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

 马默藏书 2015-11-12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

第一讲 内容:1.习惯养成要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

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首先要相信儿童,要把孩子放在主人的地位去思考问题。有的家长要么过度保护孩子,要么过度死板的要求孩子,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使孩子受到过分的限制,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分的限制中,厌恶习惯,逃避习惯的培养。而父母这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不行,你不能。人的长成是各种能力缓慢生长的结果,成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孩子的生长规律。儿童时期的意义就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我们过分的关注了孩子生长的结果,以致忽视了生长的过程。

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还要 深入了解孩子,根据他们的天性培养习惯。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就是要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培养,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得用不同的方法。还要让孩子多参与,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2.习惯养成要注重第一次

要注重孩子的第一次,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有例外。即使习惯养成了,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应诺孩子做改变习惯的事情。父母的心情的好坏不应对孩子的习惯有例外。

3.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4.习惯养成要按层次进行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7岁,儿童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因此他们能够分清自己的左右手。直到7岁左右他们才能分清站在他们对面的人的左右手;第二阶段,7~9岁,儿童能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分清左右空间关系,形成直观表象,并能初步掌握左右方向的相对抽象性,但对非直观、抽象的空间关系还比较模糊;第三阶段,9~12岁,儿童能够形成左右方位的抽象概念,能根据表象、记忆建立空间关系。因此儿童从小到大,对空间和距离的知觉是逐渐完善起来的。

习惯养成要讲究科学性,要按科学的规律去培养孩子的习惯。首先,父母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孩子的习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还要在培养的过程中注意个体的差异,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性格特点。

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比较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体健康,同时还有助于家长减轻负担,促进家庭教育效益的提高。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专心听讲,课前预习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等方面。当孩子坐在课堂上专心地听讲时,大脑皮层相当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与当时智力活动有关的优势兴奋中心,这就是注意,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孩子学习效率就高,反之就会事倍而功半。

  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使孩子及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变被动为主动,还可让孩子发现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使孩子增强自信心,在听课时具有心理优势。在预习中没弄懂的问题会在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询问中找到答案。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的习惯,有利于及时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及时地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改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健康

  6~12岁,这是儿童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向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童年期。虽说童年期儿童身体发展相对稳定,但骨骼正在生长发育,骨化过程未完成,小肌肉群的发育还未完成。儿童神经系统发展较快,控制能力差。由于儿童存在以上特点,因此,培养孩子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防止孩子精神过度疲劳,都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

  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让孩子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使其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孩子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去。有经验的家长会根据自己孩子的体力、能力和性格差异来安排他的学习时间。一般低年级儿童,家庭学习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而高年级学生可用1小时左右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家庭学习活动,中间可以休息一会儿。家长若发现孩子边学习边开小差,或抓头挠耳,或东摸西摸,眼睛四处张望,便应及时进行调节,让他休息片刻,看看周围绿色,使身心愉悦。

  学习中的读写姿势、用眼习惯也很重要。要坚持做到“三个一”,即写字时手离笔尖一寸,看书时眼离书本一尺,坐在桌边身体离桌有一拳。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姿势正确,腰不弯,背不驼,有利于孩子正常生长。教育孩子走路时不看书,光线昏暗中不看书,躺着或乘车时不看书,阳光强烈时不看书,都能保护孩子的视力,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愿望。为了使孩子学习成绩拔尖,能成为尖子学生,许多家长不惜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去辅导和“陪读”,弄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还有的家长不惜用重金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谋求好的老师,真可谓用心良苦。其实,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如同给了孩子一根学习的拐杖。有了拐杖,孩子就能自己攀登知识的高山了。后天培养和教育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孩子入学起,就注意培养他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都应该由自己来解决。按要求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后,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使其父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二、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

1.遵守学习纪律: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是体现学习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是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最起码的要求。各门学科的知识都具有连续性,中断听讲会影响学习。孩子一上学,就会有学习纪律的约束。一二年级的孩子大多愿意上学,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奇感吸引着他们,他们最听老师的话,愿意维护班集体利益,不愿因为自己而给班级丢脸。可有的孩子到了中年级后突然不想上学了。这时,当家长的要冷静地帮助孩子寻找原因。是学习中遇到困难感到压力大,还是觉得学习负担重,没玩的时间了。讨厌某一学科或是跟同伴相处不好也会影响孩子上学的情绪。还可以分析其他原因,和老师联系,商量对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爱护学习用具:许多家长从孩子将要入学时起,就为他准备了合适的书包,买回了铅笔、橡皮、文具盒、涂改液等学习用具,为的是孩子学习便利。在书包的选择上,注意选择双肩、宽带、好质地、轻巧、图案活泼的书包,既考虑到孩子背书包时保持良好的姿势,不至于斜肩驼背,又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买铅笔时,注意选择中性铅笔,使之耐用,且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使用简洁、软材料的笔盒不仅安全,而且上课翻动时不会发出噪音,也不会因厂家设计的各种花哨装饰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教育孩子爱护各项学习用具十分必要。从刚上学起,父母就开始督促孩子经常整理书包,把书包放在规定的地方,保持书包的清洁。养成随时收捡的习惯,把各种学习用具分门别类地放在书包里的适当位置。一旦学习需要,就能准确无误地拿出所需用具,不仅方便,也节约了时间,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自理的好习惯。

3.掌握写字规范: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从小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

4.阅读规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学习字、词、句,弄懂文章内容,抓住中心思想,它对于孩子发展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培养道德,增长知识,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需为孩子选择与其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相适应的书,里面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多,使他基本能读懂。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使孩子抓住重点,明了细节,记住内容,引起联想。家长可以让孩子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复述,以此检验其阅读的效果。

  让孩子掌握阅读工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工具书的使用是否熟练,对阅读的效率影响很大,要让孩子多用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5.听讲规范

  学校对小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的,老师讲课是落实各项教学要求的重要一环。上课专心听讲是小学生的重要行为规范之一,从小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可使孩子能系统地学好各门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提出了“听、看、用”的三阶段学习法。他将听课放在第一位,听讲效果好,看书就会更加明白,做作业就不会感到困难。 专心听讲就是要做到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某个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注意的集中指人从事某项工作聚精会神的程度,集中的稳定指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短。注意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孩子的听讲活动规范化。

  教育孩子专心听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问问孩子上课时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听懂了多少,以此摸清孩子上课专心的程度。其次可以给孩子讲些专心听讲的故事。当孩子做一件事有专心的表现时,应及时赞扬与鼓励。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三、让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方式,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家长要注意督促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坚持正面引导,长期外部灌输

  为使记忆得到发展,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就要让孩子养成复习的习惯。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复习,做到趁热打铁,这样最有效。在完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复习,不同学科交叉复习能提高复习效率。复习的方法很多,可以按课文后面的练习要求进行逐一复习。也可以有重点地复习词、句,或做一些综合练习。

  在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家长可选择如下办法:

  (1)启发诱导。明知故问,指点途径,让孩子想办法来回答和解决问题。以此唤起孩子求知的欲望。

  (2)以身示范。家长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上长期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示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正面引导。对孩子要充分信任,充满希望,引导孩子学习同伴们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对于孩子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在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要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端正态度,不断地磨炼其意志,知难而进。

  2.及时纠偏

  孩子常会出现粗心大意的毛病。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上课已经听懂了,就是粗心,一做题就错。不是把“+”号看成“-”号,就是容易写错字,真不知怎么办才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引导孩子多看,细心观察各种事物,让孩子发现事物的异中有同。

  当孩子学习中遇到问题并有依赖思想时,家长可做必要的提示,不能直接告诉结果,要让孩子自己多动脑筋。当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向老师请教,向同伴学习。帮助他寻找原因,帮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与对策

1.孩子太贪玩怎么办?

  一般说来,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会变得机敏,会启发创造性思维,会巧妙地和小伙伴配合。孩子能在玩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贪玩是指孩子对玩的欲望难以满足,无休止地,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玩,总觉得玩不够。家长可采取如下办法来改变孩子贪玩的毛病:

(1)明理,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为了适应将来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2)帮孩子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并逐渐增加其学习时间。(3)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孩子在玩中学。(4)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或达到一定要求时,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 (5)让他多和能安心学习的孩子在一起,受其影响和感染。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益的工作成果。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的成才的起点。

  孩子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孩子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注意力是可以培养的,培养孩子上课注意力可采取以下办法:

  (1)摸清情况,摸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到了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症下药,

  (2)让孩子复述教师当天讲课的主要内容。带着任务听讲,孩子会尽量集中注意力将课听明白,以便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讲得好一点,以争取家长的鼓励。

  (3)家长可对照课本对孩子进行提问,促使其上课注意听讲。

 (4)多和教师联系,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借以促使孩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惩罚孩子不能随意

从教几年来,常有家长在我面前反映:“孩子在家真不听话,骂不行,打也不行,有时气头上把他关在屋里,可事后还是烦人,真没办法!”我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惩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

惩罚是进行教育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纠正错误,在大人和同龄儿童面前产生并加强自己行为的良知和责任感。当然我们谈到的惩罚不是体罚,需要大人特别注意分寸和非常的细心。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处罚呢?

1、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平日对孩子的热情态度改变为比较冷淡的态度,暂停和孩子的交谈,保持沉默,这样会给孩子很深的印象。减少对孩子习以为常的爱抚,让他感到是对他的惩罚。

2、暂时禁止所喜爱的工作。例如:教师不让有过错的孩子担值日生;家长可以取消“去动物园,去戏院以及走亲访友”等诺言,并向孩子说明原因,让他了解对他处的公正性。

3、使用讨论的方法。建议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讨论孩子的过错。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要让孩子消除恐惧感,还要让孩子知道大人只是出于一片善意,并让他知道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现象。

4、采取“自食其果”的方法。“自食其果”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消除行为中产生的坏影响。你乱丢东西,就要自己收拾;洒水,就要自己擦干。这种方法能使孩子以后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否则自己不得不为自己的坏行为付出代价。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处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以劳动处罚有过错的孩子。

2、不要经常处罚及对孩子大声叫喊。经常对孩子叫喊和训斥,能使孩子养成执拗脾气。胆小、安静的孩子好似“受尽折磨”一样;易激动的孩子则加强他的“反抗性”,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大哭大闹。

3、不要使用物质刺激的手段。如果孩子不听从大人的吩咐,大人反而为他买玩具和好吃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更加任性,并以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4、处罚应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严禁体罚。在选择每一种处罚方法时,都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唤起孩子的良知,启发他的自觉性。

三、惩事而不惩人

虽然惩罚有许多负面作用,但实际上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当孩子缺乏自制力、认识能力时,要解除其不良行为只有用惩罚。同时要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就应该体验各种情感。如果不体验被惩罚的悲哀,也就不可能体验到奖赏的快乐。关键是要罚得得当。

惩事不惩人,其实质是将孩子的不良具体行为与孩子这个主体的人区别开来,不因孩子的某一方面过错就全盘否定他作为人存在的价值。惩事不惩人首先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之上。要从尊重爱护出发,不可简单斥责、数落、挖苦,不可任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惩罚的目的是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父母“出气”、泄愤的途径。说过头话,做过头事,就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其次,要先分析需要惩罚的具体的事。这种分析一定要结合孩子所处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心理内部因素的影响作整体考虑,掌握孩子不良行为的情节、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如故意造成的错误与无意中犯的错就不能一样对待。同时应让孩子明白,您不喜欢的是他的某一行为,而不是他本人,惩罚应建立在对孩子的爱和理解、接纳的基础上,不能让孩子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感觉。

家长应就事论事,不能将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的不满迁移到其他行为上。有许多父母因孩子犯了某一错误,就拣起“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将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再无做好人的机会,从而丧失自尊心、自信心。最后,应设法减轻孩子因受罚而产生的消极对抗情绪,以弥补惩罚的负作用。一是不算陈年老账;二是公正合理,避免过度的惩罚;三是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单纯惩罚。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四是惩罚过后要关心孩子的情感;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自己惩罚他(她)时那种难过的体验,但这必须在事后去做,惩罚中这样做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虚情假意。五是适当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此外,不要在孩子违禁行为发生较长时间后再施惩罚;避免惩罚实施的不连贯性;做家务、劳动不能作为惩罚的手段等也仍然是您值得注意的方面。

材料准备:

1.笑话。有两个人,到郊外去旅游去了,在郊外旅游的时候在树林里玩儿得正高兴,忽然听到老虎叫了,哎呀,老虎要来了那怎么办,于是两个人就慌了,其中一个人赶快蹲在地上,从背包里把运动鞋取出来,换上运动鞋好跑啊。第二个人奇怪了问他,老虎跑得比人快,你换运动鞋有什么用啊?这个人回答了,当然老虎跑得比人快,但只要我跑得比你快就行了,于是他换了运动鞋就跑了,第二个人不慌不忙,他把鞋脱掉了,爬到树上去了,老虎果然到了,树上的人它吃不着,老虎不会爬树,往前追把换运动鞋的人吃掉了,这可见在国际竞争中大风大浪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要说我会躲,会躲是没有用的,你会躲有什么用,刚才例子不是讲明了吗,重要的是有绝招有过硬的本领。

2.龟兔赛跑的故事,你说龟兔赛跑有什么讲头啊,我在幼儿园就听老师说过了,我说你知道什么呢,龟兔赛跑是说兔子骄傲,半路睡觉了,所以乌龟跑第一了,我说这不是太简单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可不是这么讲的,龟兔赛跑同学首先提出问题,难道只赛这一次吗?不对,还得接着赛呢,第一次兔子输了,兔子不服,要求赛第二次,第二次龟兔赛跑,兔子吸取经验,不睡觉了,一口气跑到终点,所以第二次龟兔赛跑是兔子赢了。乌龟输了,乌龟不服气咱们要求再赛第三次那就赛吧,乌龟说前两次都是你指定路线跑的,现在得由我指定路线跑,兔子想反正我跑得比你快吧,好 指定路线跑了,结果兔子又跑到前面,快到终点了,一条河把路挡住了,兔子过不去了,乌龟慢慢爬到了,乌龟游过了河,第三次龟兔赛跑是乌龟赢了,于是两人就想了赛第四次,咱们老赛干吗,竞争,咱们合作吧,咱们优势互补吧,于是优势互补,优势互补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的时候乌龟驮着兔子游,两个人同时达到终点,双赢的结果。所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四次龟兔赛跑对我们的发展战略来讲是四个重要的启示,第一个重要的启示是,第一次赛跑的重要启示是,当你处在劣势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松懈,要坚持到底等待对手犯错误,你看如果第一次龟兔赛一跑了,兔子跑在前面了乌龟一看,得,我这下怎么也赢不了了,我弃权了 好,你弃权了它睡觉还是它赢,因为它醒过来它跑到终点。结果乌龟坚持不懈等待对手犯错误,果然兔子犯错误了,半路睡觉了,所以他赢了,第一次赛跑这个启示。第二次赛跑的启示,要善于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兔子它能跑是潜在的优势,第一次它睡觉,它不跑它没有转化,第二次它一口气跑到终点,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了,所以第二次是兔子赢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对我们每个地区来说,不要去津津乐道你的潜在优势何在,重在转化,重在转化。第三次龟兔赛跑给你启示是什么,当你发现原来的策略不管用了,要及时调整策略,改变策略。第二次赛跑完以后乌龟懂得一个道理,只要沿着原来这条路线跑,哪怕跑一万次都是兔子赢,我永远没有胜的可能,只要它不睡觉都是它赢啊,那怎么办呢,及时调整策略换条路线跑,一条河把路挡住了,你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了,所以第三次赛跑它是及时调整策略的结果,第四次赛跑就得到一个启示是合作、优势互补、双赢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相互信任,你看 如果不相互信任行吗?好,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兔子耍坏,拐弯的时候,一扭身把乌龟摔个重伤怎么办,过河的时候乌龟往下一沉把兔子淹死了怎么办,所以必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我小孙女在幼儿园里看的有个书叫新龟兔赛跑,我一看这个新龟兔赛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我一看这种书不能让小孩看的,它讲这个新龟兔赛跑怎么跑呢,就是比赛之前,乌龟要他弟弟埋伏在那个终点,等那个兔子快跑到了,他弟弟出来了,乌龟长的样子都差不多,他也不认得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就说哎呀 你都先到了我输了,这种是不对的,这是教小孩偷奸耍滑啊。咱们是要以诚信为本。诚信为本这样子才行。

靖煤公司魏矿学校 第七轮家长学校培训资料

第一讲:行为习惯的塑造和矫正方法

【理论天地】四、代币制——拿好行为“购买”奖励

行为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育者会应接不暇。于是行为科学就采用等码制度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等码(即“代币”)就像电子游乐场用来代替硬币的铜板,孩子的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使用的是累计得分。

【理论天地】五、行为契约法——契约面前亲子互惠

父母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规则约定俗成,父母章考核孩子,孩子按照约定努力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水平,因此省去了很多的在孩子看来的“罗嗦”和“唠叨”,就会建立一种亲子互相信任的家庭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的自尊得到父母的保护,这是一种比较科学、适合目前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方向教育方针。

【理论天地】六、反向锁定——正反训练总相宜

使用的原则:1.确定行为的整套步骤。

2.正向分解行为:整个行为→步骤1→步骤2→步骤3……最后一步。

3.反向训练行为:最后一步→……步骤3→步骤2→步骤1→整个行为。

4.一个步骤熟练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骤。

5.每次要重复以前教过的步骤。

6.在训练早期,对每一步骤的正确反应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强,可以逐渐减少,并减少每一训练中的额外帮助,比如语言指导或动作指导。

【理论天地】七、刺激控制——从源头改造不良因素

行为心理学把环境表述为“刺激”,它认为某个刺激能使孩子产生相应的行为,而另一刺激就不会引起相同的反应。因此控制了这个刺激,也就控制了孩子的行为。父母通过行为分析跟随行为发生的种种事件,以了解发生的原因,从源头上控制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理论天地】八、自我控制——好孩子能吃眼前亏

前面几种行为习惯培养法都是父母对孩子行为外在控制,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教育者在观察、记录和实施。依赖外在控制有两个缺点,一方面有些行为是教育者不宜监控的,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一套行为表现,在别人面前或者独处时是另一套行为表现。如果孩子能学会自我控制,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自我控制不那么简单,很多人还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因而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理论天地】九、渐隐——春雨润物细无声

渐隐原理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之一,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用过。从学理的角度来说,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某一种行为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完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这种原理简单易懂,操作方便,这种技术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非常有效。

【理论天地】十、合理情绪疏导——解开困扰行为的纽扣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要打造他们的行为,还要理顺他们的思想认识。这样纠正孩子偏执的、非合理的、情绪化的认知成为父母需要掌握的一个家教策略。

【理论天地】十一、负惩罚——温柔地冷落孩子

行为心理学认为,惩罚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人的行为因为惩罚后果的存在导致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减少。惩罚只用在最后一招,既当已经考虑和实施了其他实用而又不令孩子反感的干预策略以后,仍然不能有效地减少问题行为,惩罚才有使用的必要。

在行为心理学中,惩罚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它指的是某一行为的结果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的过程。而一般人所理解的惩罚,不仅有希望行为停止的含义,还包括某种报偿或报复的因素,被看作是做错事的应得的,因此还包含了伦理的和道理的内涵。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惩罚与行为心理学所使用的惩罚技术相差甚远。

根据行为出现后的刺激物的不同,可分为负惩罚和正惩罚。

负惩罚——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负惩罚要比正惩罚激起的负面作用要小,当父母选择使用惩罚手段时,先考虑使用负惩罚。主要可用的方式有“撤消关注”、“适度隔离”、“反应代价”。

“施予式”的处罚并不等于“体罚”。处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了解错误所在,并且及时阻止孩子做出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但是“体罚”却可能造成孩子被羞辱的感觉,因此过激的体罚,容易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甚至影响其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可借助处罚的过程,沟通亲子间有差别的观念,了解彼此对于特定事件的想法,以及加强亲子间的对话与互动。

【理论天地】十二、正惩罚——让孩子感到厌恶

负惩罚是当问题行为发生时,撤走强化物,正强化则是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施加令孩子厌恶的刺激。孩子为了逃避厌恶刺激。则可能减少问题行为。正惩罚的定义: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作为结果,这个行为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

五种操作方式:(1)积极练习:重复一定的次数。

(2)过度补偿:改变和恢复问题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随因练习:让孩子从事与该问题行为无关的体力活动。

(4)引导服从:使用身体引导孩子服从,活动后撤回身体。

(5)身体限制:出现问题后,父母控制孩子的身体,使行为不能发生。但是不能打孩子。

处罚本身无意义:教育心理学家表示“短时间内的抑止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伤害的错误行为”,除此之外,处罚行为本身并无太大的意义。父母处罚孩子,只能留给孩子短期的印象,这类印象大多是处罚行为本身以及在处罚过程中孩子所受到的痛楚,对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认知却相当有限,因此想要使用“处罚”来达到规范行为、纠正错误的目的,会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

  习惯是个庞大的体系,像大树一样根、干、枝、叶。它可以是学习上的习惯,也可以是健康上的习惯、消费上的习惯、与人相片的习惯等。这么多习惯在培养的时候要统筹安排,分清主次,明确先后,有步骤地去培养。开始时要由浅入深、由进及远、由渐进到突变,要宁少勿多、宁易勿难。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刚柔相济,在坚持的同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千万不要一灵活,把原则也灵活掉了。

  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也需要不断复习析建立的好习惯,要求强化它。所以,头三天要准备吃点苦,要下工夫,要特别认真。过了这一关,坦途就在眼前。

  另外,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21天时间,这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不一样,因此我把它确定为一个月。

  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实际上,这是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的一句名言,许多习惯的培养都受益于它。他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为了养成好习惯,我每做一次,就对自己说:"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从这个意义上讲,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要去掉就困难了。

  以沟通取代处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父母是否选择使用处罚的手段,“事前沟通”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而“沟通”和“处罚”都可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沟通”着重在事前的告知与说明。孩子年幼时的生活教育在其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导孩子如何分辨是与非、对与错、该与不该以及何种行为不被允许等等。一旦孩子能够清楚地接受你灌输的观念,并且确实做到,处罚行为自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处罚?三思而后行: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并且做到了事前的教育和沟通,然而孩子难免会疏忽、遗忘了父母的叮咛,此时,适时、适当的提醒或是处罚将会帮助父母有效管教孩子。另外,虽然通过“沟通”与“处罚”都能达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但是由于亲子间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并不相同,再加上彼此的心智年龄、学习能力等差异,父母是否要把处罚的方式作为教育的手段,实在需要三思而后行。

青春期亲子沟通:较量还是顺应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孩子不再遵从和依赖父母,脾气也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亲子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亲子冲突频频发生。  

  如今,女孩在11岁~13岁,男孩在12岁~14岁,就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有少数孩子还可能比同龄人稍早,只要身体健康,都属于正常发育。青春期被称为"疾风暴雨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危险期"。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做父母的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孩子不爱理睬我们了?""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什么令他反感?难道应该支持他‘不务正业‘吗?""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看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犯了什么法?为这小事孩子竟离家出走?""我们也有高学历,可孩子却总说我们‘老土‘,怎么就是与孩子找不到共同话题?""赶时髦、追星、上网是很危险、易越轨的行为,孩子听不进警告怎么办?"  

  父母们应该意识到,您面对的不只是自家的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而是一个庞大雄壮的"青春阵营"和"青春军团"!父母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这个蓬勃发展的青春团队直接对抗和较量。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人群体的影响,他们想的事情多了,头脑复杂了,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同伴的影响往往超越了父母的权威。  

  但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仍旧把子女当做"小孩子",包办代替,独断专行。而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速度大大超越过去,向父母们提出种种新的挑战。例如,一名认为自己太胖的初中女生因盲目减肥,引起营养不良、闭经,终于被迫休学;一名男生以为自己生殖器短小而严重自卑,有手淫行为不能克制,情绪忧郁,多次自杀未遂,他们的父母却还蒙在鼓里,当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一下子感到措手不及而万分沮丧。  

  这两个实例都是"青春期体象烦恼",又称为"体象意识问题",也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中所描述的"丑小鸭情结"。少男少女焦虑紧张、心里烦躁不安,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性发育存在各种疑惑,以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因此出现自责、自卑心理。少男少女对自身性发育的无知,可能导致青春期一系列心理障碍。性格内向、偏执的孩子,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感到难于启齿,一般都不会跟父母说,有可能诱发极端的心理行为。这时,父母要注意以各种方式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多听少说,这样才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的捷径。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不容易的,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1.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父母要善于无条件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态度诚恳。  

  2.学习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父母不妨花点时间体验一下孩子迷恋的漫画书、流行音乐、网络等等,不要轻易做道德评价,而要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合理性。  

  3.积极调整亲子关系。父母要将孩子作为宝贵的"家庭资源",在情感交流上亲子之间要力争达到"信息平衡",放弃自以为"永远正确"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向孩子学习。  

  4.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重要的家事,父母可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创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  

  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教育中最忌讳消极的评价、无情的斥责、不断的猜疑、无理的苛求、空洞的说教、自私的溺爱。要使青春期的孩子逐步懂事、成熟,帮助他们解除青春期的种种烦恼,父母们应该用对待青年、成人的态度,来引导少男少女明确自己"准青年"的身份。父母应尽早放手,做一个称职的孩子"成长参谋",让孩子学会独立地思考,自觉地行动。顺应,才是因势利导的科学态度和家教上策;顺应,才可能被孩子视为朋友。  

  青春期的半大孩子,就像蓬勃生长的小树,有顽强的生命力,要给它充足的阳光、空气、营养和水分,这就是理解。但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梦想和愿望,可能长出歪斜的枝杈。所以,要及时修剪多余的枝杈,保持树干的笔直和树冠的丰满,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一位父母只要比孩子"高明一点点",就可以做一个好园丁,抓住这青春加速成长的关键期。

良好习惯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人格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是开放性,包括:具有想像、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第二是责任心,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第三是外倾性,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第四是宜人性,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第五是情绪稳定性,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从这五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许多因素是和人的习惯有关系的。 其实,人格有一个最高点,也有一个最低点,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习惯入手,慢慢改掉这些不健康的人格,培养健康的人格。

 习惯与道德相辅相承:但事实上人的人格、道德、品德、习惯是有联系的,而且有很密切的联系。像你刚刚说的那些情况,他们虽然成绩好,但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就是人格缺陷。但它表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上。所以我们在形容这些人的时候会说他"缺德"、"没有修养"。

  低年级孩子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塑性,尤其在6岁-12岁期间更是这样,因为他正处于发展当中。这时您可以给他做很多规定,他虽然不懂为什么,但因为是在形成中,所以就不费劲。另外一个是模仿性。小孩子的习惯形成有很多是模仿形成的,家庭和老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但许多家庭和老师不太注意这一点。比如多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比较愿意买书看,其实父母未必有意培养了孩子这个习惯,而是因为他的父母总是在看书、买书,这样孩子渐渐就模仿而成了。习惯和人格有密切关系,所以人格的培养当然也是早些比较好了,这样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人格,对他未来的成长是相当有利的。

习惯培养要有时代性

做人方面要做到几个学会:1.真爱。它的特点就是双向的爱,既能接受爱也能付出爱。现在有些孩子只会接受他人的爱,却不会付出爱。另外,我把诚信等也放在了这里;2.要学会自信自强;3.理解尊重和宽容;4.与他人互相帮助;5.要务实,要言行一致;6.乐观地对待任何挑战,有积极的心态。

  做事应该具备的好习惯?做事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计划,要有始有终。现在一些孩子做事往往虎头蛇尾;第二,就是要善于自我评价和吸取经验教训;第三,做事要善于求异和创新,不墨守成规;第四要有毅力,要善于克服困难;第五,要善于合作。在做人方面我们提互相帮助,在这里我们从做事的策略出发,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去完成比较困难的工作;第六,要善于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每个人的资源都不一样,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善于开发自身的资源和潜能。

  21世纪学习习惯应该有下面几点:1.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2.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3.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合作交流的习惯。未来是一个多学科结合的社会,需要集思广益;4.多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5.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6.反思的习惯;7. 多通道学习的习惯,眼睛看、耳朵听,善于利用媒体计算机学习的习惯。基本上就这些方面吧,当然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这些习惯还要细化。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具有五大健康人格:充满信心、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积极寻求发展、兴趣广泛,同时也发现他们具有一些人格缺陷,比如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节俭较差、学习兴趣缺乏等。可以说,这些人格方面的描述都是具有时代性的,那么我们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时代性。现在我们提出20个字的社会公德,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性的习惯,就是那些哪个时代都倡导的习惯。比如"认真做事"就是哪个时代都提倡的习惯,是基本的习惯。但如"合作",在过去也许提倡"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合作"就是比较具有时代性的好习惯。

习惯也是一种技能,因此也可以分为"动作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比如,"做事有计划"就不是简单的动作习惯了,而是"智慧型习惯"。还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习惯;个性化习惯和社会性习惯。我们本次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重视基本习惯和时代性习惯的研究。当然也会涉及到动作型习惯和智慧型习惯,积极的习惯和消极的习惯。

细化习惯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形成人格

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就要求他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到四年级至六年级,同时是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我们就要求他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和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在初中年龄阶段,要求学生收集、选择、处理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大胆的猜测。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同一个习惯,在内容、水平、要求上都有不同,越来越高。还比如,同样是培养一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来说,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对于青年来说,就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从收玩具到做事有始有终,再到责任心,这样就形成了人格五大块中的一块。

合作习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要求他具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到了四年级至六年级,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到了初中,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有了这样比较细致的要求和层次,就比较好培养了。过去我们都知道习惯很重要,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所以,提出不同年龄阶段习惯的不同层次、不同操作要求,是本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要求不合理,不符合年龄特点,孩子就做不到,那么想让他培养成相关的人格特征也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要求孩子有合作精神,在小的时候,就是要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这个要求至少要从三岁以后开始,因为三岁以前的孩子,他的年龄特点就是"自我",你要求他和别人一起玩是做不到的,他玩着玩着就又自己去玩了。

良好习惯的积累和深化有可能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康的人格,也会帮助他形成好的习惯。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说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他的人格就一定是健康的。人格中有些东西和习惯没有太大关系,比如冲动、脆弱等。应该说,这两者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任何一方面作用不利,都会影响这个工程的有效性。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合不同,可能在角度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要求是一样的。

  中国的家长经常对读初、高中的孩子说,“快了,熬过这个阶段,考上大学就好了。”怎么会这样?那是孩子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为什么要“熬”过去? 我们养育孩子到底为了什么?为了让自己吃苦?为了让自己有点事做,好去担心他们升学的事?为了陪他到11点钟才睡?我们怎么能做这样的傻事呢? 其实,我们要学会享受孩子,也让孩子享受我们。我最骄傲的是我给我孩子的时间是同事和朋友中最多的。别总说自己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是挤出来的。当你现在不掌握、不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等他们长大了,他们就没有时间和你在一起了。这段时光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别用“暴发户”思维对待教育

某市一位家长近日在当地媒体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不仅开出辅导费每天500元的天价,还有上重点院校有30万元的巨奖,希望藉此能找到使孩子学习成绩突然提高的“高人”。

不否认,古往今来,一夜暴富的例子有的是,但教育没有。用“暴发户”思维对待教育,不但显示不了教育的尊贵,倒显出了教育的可悲。这首先是教育常识的可悲。这种嘲讽非但不能推进教育,反而有将教育推向死胡同的危险。

成功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

教育专家提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呵护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才是成长的自然法则。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点给家打电话完成“任务”,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上学迟到。另一位家长无需坐班,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闹钟响过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两节课过后自然醒来,面对孩子的惊慌失措,家长平静地告诉他:自己的问题就得靠自己解决。孩子从此再没有将自己的事“分摊”给大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孙云晓特别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

  怎样科学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刚上学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长背椅效应 ——理解孩子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部分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初二或高二,会出现学习成绩停滞不前乃至下降的趋势。尽管他们很用功,但面对迟迟上不去的成绩,他们内心很焦虑。这其实是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即经历学习初期的平稳上升,成绩不再攀升而停滞在某一层面。如果调整及时,孩子的成绩又会上升。这就是长背椅效应。

高原期现象说明:1、课程难度加深。2、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没有随之改变,或者暴露出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欠缺的学习方法。3、顺利渡过高原期,孩子的整体生活能力将得以优化。

可见,出现高原现象,问题表现在成绩的徘徊不前,原因却是孩子的整体学习状态需要与新的学习要求相匹配。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阶段都需要孩子有更多更综合的素质。

三四年级的孩子要做到:不需陪读,自己能看懂各项作业的要求,审题清楚,会用基本的学习工具,如字典、学习软件,每天的各项作业自己能合理安排时间。

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不懂就问的思考习惯。 初二的孩子要做到:能主动预习与复习功课,对于不会的内容能及时钻研与补救,对学习保持热情,相信自己有潜力,生活有目标,遇到困难坚持到底。能处理好学习、娱乐与交友的关系,不在其他事情上耗费时间。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不任性不叛逆,不感情用事,对老师不抱过分的好恶之情,学习方法逐步增多,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高中的孩子则需要这些素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风格,擅长记忆还是理解,擅长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喜欢独立学习还是需要与人讨论,看重他人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肯定还是自己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等等,对自己了解越多,越便于自己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能理智地衡量自己在班级所处的地位,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与人生规划,养成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乐观生活态度,不简单地与人比,保持情绪的稳定。能处理好家长老师的期望与自己实力之间的关系,能理智地对待自己身体心理的发育变化,处理好娱乐交友运动学习之间的关系。树立严肃负责的生活态度,不游戏人生、不虚度光阴。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关心时事,有较强的责任感。

因此,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成绩进入高原期,不必慌张,需要对照上述要求,逐项培养孩子的整体生活能力,时间安排合理,情绪稳定,动机适当,充满自信,爱好思考,坚持到底,学习中出现的自然难度,他们是能战胜的。

【家庭教育】

"教子五言"的核心是永远对孩子说"你真棒"

国内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16日在乌鲁木齐一场孩子教育专题讲座上称,父母要永远对孩子说“你真棒”,因为这样会改变孩子一生。

这一观点是卢勤对父母提出的“教子五言”建议的核心部分。她在用具体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孩子,激励比指责更重要。“许多孩子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不佳等都与缺少鼓励有关,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孩子,而不是指责,更不是取笑。”

“教子五言”其他四言分别为:

其一:成人比成功更重要。一名少年犯这样回忆他的犯罪历史:“5岁那年,妈妈带着我乘公共汽车,我顺利逃票后,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我,反倒夸我很聪明。以后我就常常逃票,结果长大我就变成了抢劫犯。”卢勤在分析这一实例的时候说,当前父母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其二: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心态决定成败,但现在许多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结果往往都不好。难怪有孩子发出这样的感叹:“自从我上学后,父亲就变成了挣钱机器,我就变成了挣分的机器。”卢勤说,现在许多家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其实把握了过程才可能有结果。

其三:经历比名次更重要。某校校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学校开学后来了许多新生,一位母亲为孩子每天穿哪件衣服都编了号。有一天下雨了,这个孩子却穿着单衣外出,结果感冒了,孩子责怪父母为什么没有告诉他今天应该穿暖衣。这说明,过分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其四:对话比对抗更重要。卢勤说,现在许多父母都会偷看孩子的日记。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肯定有秘密,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缺少朋友、渴望朋友是现在许多孩子的愿望,他们都有交异性朋友的需求,家长不能强行禁止,而要与孩子对话,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完)

别把孩子教育成七种小动物

1. 有回报的爱,不让孩子做“白眼狼”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但母爱所带来的危害也往往正是因为这“无私”。母亲像大地一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其精神固然高尚,但若一不小心,也可能“爱你成了害你”,培养出一些白眼狼来。

反面:一个并不富裕的职工之家,辛辛苦苦供养儿子上研究生,什么要求都满足他,自己吃咸菜馒头,却给儿子买笔记本、高档西装。平时家里有个什么事,却从来不肯麻烦儿子,连父亲得了重病都因为怕儿子耽误学习没告诉他。后来儿子毕业了挣了钱,当他母亲问他要钱给父亲治病时,他却以还要结婚买房子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

  正面:一个母亲在刷牙时,牙龈出血,水池里红了一片。女儿见了皱着眉头表示恶心。这位母亲就说:你上次大便不正常,我亲手收集好送到医院;我牙龈出血,你不仅不问怎么回事,还表现得这么厌恶。女儿听了后,忙关心地问母亲为什么会出血,要不要紧。

  “关心他人”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能,但如果长期处在被关心的环境中,这种本能就会弱化。尤其是形成了习惯,被关心的人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他人的优待,而关心他的人会像陷入泥潭一样不得不继续牺牲下去。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白眼狼,一个不孝顺的人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正因为如此,母亲们要及早地从泥潭中拔出来,早点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要求孩子给予力所能及的感情回报。要让孩子知道:母亲也是人。

2. 有距离的爱,不让孩子做“金丝雀”

  人到中年,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与孩子长相厮守,感受孩子带给她的平和的快乐。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不会长久地呆在母亲翅膀的庇护下。他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而不是做笼中的“金丝雀”。

反面:儿子上初三了,突然变得像个小倔牛,开始跟父母无缘无故地顶嘴。母亲却非常恐惧,只要儿子有什么事都要跟着他,不管是跟同学逛图书馆还是游泳,都像个保镖一样寸步不离。结果同学们都笑话儿子,假期也不再来找他玩了。

  正面:女儿要上小学了,为了怕她不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妈妈特意把她单独送到远方的孩子小姨家住了一阵子。虽然头几天女儿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她就跟小姨家里的人混熟了,很招大家喜欢。这样开了学之后她也能很快开始结交新朋友了。

  孩子是娘身上的肉,要是一会儿不在身边,就觉得像是心都被人偷走了。但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况且,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学会飞的小鸟,他们渴望尊重,而这尊重大多数时候就是“距离”的代名词。父母恰当地保持距离,既有助于维护亲子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有限度的爱,不让孩子做“寄生虫”

  现在因为学业繁重,许多妈妈成了“后勤部长”,家务全包不说,还要帮着孩子择校、打听考试信息、跟老师处好关系……别提有多累了。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可是,学习好就能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了吗?只会学习的人跟寄生虫有何区别?

 反面:女儿回到家就哭,妈妈还以为她受了什么欺负,仔细一问,原来是因为不会用剪刀剪圆被同学们笑话了。妈妈一听,不屑地说:这算什么事?不就是不会用剪刀吗?一会儿我给你剪一百个不一样的圆你带到班上去。

  正面:某大学教授的儿子在高三前,不仅没有受过母亲的多少指导,反而还被“逼”着洗衣服、做饭。虽然他一直表现都平平,但能力和人缘都特别好。到了大学里更是当选了学生会干部。这时候,母亲看他确实刻苦踏实,才开始有意识地给予一些学习上的指导。

  每年大学新生报到之际,都是父母们最忙的时候,他们帮着孩子忙里忙外的,而孩子们却束手旁观。孩子要独立生活了,父母们想帮孩子做点事,这是人之常情。但做什么事?是做点实际的劳动,还是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两者的差别却很大。帮孩子洗衣服,不可能洗一辈子,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洗衣服;但教会孩子怎么洗衣服,却能让他受益终生。

  鄙视劳动、轻视实践,绝对不应该是今天的母亲应该具有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人,很难自己独立生活,也很难与他人相处融洽,更很难在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绩来。只有从小就让孩子“自己来做”,他才会走出依赖,走上独立。

4. 有担当的爱,不让孩子做“替罪羊”

  母爱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借口,成为母亲犯错时拿来辩解的挡箭牌。“我做这些还不是因为爱你”,这话经常被一些母亲挂在嘴边,但是,真的是因为爱吗?可不要让幼小的孩子当自己的替罪羊。

反面:儿子快中考了,母亲从他的抽屉里搜出一封情书。过了几天,母亲趁着儿子不备到学校里大闹了一场,那个写情书的女孩从此再也不敢同儿子说话。到了快考试的时候,母亲又拉着儿子给校长送礼,请他在监考时“放一马”。尽管儿子几千几万个不愿意,母亲却打着“母爱”的大旗强迫儿子。

  正面:某才女高考的时候得到了北大的保送名额,但她更希望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编剧。北大是每个高考生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自己考的话,却很有可能鸡飞蛋打。她为此犹豫了好长时间。而她的母亲不仅没有给她压力,还鼓励她不要被别人的眼光所左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做个有担当的母亲,可真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着“为孩子着想”,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私心、一些虚荣……罢了。更有甚者,反正孩子也年幼,没有辩解和反抗的能力,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能推到孩子身上的都推到孩子身上。

  新世纪的母亲,要敢于负责,敢于承认错误,不拿母爱做幌子、强迫孩子达到自己要求的目的。要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权利,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为了孩子长久的发展着想。

5.有原则的爱,不让孩子做“霸王龙”

  “护犊”,这是动物界普遍的现象,人也莫能例外。护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母爱的表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我的孩子没有错”。正是有了这份保护和支持,孩子们才能有坚定的心理基础去适应以后更加复杂的人生。但如果护犊超出了正常范围,不论孩子犯什么样的错误都姑息包庇,那孩子就会变得是非不分、无法无天,成为一条难以驯服的“霸王龙”。

反面:小军的妈妈最头疼的事就是每到天一黑,就有女生到家里来告状,说小军又打她们了。但每当女生们一走,小军妈妈就会在院子里装腔作势地拿筷子敲树:“跟你说多少遍了?别招惹那些女生……”表面是在训小军,其实却是在嫌那帮女生太多事。

  正面:亮亮不小心用弹弓把另一个同学的眼睛射伤了,但是在场的人都说不清到底是谁。亮亮妈知道了这件事,主动带着亮亮去赔礼道歉,不仅赔偿了同学的医药费,还要求亮亮必须每天去陪同学一个小时,给他讲课、讲故事。

  教训孩子、惩罚错误,好像一直是铁面无私的父亲做的事,而母亲只会死死地搂着孩子:“不要打他、不要打他。”今天,我们反对再打孩子,但更反对姑息孩子的错误,混淆孩子的是非观。爱不代表不惩罚,正因为爱孩子,才要让孩子能明确是非,敢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如果护着孩子,结果就会“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那时候,做母亲的就悔之晚矣。

6. 有表达的爱,不让孩子做“没头苍蝇”

  中国的父母都很含蓄,不喜欢直接表达对孩子的感情,有时,明明很想对孩子好却总要用截然相反的方式表达。所以孩子有时候就会猜疑:父母是不是真的疼我?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爱我!时间久了,他们就像没头苍蝇一样,时而自卑,时而自弃,时而又因为父母的一句话欣喜若狂。

  反面:母亲节,琴琴辛辛苦苦帮妈妈做了一张会动的贺卡,原本以为妈妈会很高兴,没想到她收到后,看也不看,第一句话就是“你作业做完了没就做这个?”又接连训斥了好几句。琴琴伤心地回到屋里哭了半天,直到妈妈亲口告诉她:其实我很喜欢你做的这张贺卡!

  正面:小颖参加学校的跑步比赛跑了倒数第一,她扫兴地回到家里。妈妈听说过后,很高兴地说:“你年龄这么小就敢参加跑步比赛已经很不错了。下次再跑肯定会超过这一次的,对吧?”小颖听了,知道就是倒数第一在妈妈眼里也是很光荣的,这才开心地笑了。

  爱,藏在心里,偶尔迸发一次,固然显得很珍贵。但几千年来,正是因为母爱藏得太深,我们才变得犹疑不定,变得不自信。我们看到的,多是母亲失望的担忧的面孔,听到的多是否定和批评,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缺少了行动的勇气,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今天,新世纪的母亲,要敢于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要用语言和行动去支持孩子,做他们永远的精神动力。我们要永远都能让孩子看到我们信任和支援,让孩子从“没头苍蝇”变成装备齐全的战斗机,勇敢地向前方冲去。

7. 有保留的爱,不让孩子做“小蜗牛”

  外国人说“上帝不能时时在我们身边,所以他发明了母亲”。但问题是,母亲也不可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她在的时候,固然可以帮助孩子挡住外界的风雨,但她不在的时候,她却不能给孩子装一个壳,让孩子像小蜗牛一样保护自己幼嫩的身躯。

  反面:鹏鹏在班里总是“常胜将军”,不管同学们比什么,他只要回家跟妈妈一说,妈妈都会帮他准备得好好的。就像有一次,同学们比赛“脑筋急转弯”,头一天鹏鹏一个也没猜对。晚上跟妈妈一说,妈妈立刻帮他从网上下了一大堆脑筋急转弯的题让他猛背。但是鹏鹏中考的时候差点连最差的高中都没考上,他受不了打击,差点就要开煤气自杀。

  正面:下雨了,母亲还在加班,她心里纷乱无比:要不要给孩子送伞?后来,她索性想:就当我现在在美国呢,他总不能靠我一辈子。结果,儿子等了好久,雨也没停,自行车也没法骑,坐车又倒错了车。回到家的时候,他浑身都湿透了,还开始发烧。虽然如此,儿子却变得逐渐坚强起来。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常客。只有躲在壳里的蜗牛不会遇到外界的风雨,否则不管是鹰也好,鱼也好,都难逃各种劫难困厄。保护孩子只能保护一时,而如何让他们变得坚强,学会应对困境,才能让他们受用一世。

  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我们要反应得“慢半拍”,要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甚至,偶尔我们还可以“没有困难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难题,也充满了挑战。这样,他才能从弱不禁风的小蜗牛成长为处变不惊、应付自如、独当一面的勇士。

【小故事】 在澳大利亚,一个孩子在与同学野炊时生火做饭,因为柴禾湿,他点不着火,很着急,偏偏这时一只笑鸟在他的头顶上怪声怪气地叫,那孩子很生气,就用树枝打伤了它。这就违反了有关保护笑鸟的地方法规,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老师决定惩罚他,怎么惩罚呢?让他就“笑鸟的习性、笑鸟与人、笑鸟与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写一篇调查报告,一周内完成。结果,这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跑图书馆、进书店、上网查找资料,走访鸟类学者……终于完成了一篇内容翔实、认识深刻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好评,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奖品。从惩罚到奖励,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这位老师的用心是何其良苦,他是多么善于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又是多么懂得教育的规律,使被动的“惩罚”具有了积极的意义。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极具创造性!

【小故事】有心插柳

  黄祖洽院士五六岁时,母亲曾带着他到乡下,在乡间的茅草屋中住了一段时间。乡下的空气特别好,有小溪和广阔的天地,孩子们都很高兴。

  一天,黄祖洽的母亲随口说了一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黄祖洽听

后很纳闷,连忙问妈妈:“‘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无心插柳’还能‘柳成荫’呢?”妈妈告诉他:“这是一句俗语,意思是柳树与花相比容易存活,你只要插一根柳条在地上,它就能长成树,成为树阴。”

  黄祖洽是个认真的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他果真找到一枝没发芽的绿柳条,将它从树上掐下来,然后插在池塘边松软的泥土里,看它到底能不能存活。黄祖洽天天跑来看,可一连几天,柳条一直都没有发芽。

  母亲要带黄祖洽回城里办事,可他不放心他的柳条,于是,他将柳条带着土抠出来,移植在房子旁边的一个大洞里,这才放心地跟着妈妈回城里去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妈妈终于带着黄祖洽再次回到乡下。黄祖洽一到乡下,马上跑去看自己的柳条。柳条真的发芽了!黄祖洽非常高兴。

  在以后的采访中,黄祖洽每每说到这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他总是说,自己对科学的认真和执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从小养成的一些良好习惯。

  培养并保护孩子坚持与认真的品质,对孩子未来的工作及人生态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便可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职业或生活。正如无心插柳——有心插柳,黄祖洽探寻到一条科学取证的道路。

【小故事】大地就是我的画板

  著名画家朱军山先生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对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母亲经常在家中刺绣,朱军山就一直在旁边看着,渐渐地,他对图案、绘画萌发了兴趣。

  朱军山虽然很想学画画,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他的学费。那个时候,画画几乎是有钱人的专利。朱军山想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他找来一根树枝,把大地当画纸,再把眼前的风光当临摹的风景。他画得非常认真,虽然在地上画与在纸上画有很大的差异,但朱军山认为先在地上练好,以后学别的画也就容易了。就这样,他每天将这种绘画方式当成自己学习的课堂,认真地画好每一幅“画”。他坚信,只要自己认真画,总有练好的那一天。

  后来,朱军山终于有机会圆了自己的画“画”梦,他有了新的学习机会,他比其他任何同学都要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他认真地听每一堂课,画每一幅画,精心雕琢自己的每一幅作品。朱军山终于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画家。朱军山曾这样调侃自己说,其实他也就是有点认真的本事,而这点本事,全是靠以前在农村的大地上画“土地画”练就出来的。

  朱军山总结出一条成功的经验:无论大事、小事,凡事都得认真对待,这样才能有取胜的机会。

  认真与否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和发展前途的一条基本原则。

  告诉孩子,只有在小事上认真,才能做好大的事情。对此,父母应明确提出要求,让孩子认真对待,一切贵在坚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从每一件小事入手,让孩子对每一件小事认真、负责,养成孩子做事认真的态度和习惯。

【小故事】数硬币

  芬尼要搬新家了,她存了一大罐子的硬币,爸爸妈妈和芬尼商量,让她将这些硬币拿到银行兑换成纸币。芬尼想到能换成一张面额极大的钞票,欣然应允了。

  现在的问题是,要将硬币数出来。这么多硬币让一个人数,时间要很久。爸爸妈妈建议将硬币分成三份,爸爸妈妈和芬尼每人各负责数一份。

  芬尼负责的那堆最小,不一会儿,她还是数累了。她开始东张西望,把刚刚数了多少给忘了。结果,芬尼又重来一遍。芬尼偷偷地看看爸爸妈妈,发现他们两个人干得可认真了,一枚硬币、一枚硬币地数,一边还在纸上记着数字。芬尼不想记,她嫌这样太麻烦。

  最后,当爸爸妈妈都数完时,芬尼才数了一点点。爸爸妈妈指出芬尼慢的原因,干

  活时总是开小差,不认真。芬尼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最后,她终于将她的那一堆硬币数出来了,三个人的硬币加在一起,总共是362美元5美分。

  通过这件事,爸爸妈妈让芬尼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要坚持与认真,这对她的成长极有益处。

  有时,当孩子独自面对一个问题,总会觉得自己完成起来很困难,这时,他可能求助于家长或旁人,或表现出等待、拖延和不认真的态度。

  家长应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认真,有时意味着节省更多的时间和劳动。告诉孩子,应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给孩子订立条约,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告诉孩子,当日事,当日毕。

【小故事】 还有一则小故事,说的得也是母亲教子的行为:有一位母亲,当孩子三岁时,幼儿园老师说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建议她最好去看医生。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什么,她咽下辛酸的泪,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为你的进步,妈妈很高兴。”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学生,数学考试,儿子是第49名,儿子智力有障碍,叮嘱她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辛酸的泪。然而到家之后,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只要你细心些,一定能超过你的同桌,他排在40名。”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儿子的成绩不可能考上重点高中。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扶着等她的儿子肩膀告诉儿子说:“老师对你很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他到学校去一趟。她有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儿子一定能成功。

儿子从学校回来后,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妈妈的手中,却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其实,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很聪明,是妈妈的赏识鼓励,伴随我走过了一程又一程……”

这个故事,听来让人很感动,但学做起来又不是很轻松。这当中依然是家教理念在其中。

愿天下睿智的父母仔细听,两个故事,两种情!

【小故事】美国家教三句话

站在后面,不要推。

  在美国,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 behind, do not push”,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过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

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教给孩子开门的钥匙,是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是父母、教师不会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而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

“去做”、“去试试”

  父母在给予选择的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父母永远静然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

【小贴士】 *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倾听能力。

*只要有可能,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正面积极。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你要对孩子表达出你否定的态度,但尽量不要带有指责的语气。

*不管孩子的年龄多大,都要经常性地表扬他。表扬时要真诚、适度,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表扬“免疫”。

*对孩子讲话,尽可能多用“我”的感受。如用“我很伤心,你总是不能和小朋友好好相处。”来代替“你总是与小朋友吵架。”

*不要把语言当作一种武器来使用,而是要把它当作一种可以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信任的有效方式。

*多使用中性的语言。如果你过多地将自己个人的判断传达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形成自己人生观的机会。

*一些早已“习惯成自然”的事还是需要对孩子多说说。比如尽管孩子已经知道你是爱他的,但你还是要经常要对他说:“妈妈(爸爸)爱你”。

*不要总是谈论自己的孩子,而是要与他对话。

*说话时要注意你的语调。

*不管孩子有多大,如果你讲错了话,都要向他道歉。

【小故事】最近读到一则外国小幽默,叫《不愿上学的校长》。说的是一个“大孩子”,某天早上突然不想上学了,妈妈让他讲出两个理由。这个“大孩子”说:“第一,所有的同学都恨我;第二,所有的老师都恨我。”妈妈听了以后,没有责备他,只是恳切地对他说:“不过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去学校。”儿子的顽皮劲儿来了:“能讲讲去学校的两条理由吗?”妈妈笑着说:“第一,你已经52岁啦;第二,你是学校的校长。”接下来的事,会怎么样呢?这个“大孩子”准会以一个校长的心情和身份,神气地去那所人人恨他的学校。

这是个幽默小故事,但也给我们一些启发。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多时候可以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

悲哀一: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视点:“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详细]乖孩子不是好孩子

专家建议:听话与不听话“相结合”

  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不与长辈辩论,按照大人教导的旧经验办事。无疑,相对那些捣蛋的孩子,这种类型的孩子较适合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学习生活。理论上来说,他们碰壁的机会少,遇到的挫折也不多。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我认为,孩子的“听话”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作出正确的引导,用以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些就有赖于父母以身作则。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与他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悲哀二: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情。有很多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应做的事,瞎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而到头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做为家长,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软件,如果这些没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详细]家长究竟要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悲哀三: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人生哲理小故事四则】

1、割草男孩的故事

  一个替人割草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挂了电话。

  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寓意:只有不断地探询客户的评价,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要萧规曹随,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2、绿洲里的老先生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

  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寓意: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正所谓: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

3、“聪明”的小男孩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

  小男孩又问上帝:“100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

  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100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寓意:

  1、凡事皆不是举手可得的,需付出时间及代价。

  2、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有投资的观念,甚至需要投资毅力、耐心。  

4、青蛙的故事

  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

  寓意:

  1、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对你最具威胁。要改变这一切,唯有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

  3、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而学习,是能发现改变的最佳途径。

◆ 如促进全脑发育的学科综合法。在Westchase小学学前班教学的Mik老师是坦帕市有名的优秀教师,她接受我专访谈及教学方法时说:“组织教学活动,要注意促进全脑发育。人的左半脑主要起处理语言、数学、逻辑等作用,右半脑主要处理音乐、图象等作用,教学活动尽可能使语言、数学、图画、歌唱、舞蹈、情感等多种交流方式综合起来,孩子学习最容易记住,可能学得更好。”

◆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有一句著名的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这个“循环链”中,思想意识是事物发展的源头,它是第一颗种子,老师家长早早地就在孩子们身上播下“跳蚤”,你怎么能指望收获“龙种”?

◆世上本没有坏孩子,坏掉的是成人的世界,特别是教育孩子的成人世界。美国哲人霍姆斯所说“一个孩子的教育,应当在他出生前一百年就开始”,说的就是成熟的成人世界之重要。(徐迅雷)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这是泰戈尔的睿智之言。

◆在教育领域,在对待孩子方面,这样的情形则更为普遍和严重。一个孩子一旦被老师或家长贴上“坏”、“笨”、“差”之类的特征“标签”,那么人人几乎都认为其“坏”、“笨”、“差”,结果让孩子趋向“预期自动实现”,朝着“标签”所指示的方向发展。而回过头来看,孩子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恰恰是老师家长出了问题,就像实验中的“病人”其实是正常的,倒是医生乱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