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明居士:独坐大雄峰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5-11-13

 

  有一位僧人问百丈禅师,什么是修行的最高境界,百丈禅师说了一句令世人醍醐灌顶的话:独坐大雄峰。这是根据《古尊宿语录》卷一载:有僧问:“如何是奇特事?”师曰:“独坐大雄峰。”这里大雄峰,正是百丈山主峰,坐落于江西新奉县西塔乡境内,是百丈禅师驻锡修行之地。《江西通志》《山川略》中记载:“百丈山在奉新县西一百四十里,冯水倒出,飞下千尺,西北势出群山,又名大雄山。”因这里人烟四绝,其地岩峦高峻,山势险要,又称为百丈山。此山雄杰葱秀,清溪潺潺。据说智闲禅师与当时身为小沙弥的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一道唱山颂水,在此观瀑联诗,智闲禅师吟诵:“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接句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一僧一俗,一出世一入世、一法王一人王,两种不同的追求与境界,成为佳话趣事。

  早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奉新人甘贞就在此建庵。怀海入住小雄山普化院后,甘贞听说他禅法精深,于是“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将怀海迎入百丈山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百丈寺经过怀海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成为一处弘扬禅法的大道场。当时,四方学子闻风而至,从学僧从达千人。百丈拈来就用,紧峭合拍。用“独坐大雄峰”来答他“如何是奇特事”,既是理路,也是事成。智慧是从寻常事理而发生,胸襟也是由寻常道理而扩大,气象更是向寻常情境而表现。但是智慧必归于高明,胸襟必臻于阔大,而气象又必趋于悠久。所以智慧原是闪闪的,胸襟就必须是浩浩的,而气象却一定要是岩岩的,所谓“独坐大雄峰”正是这种气象。这种胸襟和这种智慧,看来像是奇特事,但实在是从平常道中而来,而且仍就归向于平常道中。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要想拥有出世的智慧,达到人生解脱终极的境界,必须从脚下行起,一点一滴开始,修行如此,行事如此。

  我们总觉修行历程很遥远,找不到契入点,漫无边际,由于我们向来的习气,总是好高骛远,向外寻求,不停地去攀缘,去追逐不属于自己的一分,以致迷失了自我,永远在徘徊踟蹰,无法向大道迈进,甚至退失了道心。“独坐大雄峰”之所以令人神往,就是因为是“独坐”,其他人永远到不了这个境界。这是要求学人不断地修炼自己,强化自己,耐于寂寞,必是先“苦其心志,动其筋骨”,方能有所成就。须知寻求真理和自由的超越,是一种黑暗中孤军奋战的悲壮。一个人“独坐大雄峰”,俯瞰世间的繁华忙碌,四顾茫茫,人烟稀少,孤独感油然而生。古来多少贤人志士都是从这种境况中砥砺而来的。“不经一翻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禅师们为发明心地,不远千里行脚游方,遍参名师,如赵州禅师的“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可见禅师何等的精进,虽然是年高八十的人,仍然虚心访道四处行脚。禅师们的悟道因缘,都是从不断的激发修行中体悟得到的,如香岩智闲早先在百丈禅师处遍读经书,而不得悟道,后求沩山为他指点大道遭拒绝后,一路苦参,路经慧忠国师圣迹处,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灵云志勤初住大沩山,经过多少回的磨砺,“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后因睹桃花而悟道,而不再有任何疑惑。可见,禅师们由于身体力行、亲身体验而见色明心,直下承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洞山良价禅师的悟道也经历了一番艰辛,最后涉水睹影而悟,同时使得曹洞禅法因此而大开法席。

  修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顿悟在于刹那间,却是从渐修而来的。所谓“修行三大劫,顿悟一刹那”。只有上上根机的人,才能不历经阶位次第,刹那成就,但这也是由其宿世的因缘所成。所以不必问前程路有多长,只管注视当下,安于现实,任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来来去去,都只是虚幻梦影,没有一个实相可得。外在境相都是虚妄变异,刹那流动,沉浮不定,只有真心永驻!当你经过无数次折难以后,忽然清醒,猛地桶底脱落,“翻身触破太虚空”,觉醒千年迷梦,方能“独坐大雄峰”,领悟最真实的人生气象。大地一片光明,此时才是“无限风光在人间”,是“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心外无法,则随处都可以见到青山(禅境),也就是说,处处皆是禅,不须离开人间去找,也就是不待安排,随处即是。这时一切是那么的自在与安祥!到此地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毫无分别,没有一丝粘著,是自然的呈现。独坐之际,是神闲气定,自在洒脱。仰看云舒云卷,飘逸自在;俯视世事纷纭,现象宛然。于是在俯仰间一切都销归自性。道遍于一切处,在万事万物中体现,真如遍一切法,于见闻觉知中显现,但又不是见闻觉知本身,是立处皆真,但又不染一尘,随缘不变。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于是我看到一位行者飘然的身影,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和百丈禅师的“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春风送白云。”这是将奇特事又归于平淡与自然。

  我觉得禅者的风范,有其阴阳两面。禅的阳面,是独坐大雄峰,是高高山顶立,呵佛骂祖,豪气万丈!禅的阴面,是甘于卑下,甘于平淡,甘于不为人知,甘于扮演绿叶来陪衬红花更艳丽。这阴阳两面,都是本于“无我”的禅体验,同样潇洒自在,没有丝毫勉强、造作。独坐之后,就是任运而起,以不变不染的心随缘而作。怀海大师就是如此。据记载,怀海大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率领僧众天天下地劳动。后来,怀海大师已年近古稀,管事僧人于心不忍,暗将大师的农具藏了起来,欲让其休息。怀海说:“我无德之人,怎能让别人为我劳动?”于是,整整一天未进食。众僧无奈,只好归还农具。这就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典型,流播至今。又据载,百丈寺的僧人同在田里劳动,寺内传来阵阵鼓鸣。但见一僧扛起锄头,自顾自地回去了。怀海见状,毫不怪责,脱口而出:“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晚归,怀海唤来僧人,问:“你刚才见何道理,就转身便回?”僧人答:“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怀海师大笑,亦无怪罪之意。诚所谓“劈柴担水尽是参禅,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这也是洪州禅“平常心是道”的落实处,百丈禅师的豪迈气度,也是从平实中来的。百丈禅师正是“立于妙高峰顶,深入荆棘丛中”度人的人,他把南顿北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只要立定脚跟,不忘初心,在正见的指导下,终归有趣向大道的一天。莫问前程,只管耕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不问子行履,只贵子眼正”,抱住一个目标,建立一种见地,自性自度,不在外求,才是修行的契入点,到时自有无限的风光呈现,才有独坐的气度涌出。

 

 

大雄峰顶随意坐

手抚肚皮笑呵呵

看得浮生如梦幻

长啸一声谁来和

 

修行就怕道心坚

铁鞋磨破志向前

行到水尽无行处

坐看白云独自闲

 

红尘由来烦恼多

不是菩萨不下河

但教众生登觉岸

愿化舟桥万万千

 

末法时代苦难多

菩萨发心来娑婆

共举如来正法旗

圣贤聚会佛法兴

 

妙明

2012 5 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