的这些事物也不知道。

[原文]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解读]由于生命是生气的凝聚,再进一步聚集便形成了骨头,在人死后也就只会留下骨骸,所以在下葬之时,将生气返还到人骨之中,是与人出生时的情况相互对应的,有利于元气的藏匿。乾为父,坤为母,父亲的精气和母亲的精血,阴阳二气相互交感感化合,便使得精气转化为人骨,精血转化为肉身,然后借助于天地气息滋养血肉之间的缝隙,进而才产生出人体。在人死的时候,元神和气息都会随之灰飞烟灭,血液和肉体也会分解溃散,只有骨骸可以留存。具有大智慧的人,希望安葬在吉祥的宅地之中,用肉身来接应生气。此外,假若后世子孙的一个念头与这一生气互相吻合,则它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元神,已经散尽的生气也能够重新聚集起来。元神向哪方面发展,元气也会随着变化,并与之对应,如果山川灵秀,人也会因此而杰出。把不存在看成是存在,通过虚假窥探出真实,万物都在阴阳之中,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取得生养变化的福德。所以说,将生气返归到下葬者的骨骸之中,是藏养生命元气的一种方法。

[原文]丘垅之骨,网阜之支,气之所随。

[解读]坟墓的形态,应当按照大山的生气走向来进行选择。坟墓属于阴气,山陵属于阳气。“丘”是地势高的山,“骨”是指带有石头的山,“垅”高起的部分不能独立存在,必须要借助于土石才能够矗立。“冈”就是山脊的所在。“阜”指的是土山。“支”是指长有很多草木的山。“脊”是有骨的垅,生气顺着山势运行,这些都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草木之山没有石头,所以必须观察山脊植物的长势,才能分辨出来。然而山垅上有泥土,山支上有大石,山垅隐约不见,山支隆起显现,又是需要眼睛仔细观察,通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区别出来的。

[原文]《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解读]经书中说:生气如果遇到风,则会四散分开,遇到了水,便会停止运行,进而划出界限。所谓生气,沿着垅和支的形态移动和运行,源源不断地向外发散。如果不是遇到水,没有可以制止住它的脚步。当它生气停下来之时,必然是遇到了城墙边的城池,将其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环环围住。接着便藏匿起来以避免生气的流失。经书中说:“明堂中的水就像血液一样珍贵,躲避邪风要像躲避盗贼一样警惕,不可以不慎重!”

[原文]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解读]古代的人将生气聚集起来,以使其不至于离散,使其运行起来但是也要有所节制,所以将它称为风水。在山垅高耸的地方,天上的阴气下降到地面之上,生气显露在外最怕受到寒风的侵扰,容易相荡离散,犹如人经常处在封闭的室内,如果稍微有一点缝隙,经过房间的寒气如果侵袭到人的肓背部,便会引发疾病。所以在建造城池的时候,要使其尽量坚固为好,以使得生气能够聚集起来。在山支平阔地方的墓穴,现在旷野之中,虽然在各个方向上都无所遮蔽,但是很觉察到它的踪迹。有时,墓穴会选择在天朗气清的地方,温润适合的生气便会自如变化,所以人们在选择穴地之时并不特意避免宽旷的地方,但要选择有流水横栏的地方,因为水可以制止生气的散失,使得生气不至于流走。这些都说的是山支和山垅在选择穴地时,所不一样的地方。

[原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解读]风水的选择方法,以能够聚水为第一要务,以能够藏风为第二要务。平支和高垅两种地形,都需要做到“得水”。在高垅所在的地方,虽然附近没有江河的阻隔,但是也要有一些小的池塘以挡住内部的生气,如果距离流水较远,则至少要在其中有一条犹如河流一般的痕迹。如果连这种痕迹的界止都没有,则会导致阴阳失去平衡,就算可以防风也是不可用的。在平支上,虽然没有遮蔽,只要有一条河流横穿而过,便不用担心地界过于宽广。所以说,这两种地形都将聚水作为第一要务。

[原文]《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解读]经书中说:“生气在外部要呈现横的形态,在内部则会界止不行”。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流水在土地之外,所以称为外气。生气藏在土地之中,所以称为内气。因此外气必须要横的形态,那么内气也会随之静止了。这种将经书上所说来总结上文的“得水为上”的理论。

[原文]得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解读]如何理解生气的旺盛状态呢?即使它在天地间流转运行,但是其余气也会有所停留;虽然它散落于虚空之中,但是在深处也会有所凝聚。根据高垅地势的起落特征,生气或者向远处延伸,或者在近处断开,如此则会形生不同的风水能量,产生不同的风水作用。好的龙脉都是从山腰开始蔓延,然后向几十里之外进行延伸发散。这些形势或为城郭,或为朝乐,或为官曜,或为禽鬼,或为捍门,或为华表,或为罗星,这都是它们本身自带而非人为。既然生气流转运行,那么其余气也就不会静止不动,所以要寻求生气的聚集之处,以使得生气不至于四处离散。在平支上的龙脉,都是自大山而来,向下降落到平地,即使是城郭之形也不过有数尺的高度,而且距离龙穴距离较远,朝山也只是一个小点而已,就像是在云端一样,所以人们大多都会避开野风吹袭,无所遮蔽的地方。却不知支垅的生气虽然隐约不显,好像零散,但在深处仍有聚汇之地。只要有一条溪流从此处穿插而过,就会使得生气停留下来。这就是说生气的旺盛状态了。

[原文]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

[解读]因此,在干涸燥热煌土地上进行下葬,要将地穴挖得深些,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安葬,则应挖得浅些。以上两句,上句是说高垅,下句是说平支。在高垅的地方,是阴气聚集之处,生气在内较为旺盛,所以便会向下沉降,所以说在干涸和燥热之地,应当向深处下葬。在平支的地方,是阳气聚集之处,生气在外柔和弱小,所以会向上浮升,所以说在平坦之地下葬时要浅一些。

[原文]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解读]经书中说道,如果墓葬要得到生气,并以此作为依靠,就要对穴地的深浅进行恰当的设置,如此则好的风水便能自然形成。如果在高垅的地方进行安葬,需要潜伏深入并隐藏起来,不能有所彰显,以在深处吸取下沉的生气。 在平支的地方进行下葬,则需要有所显露,而不能过于隐蔽,以使其能够得到浮在地面的生气。所谓“得乘”是指葬在其中的棺木能够有所凭借。世俗之人大多利用九星白法来确定墓穴的深浅位置,这些方法其实是错误的,还不如依照“金银炉底”之法来进行安排。

[原文]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解读]阴阳两气相互作用,吹散开就会变成风,升到天上就会变作云,下降到地上就化为雨水,在地底下运行则会形成气。天地阴阳两气,就是大地中的生气,所以散开成风,上升成云,下降成雨,所有用来确定天地方位和化生宇宙万物的东西,没有不是从这种气中产生出灭的。大概是因为经书中说墓葬要依附于生气,所以重复举例来阐明其中的道理。我在书中所提到的可以生旺也可以衰败,指的都是这种气。下葬的方法适当,则会形成旺气,方法不当则会产生衰气。比如生气的增加或减少,饶余与不足,吞入与吐出,上升与下降等情况,都应当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取舍安排,以避免相互间发生撞杀、冲刑、破腮、翻斗等情况。

[原文]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解读]大地是生气赖以生存的本体,有了大地,然后产生了出了生气。生气是水的本源,有了生气然后才有了气。生气本来没有本性,因为它是在大地中被发现的,所以便将大地看做是它的本性。水本来也没有源头,只是因为水具有藏匿生气的作用,所以才将生气作为水的源头。在五行这中,天代表数字一,可以生成水,而水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金可以生水,土可以生金。金藏在土中,虽然尚未形但是已经具有金气,乾金藏在坤土之中,隐藏而没有显现,当有水生出之时,才会显出它的征兆。所谓生气是水的本源,便指的是乾金之气。一般的人不探究它的源头,而是以眼睛看到的作为依据,因此认为是天地的根本,这都是泛泛而谈,还没有弄清楚它的内在本质。

[原文] 《经》曰:土形气形,物因以生。

[解读]经书中说,生气依据大地的形势来决定自己的形态,万物也因此得到化生。无形无相的生气必须依附在有形的物体之上才能存在,必须凭借着大地的形势才能运行转化,天地间的万物也没有不是这样的。这句话是承接上文所说的,“水土中产生出生气”的意思来说的。

[原文]大地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解读]生气蕴藏在大地之中,要依附于大地的形势来运行,凭借大地的形势来聚合。生气在地下运行,人们看不见它是何时开始的,所以依照地势的高低来获知它的行进。再者,又通过对地形断开的地方进行观察,来获知生气聚集的地方。

[原文]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解读]在下葬的时候,必须要从它最初生成的地方考察,在它聚集停止之处,来寻找可以凭借的地方。懂得安葬的人,在选定葬穴之前,一定要先考突生气的源起,然后观察它的走势,根据所确定的生气聚集之处来挖土定穴。凡是生气聚集的地方,大都有秀丽的山川,奇特的风景,如果没有睿智的眼光一般是看不出来的。在《片玉髓》中记载:“小草的露珠一般都在叶子的末端,而花儿的香气总是从花心中散发出来,这说的便是生气的聚集。有人说:“粘穴”固然要凭借龙脉的尽头,在生气聚止处寻找;而盖、倚、撞等法,怎么能在聚止处呢?却不知道这是古人怕后代找不到生气聚集的地方,所以确定了四种方法来决定葬穴如何依附于生气。实际上,“盖”是盖在聚止处,“倚”也是倚在聚止处,“撞”和“粘”也都是如此,关键是观察其中蕴含的意义,高处、低处、正面、侧面、只要有行往,必然有聚止之处。

[原文]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解读]地势攀沿着脉向行进,山势沿着骨形成,向东南西北各方延伸。平地上多土,山地上多石,平支的行进必定是以其垄起为脉,高垅的行进则要以石脊为骨。在行进中审度总的形势,曲折蜿蜒、千变万化,本来就没有一个定势,与前文所言“丘垅之骨,冈阜之支”略同。

[原文]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解读]千尺以外的山脉为势,百尺距离的山脉为形。“千尺”是说山脉的距离远,指一条山脉的距离近,批量墓穴之地的住形。

[原文]势来形止,是调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解读]在山势行来而山形停止之处,便是全部生气所聚集的地方。生气全部都聚集在这里,便要将安葬之地选在聚止之处。要探究生气是从较远的地势运行而来的,还要对它停止的位置进行考察。地形和山势都沿着一个方向,那么山和水之间也会互相协调一致,如此则形成了一个生气聚集的地带。然后将这一生气的聚集地作为葬穴的所在,这就就会更好。在这其中,“止”字最后为关键,一般人在选择葬地的时候,并不是找不到全部生气所在的位置,而是不能够对“止”有深入的理解。龙脉自千里之外而来,已经有了九成的把握,如果出现一指的失误,便会前功尽弃。即使是有奇山异石高耸其间,玄妙且秀丽的流水经过其中,也都不会为我所用。如果得知生气辨黑色和白色一样简单了。很多人只是看到它的广袤,以为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可以移动也可以变化,并不知道在这其中还有很多固定不变的法则,和细微却不能改变的地方。《掼》书中说:选择地穴的时候,如果四周环境选择得不对,那么就算处于吉地之中,也是徒然的。葬地的高低和深浅,也是需要注意的,要避免因为设置错误而将福德变为灾祸。

[原文]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侯也,若揽有有也。

[解读]婉转委曲由内而外,循环往复交错其间。就像是一个人盘踞在一个地方而等待,就像是一个人把东西全部揽到自己身边。委曲婉转,是从它的地势上来说的。它或者为顺向,或者为逆向,都是绵延曲折的,自东向西或者自南向北。循环往复,是从它的形态上来说的,层叠环绕,犹如河流朝海或众星拱辰的含义。在大地上如果聚满了生气,它们之间的融合便会是这种样子。它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不动,好像在等待什么似的。就像是地位显要的人端正地坐在一个地方,器物和用品都已经摆好了,就算全部揽到自己身边,也是绰绰有余的。[原文]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解读]泥土厚实,潭水深邃,百草葱郁,树林茂密。它其中所包含的贵气,有一千匹马车的地位。它其中所包含的财气,犹如万两黄金。流水幽深,土层也会随着变得厚实,元气顺达,草木才会旺盛。程子说:什么才叫做理想的土地呢?土壤光色润泽,植物生长旺盛,这些便是征兆。生气所处的尊贵威严之地,好像有千乘之车的尊贵。山形水势环抱聚集在一起,好像有万两黄金的富贵。

[原文]《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解读]经书中说:由于形势的停止,生气便会聚集下来,对于万物生灵的变化和成长都会有好处,这种地方便上佳的风水宝地。葬地明堂的格局完整严密,墓穴的形势也利于聚集,所以大量的生气便会藏匿和蓄积在其中。善于安排葬地的人,会根据生气的聚集来决定穴地的方位,如此则可以享受福德,还可以使得后代昌盛,如同万事万物都是依靠生气才得以生长变化,所以称其为风水宝地。

[原文]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解读]地表最好的是宽阔平坦,地下最好是支脉横生。地面上的支龙,以开阔、空阔和平坦的地带为尊贵,这样的地形是支龙的正体。在大地之中也有龙脉行进的纹路,如果这条纹路平稳缓慢,静谧柔和,不是那么急促,那么干燥,便能够达到内外相互呼应的效果。然而有些支龙具有山垅的性情,走向笔直得就像是投出的标枪一样,急促得就像是拉紧的绳子一般,这就叫做“倒火硬木”。阳气中含有大量的阴气,如此则应注意避开杀气,应当与边缘部分相互连接,或是将承接墓穴的方向倒转过来,然后再进行下葬。这正如刘氏所说,如果形势笔直湍急,则应当避开凸起,而接近有边沿的地方。阳气的力量本来就弱,不能过于急促,需要使其有一到两尺的周旋余地,以使得它的性情缓和下来,如果按照一般支龙的方法来扦插,则会导致凶相。这是难以辨别和体认的支龙,郭景纯所提到的对龙脉的支路进行辨别,大概说的也就是这些。

[原文]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解读]山龙支脉的起始点,也就是生气开始生发的地方。山龙支脉的终点,也就是生气凝聚的地方。这句话说的是平地的支龙行进顺畅的地方,从它的开始生气便会跟随它运行,在它所停留的地方,便会聚集起来,如果对龙脉的情势和脉络进行考察,便能够在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生气。

[原文]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解读]观察山龙支脉走向的方法,需要在隐显之间进行准确的选择。其中蕴涵的精微幽深的道理,与天地之道是相互连通的,而吉祥的生气也会蕴藏在其中。所谓隐隐,是有形的生气隐藏在无形幽深的大地之中。所谓隆隆, 是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迹象,但是在其中却也蕴藏着大量的生气。它的运行方式犹如灯盏中的油,云间的大雁,草灰中的道路,草地里蛇的踪迹,生气就在这其中运行变化。精微深妙隐伏,很难被人观察到,这其中所包含的吉气是无以复加的。

[原文]《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解读]经书中说:大地之中,蕴藏有吉祥的气息,它随着土地的起伏变化不断地生发。支脉有停流聚集之气,它随着水流并列进行。生气的运行状态随着地形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回环往复,循环不止,如果按照一定的方法将葬地选择在这里,则会永保吉祥而无凶灾。这句话是引用经文以说明上面所说的山龙支脉生气的运行方向和规律。在平坦开阔的地域,草木的地方一般比较容易观察。圆形的就像是水面的泡沫,也像是一颗颗神圣的明珠;方形的就像一条芦苇鞭;弯曲的就像是案几,也像是长长的丝带;方形和圆形相间的地方就像是龟、蛙、鱼、蛤等动物的形状,这些也都可以说是吉祥的生涌起的地方,所以这些地方的地形也随着向上突起。在生气停留的地方,聚集的形态就像是一个鸡窝,呈现出一种内外盘旋的形状,这是由于在山形断开,龙脉停止之外,与流水相交而形成的。比水流高的地方便可以称为山,比大地低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水,这些都是支脉和生气停留的地方,它和流水互为体用,相互依附。在地势山形有规律变化的地方,龙脉的运行也会顺从伏贴,而不会有所悖逆反背。地势的格局和运动也会开成盘旋状,山水之间相互交错,回环往复,在开始和结尾处也都没有任何遮,开始和终结和情理相互吻合,如果按照这种方法,便可以在这些地方进行葬地的选择。

[原文]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解读]在山势险要的地方一般会蕴涵着大量的生气,需要依照一定的方法,将葬地选择在生气会聚的地方。山,是指高耸的山垅。虽然山势险峻,但是在其中也会有地势平坦的地方,如果能够在生气停留并聚集的地方进行安葬是再好不过。在山脉的高隆之处,生气一般来势凶猛,自上而下气势雄壮,聚集起来也很急促和迅速。其中有一种情况,将山垅作为主体,而具有支脉的性情。高山形势自上而下,降落至平地之上,分成数个支脉,这便叫做“下山水”,这是阴气之中包含着阳气。如果不懂得依附于山脚来葬穴,一般都会将位于它前面的平地作为依靠。却不知道它的形势还没有定型,依附着两边的水流向前运行,生气静静地隐藏在水中,直达明堂地带,这里也就是龙脉终止的地方。在《天宝经》中说到:如果要看清龙脉,需要观察它的停留和终止,如果在有水流的地方,龙脉的运行便不会停歇。在停歇的地方,一般会有一个小的宽敞地带,在这个生气聚集、水流相交的地方,也就是葬穴的安置之处。在它的后方,要有坚固的大山作为依靠,在它的前方要有相合的流水,以使得生气可以生发。如果将葬穴的头部和中间都进行挖掘,这种急躁的做法,一般会损害龙脉,而不利于生气的凝聚。这便是选择葬穴的秘诀。所以要选择来山水聚合的地方在进行葬地的安置,这里一般阴气较盛,所以应当尽量向后向下收陇,对于这种缓和的情况,应当采取向上取七到八的方法,以使得它变得急促,这便叫做“凑交斗煞”,刘氏所说的缓和就要在位于边沿的地方将生气聚集起来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按照一般山垅的方法进行葬穴的选择,则会导致主人生气衰败而断绝,这种情况是高隆的山垅所难辨别之处。

[原文]乘其所来。

[解读]葬穴应当凭借生气到来的方向,进行设置。这是说知道了生气从哪个地方来,也就可以根据它到来的方向,而知道它停止在哪里,所以在设置葬穴的时候,应当使其可以依附于生气,而不至于有分毫的背离。龙脉离不开棺木,棺木也离不开龙脉,棺木和龙脉相互靠近,便会产生移花接木的效果。就当依据一定的方法,将生气从下葬之人的头部开始引入,然后顺着全身的脉络向下运行,详细辨认其中的蛛丝马迹,看它是否呈现十字,以确定阴阳的相配程度。另外,对于气息的强弱,顺逆,急缓,生死,浮沉,虚实也要进行考察,用以确定是缺少了要增加还是多出了要减少,在葬穴的内部与生气相互连接,在外部将移气排出,内外相互符合,前后没有遮蔽,才可以称其为“真穴”。如果其中有一条不符合,则为“假穴”。这些也是依附生气的诀窍,和下面所说的“乘金穴土”的意思相同。

[原文]审其所废

[解读]应当周密的考察已经废弃不用的穴地。要开始选择葬地的时候,废弃的,损坏的穴地较多,真伪难于分辨,所以就不得不进行详细的考察。在自然生气还没有丧失的地方,确定葬穴的地点较为容易,只要依据生气到来的方向便可以知道它聚集的地方。但是有其他几种情况,例如这一地方遇到了牛羊的踩踏啃食,地表破败而地下断裂,积年累月;或是这个地方曾经开垦过;或者是前人错误地将这里作为祭祀的地方,设坛拜神,也会导致生气的暗淡和亏损;或是曾做过家宅的地基,将其挖的很深而损坏而损害了高处的生气;或是农夫为了获得泥土,便将其进行开掘,毁坏了隐藏在其中的生气,而其中的风水格局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但是大致的方位和生气运行的痕迹不可以轻易变化,但是一定是真正的龙脉,并且格局符合一定的法度,流水明净而山体开阔,在这个地方的前后左右方向上都都应经过眼睛的观察,心里也要有所把握,在观察估量后经过再三考虑,则可以在此处安置葬穴,也都是由于这一元气才得以显示出一定的形态,现在这们都被损坏了,以至于无法辨认,所以必须在废弃之间进行详细的分别,如此则事物中所有属性,如阴阳,刚柔,急缓,生死,沉浮,虚实的道理也就会一目了然。既然已知知道了这些道理,那么在安置棺木的时候也就有了确定的方法。

[原文]择其所相

[解读]应当根据形态进行相应的选择。这是说在选择葬地的时候,应当与地形相互配合。就当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对八字进行分析后,仔细观察左右两个山肩的高低,以确定阴阳的属性,然后观察三种分合的形态,以及山势的崎岖急促与平坦缓和,以分辨方向,决定增减。需要在对形似蝉翼的山和状如虾须的水进行考察,借以确定葬地穴位的范围,这些都是从水平方向的形态上所做的判断。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则会破坏葬穴的结构,翻转地形的形态,对于龙脉和葬穴之中的生气,以及穴位的深浅都会有所损伤,所以需要仔细周密地进行选择。这个与下面说到的水木相互符合的意思相同。

[原文]避其所害

[解读]应当尽量避开有害的死气、邪气。这里所说的躲避,是指要避开死气,而求取生气。在葬穴中所蕴藏的气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果斟酌取舍地到位,则会产生生气。如果有一个方面做得不到位会产生死气,所以需要进行周详的考察然后再决定如何进行躲避。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为了避开死气,紧靠生气的目的。例如在阳气较盛的龙脉处设置葬穴,则阳气为生气,则阴气为死气。龙脉如果一边厚实一边浅薄,则浅薄的一侧为生气,厚实的一侧为死气。两条龙脉,一条长,一条小,则短的为生气,长的为死气。又如在山水之间出现反向倾斜的形态,或是出现横冲直下,则都属于产生煞气的地形。如果遇到了上述犹如尖刀和刺一样的地形,就需要利用流水进行修正,如果可以加以利用则利用,如果需要躲避的尽量避开,这些都是从眼前所看到的所想出的方法。还有程子所说的五种祸患,刘氏所说的四种恶煞,则也都是在应当避免之列。
[
原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

[解读]因此,君子应当借助神灵的功力,来改造自然的法则。上面所说的乘、审、择、避四种方法,都是要凭借一个人灵巧的眼睛来进行判断,借助一定的技能作为工具,    使葬穴的设置更加完善,而不至于有所损伤,增强高处的能量,补益低处的不足。这其中所包含的智慧,需要在对每一种情况都熟知之后,才可以达到阴阳相通的境界和巧夺天工的目的。等到葬穴的作用发挥出来,则斟酌取舍的道理也就会自然显现。北宋的道学家陈希夷曾经说过:“圣明的人能够捕捉到事物内部的关键,将其中的蕴涵的深妙的道理,在心中得到运用,并将它在世间进行推广,如此则可以改变自然的法则,取得神灵一样的功业,按照顺序进行自身的变化。”天地之道并非虚妄,关键在于人的本身。

[原文]祸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应速也。

[解读]灾祸和福德不会超出一天之中。经书中说:在山脉中选择葬地的方法,其效用就如同人呼吸一样短促。这是说其应验十分迅速。

[原文]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

[解读]山中不可以安置葬穴的地方有五种。生气以和顺为主,所以说寸草不生的山上不可以作为葬地。

[原文]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

[解读]生气会随着地形的变化逐断运行,所以在山脉断开的地方不可以作为葬地。

[原文]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解读]生气在土地中运行,所以在石头山上不应设置葬穴。

[原文]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解读]生气随着地势的变化而有所终止,而山势奔行不止的地方,却不能将其作为葬地。

[原文]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解读]生气在龙脉交汇处聚集,如果只是孤零零的一座山,则不可以将其作为葬地。

[原文]《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解读]经书中说,童山、断山、独山、过山、石山,会不断地生出新的凶气,而便得自己的福气消失殆尽。如果将葬地先在这里,则会导致生气退败,而凶气增加,长久则会耗损成疾,而最终会消失殆尽,不可以不慎重!

[原文]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

[解读]上地中的山脉,既各自潜伏又相互连接,它起始的地方位置很高,就像是来自天上,它的为势也是起起伏伏。这句话是说在肥沃的土地之中,龙脉的运行形态,在聚集的地方大量聚集,在起伏的地方少量聚集,延伸至千里之外,没有穷尽的地方。所以说它就像是来自于天上一样。

[原文]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解读]龙脉运行时,就像是水波一样,就像是马在奔跑时的形态。它的来势就像是奔驰的形态。在静止的时候,就如同死尸一样不会变动。这是说生气隐藏在平地、低洼和山坡之间,一望无际,没有边缘,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向前推进,犹如江面上的水,微风一吹,便荡起波纹,这也叫做行地水。其中的奥秘,精微玄妙,吉祥的生气也就蕴藏在其中。从龙脉的开始地方观察,就像是万马奔腾,在它停留的地方,就像是马匹回到了马厩。从龙脉的来势来看,运行的速度极快,就像是传者传回捷报一样。在龙脉停止的地方,就像是尸体一样不可以变动,也没有想要离开的意思。

[原文]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善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

[解读]就像是怀抱万物而安息下来。像是具有万种德行,进而诚敬斋戒,净化身心。其中蓄积的生气,就像是橐皮一样鼓挺起来。就像是器物中装有东西,而不至于散露。

[原文]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解读]就像龙和凤凰一样,或是升腾或是盘旋。像禽鸟和野兽蹲伏在那里,有如帝王一样尊贵威严。

[原文]天光发新,朝海拱辰。

[解读]天色显示出新的气息。百川朝向大海,众星拱卫北极。

[原文]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朝明,五害不亲。

[解读]左龙与右虎相互环绕包围,主山和客山相互迎合。四种地势朝向分明,而且不能去接近五种妨害。五种妨害,它们分别是:童山、石山、断山、独山、过山。

[原文]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解读]十一不具,不一高,二不低,三不浮,四不沉,五不干,六不湿,七不寒,八不暑,九不过小,十不过大,十一不噫生气。定穴迁穴除上述为首要外,这些是其次的问题。这主要是针对肥沃的穴地来说的,它一共有十一个种类。如果拘泥于这种说法,则在宇宙天地之间,也就没有什么完善的葬地了,所以并不能全部这么认为。

[原文]《海眼》曰:“篇中形势二字,义已了然,可见势在龙,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谓喝形也”。奈何卑鄙之说,易惑人心,须至锢蔽,以讹传讹,以盲诱盲,无益反害,莫此为甚。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以术行耳。匪直今人之术不及古人,今人之用心先不及古人之存心矣,奈何!

[解读]在《在海》中说道:“在全篇文章中,形势两个字的含义,已知非常清楚,可见生气的气势在于龙脉,而形态在于格局,并非一般人所说的用自然万物来比拟生气的形态。”对于粗俗的解释,容易使得人心受到盅惑,等到正确被禁锢和闭塞的时候,人们将对这种错误传播开来,没有任何益处,反而使更多的人遭受祸患,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总的说来,其中的道理来自于原初的天性,流传广泛,而影响较远,古代的先哲和圣贤都将其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借以发展探究天理,认识人性的学问,而今天的人却只将其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所以才不将期作为一种技术来使用。并非今天的技术不如古代的,而是现代的人心程度不如古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啊!

                ……………………《葬书内篇》白话解读完 复制写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