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的通督整脊疗法

 gb518 2015-11-12

头痛是以头、面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见于各种急、慢性疾患中,这大概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头痛的病因很复杂,头、面、颈部任何组织或器官的异常都可能引发,西医虽然有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分类,究其病因,则不甚明了,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也不太满意;中医分少阳头痛、阳明头痛、气虚头痛、瘀血头痛等,但辩证分析杂乱,很难找出真正的头绪,所以治疗上多是有办法、无疗效。以我们的经验来看,治疗头痛的关键是从各种纷乱的问题中抓住主症、辩证审因,才能有的放矢。若没有找出引发头痛的病因就下手治疗,就如同江湖庸医般“头痛医头”样戕害他人于无形。通督术以推拿、正脊为主要手段,当排除了引发头痛的器质性病因后,就将其病因病理简单化处理,将之归于颈椎的错骨缝。因为大多数头痛都是不明原因的,即使定性为神经性头痛的,究其病因病理也是说不清的,所以只要矫正了颈椎的不正常,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代研究认为,头痛的原因主要有:大脑基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的牵拉;颅内及颅外血管的扩张或痉挛;血管和颅内、外结构的炎症;头皮与颈部肌肉的持久收缩;颅内压的改变;副鼻窦、眼眶、耳朵与牙齿髓腔内压力的改变;对含有痛觉纤维神经的直接压迫与牵拉。总之,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接诊时,先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排除颅内和脊椎器质性病变等可能后,再辩证用药和推拿、正脊,否则,误诊、误治的后果非常严重。

引发头痛(指原因不明的神经性头痛、功能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等)的原因我们从推拿角度归结为颈椎错骨缝,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整复、推拿,其疗效之佳往往出人意料。古老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有“头风”、“脑风”等记载。《证治准绳》说:“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触复发也。”我们把颈椎部分命名为脑风区和风府区的道理亦如此。广州的龙老大夫总结的头痛与颈椎错骨缝之关联,与我们的实践和认识基本相近,试阐述如下。

前额、眼部或头顶部疼痛的,以颈椎1、2,甚至是颈椎1~4的错动多见。在X线片张口位下,可见环齿间距的左右不对称现象,侧位片则显示寰椎的后部接近枕下,患者多有习惯性下颏翘起的不良姿势。前额及眼部属于三叉神经支配区,三叉神经感觉核是脊髓后角的直接延续,其脊髓束位于第2颈髓之上,当寰枕关节或寰枢关节错动时,可刺激到三叉神经的脊髓束,三叉神经又较颈神经更具敏感性,所以,治疗此症型的头痛较为困难,这时一定要配合适当的头、颈部功能锻炼法,还可配合中药通督丹加温胆汤变裁。

偏侧头痛或枕部麻痛的,以颈2~4的错动多见,错动旁多有小范围的肿胀和压痛区。颈神经丛是由颈1~4的颈神经组成,除属于纯运动神经的枕下神经外,大部分均含有感觉纤维。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分布于耳区皮肤及枕部,枕大神经及第三枕神经分布于深部颈肌,穿过颈夹肌和斜方肌腱,达上项线的枕部皮肤,若颈椎2~3错动明显、横突前移,又伴风寒等外邪刺激时,会出现眩晕、恶心等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患者易呈头颈歪斜的习惯性体位。可同时配合中药通督丹加血府逐瘀汤化裁。

跳痛、灼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管性头痛,以颈椎1~4的错动多见,错动周围可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压痛点。交感神经的颈上节、颈中节及颈下节(星状神经节)又紧附于颈椎横突的前方,颈部软组织的紧张和错动可使横突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明显刺激;钩椎关节的错动,容易使含有交感神经纤维的窦椎神经受损,进而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或抑制,使头、脑、颈部血管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产生灼痛或血管性跳痛,有时可伴有眩晕和血压的不正常。可配合中药通督丹加泻青丸变化加减。

再者,头痛多在外感风寒或湿热之邪、紧张、疲劳、以及在情志内伤的情况下诱发。

推拿手法:

患者坐位。医者站其后方,在头顶部用五指拿法,至颈项部时,改用拇指与并拢之食、中指指面用力的三指拿法,沿颈椎棘突和横突两旁,拿、捏至大椎穴的两侧,手法操作可重复3遍。当拿、捏至肿胀、压痛点,手法的持续时间可稍延长。还可以配合适当配合揉捏风府、风池和拨天柱的手法。

头面、颈项部操作时,取穴:桥弓、印堂、发际、太阳、上关、下关、医风、百会、风池、风府、头维、攒竹穴等。

其后选用抬头摇正法、定位摇正法等手法整复颈椎的错动部分。每整复一处错动的位置,宜在此处棘突和横突旁的痛点及肌紧张处施以拇指揉法约半分钟。然后在肩、背、腰的紧张、脊椎错动区施行松解和矫正手法。

治疗期间,要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保持心身放松,还可以适当服用少许的止痛药、镇静药及调节神经的中、西药物。若条件允许,应服用对症明确的中药,以及找出患者习惯性姿势不良原因,并纠正之,最好能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头痛是以头、面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见于各种急、慢性疾患中,这大概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头痛的病因很复杂,头、面、颈部任何组织或器官的异常都可能引发,西医虽然有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分类,究其病因,则不甚明了,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也不太满意;中医分少阳头痛、阳明头痛、气虚头痛、瘀血头痛等,但辩证分析杂乱,很难找出真正的头绪,所以治疗上多是有办法、无疗效。以我们的经验来看,治疗头痛的关键是从各种纷乱的问题中抓住主症、辩证审因,才能有的放矢。若没有找出引发头痛的病因就下手治疗,就如同江湖庸医般“头痛医头”样戕害他人于无形。通督术以推拿、正脊为主要手段,当排除了引发头痛的器质性病因后,就将其病因病理简单化处理,将之归于颈椎的错骨缝。因为大多数头痛都是不明原因的,即使定性为神经性头痛的,究其病因病理也是说不清的,所以只要矫正了颈椎的不正常,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代研究认为,头痛的原因主要有:大脑基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的牵拉;颅内及颅外血管的扩张或痉挛;血管和颅内、外结构的炎症;头皮与颈部肌肉的持久收缩;颅内压的改变;副鼻窦、眼眶、耳朵与牙齿髓腔内压力的改变;对含有痛觉纤维神经的直接压迫与牵拉。总之,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接诊时,先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排除颅内和脊椎器质性病变等可能后,再辩证用药和推拿、正脊,否则,误诊、误治的后果非常严重。

引发头痛(指原因不明的神经性头痛、功能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等)的原因我们从推拿角度归结为颈椎错骨缝,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整复、推拿,其疗效之佳往往出人意料。古老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有“头风”、“脑风”等记载。《证治准绳》说:“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触复发也。”我们把颈椎部分命名为脑风区和风府区的道理亦如此。广州的龙老大夫总结的头痛与颈椎错骨缝之关联,与我们的实践和认识基本相近,试阐述如下。

前额、眼部或头顶部疼痛的,以颈椎1、2,甚至是颈椎1~4的错动多见。在X线片张口位下,可见环齿间距的左右不对称现象,侧位片则显示寰椎的后部接近枕下,患者多有习惯性下颏翘起的不良姿势。前额及眼部属于三叉神经支配区,三叉神经感觉核是脊髓后角的直接延续,其脊髓束位于第2颈髓之上,当寰枕关节或寰枢关节错动时,可刺激到三叉神经的脊髓束,三叉神经又较颈神经更具敏感性,所以,治疗此症型的头痛较为困难,这时一定要配合适当的头、颈部功能锻炼法,还可配合中药通督丹加温胆汤变裁。

偏侧头痛或枕部麻痛的,以颈2~4的错动多见,错动旁多有小范围的肿胀和压痛区。颈神经丛是由颈1~4的颈神经组成,除属于纯运动神经的枕下神经外,大部分均含有感觉纤维。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分布于耳区皮肤及枕部,枕大神经及第三枕神经分布于深部颈肌,穿过颈夹肌和斜方肌腱,达上项线的枕部皮肤,若颈椎2~3错动明显、横突前移,又伴风寒等外邪刺激时,会出现眩晕、恶心等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患者易呈头颈歪斜的习惯性体位。可同时配合中药通督丹加血府逐瘀汤化裁。

跳痛、灼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管性头痛,以颈椎1~4的错动多见,错动周围可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压痛点。交感神经的颈上节、颈中节及颈下节(星状神经节)又紧附于颈椎横突的前方,颈部软组织的紧张和错动可使横突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明显刺激;钩椎关节的错动,容易使含有交感神经纤维的窦椎神经受损,进而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或抑制,使头、脑、颈部血管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产生灼痛或血管性跳痛,有时可伴有眩晕和血压的不正常。可配合中药通督丹加泻青丸变化加减。

再者,头痛多在外感风寒或湿热之邪、紧张、疲劳、以及在情志内伤的情况下诱发。

推拿手法:

患者坐位。医者站其后方,在头顶部用五指拿法,至颈项部时,改用拇指与并拢之食、中指指面用力的三指拿法,沿颈椎棘突和横突两旁,拿、捏至大椎穴的两侧,手法操作可重复3遍。当拿、捏至肿胀、压痛点,手法的持续时间可稍延长。还可以配合适当配合揉捏风府、风池和拨天柱的手法。

头面、颈项部操作时,取穴:桥弓、印堂、发际、太阳、上关、下关、医风、百会、风池、风府、头维、攒竹穴等。

其后选用抬头摇正法、定位摇正法等手法整复颈椎的错动部分。每整复一处错动的位置,宜在此处棘突和横突旁的痛点及肌紧张处施以拇指揉法约半分钟。然后在肩、背、腰的紧张、脊椎错动区施行松解和矫正手法。

治疗期间,要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保持心身放松,还可以适当服用少许的止痛药、镇静药及调节神经的中、西药物。若条件允许,应服用对症明确的中药,以及找出患者习惯性姿势不良原因,并纠正之,最好能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