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解《茶经》之六之饮下

 高山仙人掌 2015-11-12

水解《茶经》之六之饮 下

(2009-12-24 10:34:56)

於戲!天育有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採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热内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水解《茶经》之六之饮 <wbr>下水解《茶经》之六之饮 <wbr>下

於戲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感歎詞,常見的寫法是嗚呼,是中國人都知道。但不知道還有沒有中國人知道“嗚呼”一詞,和現在最主流兼最波普的yahoo一詞,是同根而來,代表了人類最基本、最共同的面對感歎驚歎、悲歎的事件、現象後“呿而言”,咧著同樣的嘴型,本能地提丹田之氣,催動聲帶的發出的聲音。嗚呼一詞,上古的發音如ohoaha,驚如此,悲傷也如此,只是調有些變了,這就好懂多了,是吧!

這種議論性的文字在書中以為都是重要的,議論就是發表見解,只有議論時,我們也才能讀到陸羽的真實想法。

陸羽說,人類總是在衣食住行這種表層物質享受上下功夫,而茶,不是一件淺易的事,是一件難事,並列出貫穿採茶到飲茶全過程的大關節: 采造難、鑒別難、備器難、侯火難、辨水難、炙茶難、碾末難、投煮難、分飲難,總之,從上山掐取茶芽開始,到茶湯入肚為止,就是一個唐僧取經路。

這是本著盡善盡美的原則,要體會天育萬物之至妙,達到極精之 的追求。

陸羽接著針對九難之所以為難,列出了最容易犯的錯誤:

陰採夜焙對晴采晝焙,采造之錯

嚼味嗅香對察色識紋,鑒別之錯

膻鼎腥甌對潔鼎淨瓶,備器之錯

膏薪庖炭對勁薪活炭,侯火之錯。

飛湍壅潦對乳泉漫流,擇水之錯

外熱內生對氣熟柔止,炙察之錯

碧粉縹塵,下幾節找不到合適的對應的概括碧粉是茶末,但不能成為縹塵,縹者飄也,碾末的過程中灑落的到處都是,碾末之錯。

宋人有詩曰: 摘處佳人指甲黃,碾時童子眉毛綠。唐人只是碾茶,宋人是先碾而繼之以磨,所以宋人真的眉毛綠時應該是在磨茶時。而唐時的茶末,按本書夾註中說唐代茶末如粟米,所以粟米也就是灑落在碾子的周圍,達不到飄塵的狀態。

碧粉縹塵,是詩化的語言。

操艱攪遽,這是侯湯投茶的煮茶關鍵時刻業務生疏、手忙腳亂的結果,這是操艱,攪遽是在二沸以筴攪水從力度到速度掌握的恰到好處,勁大了,攪狠了,可能導致茶末投入後過快沉入水中,不能形成湯的沫浡就是投煮之錯,這也是革命到了最後一刻而失足,是無人守門狀況下臨門一腳把球踢飛,之前的種種努力,全付與一江春水了。

夏興冬廢,夏熱汗多而易渴,故多飲茶消渴,冬則無此生理現象,故不飲,這是把茶單純地當作止渴的飲料,不是對茶性、功用正確的認識,是無時之錯。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座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終於討論到分飲時的口感了。一釜水之茶,煮三碗茶,口味最為鮮香,如果是五碗,口感就差些了。如果在座的客人有五個,還是按三碗處理,每人少喝些沒關係,口感很重要;如果個人,就按五碗處理;總之六人以下,都按五碗處理,差一碗的量,就把早先舀出來的那一瓢雋永添進去補足量。

文義不難懂,難懂的是前面既然說到雋永這一瓢投茶後要到斧中止沸育華,意味著雋永早就已經回到釜中,算在五碗之數裏了,怎麼變成了還閒置著不用,等著補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