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阅读,让我走近名师

 bdcxrh 2015-11-12

微信阅读,让我走近名师

 2015-11-08 廖仲敏 

第一次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看到他写自己初为人师时与学生的各种片段感动得稀里哗啦。虽然内心情感有许多共鸣,但始终觉得对方就是大学者,加之那么多头衔与荣耀集于一身,愈觉高高在上,不可触摸。就这样把李老师放在心里,默默仰望。


后来,我使用微信后关注了几个教育公众号,更多名师的文章进入我的视野,那些平日只在杂志与微博上看到的名字随时都可以在手机上不期而遇了。慢慢地,微信成了我的第一阅读平台。因为它的及时,便捷。


2014年9月得知《教师博览》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我马上添加。这样一来我接触名人佳作的机会便更多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的感受也随之丰富,拿笔写一写的欲望随之强烈。便也格外留心两大期刊的征稿要求,遇着合适的主题或专栏便会试着投一篇。


没想到幸运之神就这样降临了,2015年1月23日,我在《江西教育》公众号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感谢那次鼓掌》。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出现在自己的手机屏幕里,当时几分恍惚几分热血沸腾。排在我文章下面是一篇三毛的散文《人间冷暖正如花开花谢》。那种激动与欣喜一直持续了好久,感觉三毛又活过来了,她也和我一样在孜孜不倦的奋笔疾书。这是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身边的名人存在感,看,她的文章就和我的文字摆一起啊。


受到鼓舞,灵感迸发。我一口气把自己班上孩子们的阅读经历写成文字《一个清晨的感动》投给《江西教育》,没想到真的出现在2015年教学版第4期。


2015年5月5日,网络上热议上海一小学女教师与学生外出春游时让学生为其撑伞以挡炎炎烈日之事。民众呼声普遍一边倒,各种指责,各种诋毁,一时间沸沸扬扬。虽然我也不赞同这种事情,但我更深恶痛绝这种愤世嫉俗的网民评论体,就像医闹攻击医生;校闹攻击老师一样。师生间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起民间的各种负面评说。比起女老师的委屈,我更失望于当局的沉默。没有一位教育界官员出来发言…….


然而就在整件事被热议之时,5月7日《教师博览》公众号上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博文《学生给老师打伞何错之有?》他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用文字尽量维护着这位老师的尊严。那么及时那么接地气,一直以为只存在于理论与书籍中的李老师原来也和我一样,同情与理解这位同行的遭遇。就在此时,我们关注着同一件事,有着同样的感悟。


但在李老师的文章下面是凌宗伟老师的《实然的师生关系下,你还就不能让学生给你做这做那》,对此事件发表个人观点的同时,凌老师文笔犀利地对李老师的观点指名道姓地提出了质疑甚至是反驳。我钦佩凌老师的勇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已是可贵,大胆质疑甚为可嘉。这也正是凌老师一贯的风格。我不知道李老师还会不会再发文,我一天几次的打开微信看,没有看到他们二人之中的任一人再发出任何声音。我的心情终于趋于平静,李老师的大度与宽容让我感动。在言论自由的今天,又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言语不和而相互以文斗殴的呢?名人,明星间的各种笔伐也已见惯不怪了。我很庆幸自己与这样的名师生活在同一时代,两位老师的真诚,实在让人心生敬意。


那时,《教师博览》招聘第四批签约作者,而我留心到,李镇西老师正是该杂志第一批签约作者,还有许多我熟悉的名字一并在列。在编辑的鼓励下,我也提交了申请材料。没想到一个月后微信上公布名录,我入选了!虽然和这些名师批次相距甚远,至少我们得到了同一个称号。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间,我们得到了同一种肯定。并非妄自菲薄,只是内心激动无限感慨……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教师博览》2015年的原创版第六期目录上,我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叙事栏目中!而李镇西老师的名字就在离我两个人名的位置!李老师任校长多年却从没离开过三尺讲台;李老师做专家多年却还是班主任;李老师出现在报刊杂志名人专栏多年却依然写教育叙事……

所有的名师都是从一名普通老师开始,逐步走到名师的位置。


而我,站在最普通的位置,借助微信,幸运地走近了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