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宗谱与泉溪宗谱现今差异的矛盾焦点 ————首评尚未完稿的《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数字论 荷香月暖 泉溪董氏宗亲发表发言稿,之后一些QQ群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信誓旦旦认为出自我之手笔,从口语、语气等等揣度。在探讨董槐的谱序,仅仅从时代间隔的特殊性考虑分析,不了解也不想去考究宗谱的变化,因此有宗亲明言:“我不管你如何说董熹是后唐还是南宋,我就相信万历谱(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的谱)”,相信万历三十五年的谱,是没有改动的谱,但具有先天性的唐朝时期的谱无法考究,世代间隔短的矛盾,需要在三大庭之前予以扬弃,但不要连自己的祖宗都舍弃。相信万历十年谱的人,在万历七年谱,董裕以董合为第一世,明万历十年董裕“故吾董之派直溯仲舒,而系详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详於司徒合以下,而谱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迁也,乃清然以上则不详者,匪不欲详不敢详也。孔子殷人也而概宋不足徵,太史公世典纪载,今其帝王世系具在而率多抵牾,不足信又何贵於清然以上耶。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太史公多闻详自五帝徵所信也。”,倘若,相信万历十年的董燧谱,则属于明显改动历史以来的几百年的谱系了。改动过,这样的谱就是靠近董晋,与董晋的世代间隔比较符合,可那是变了样的宗谱?相信该宗谱,不如说相信多次改动还令人自豪?流坑谱与泉溪谱的矛盾焦点是:万历十年之前是否使用泉溪一样的董槐谱序?流坑的宗谱是否大范围的改动? 一、四代间隔较大具有特殊性 《武宁泉溪董氏在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上的交流发言》中有:“董熹重孙董有林(1082—1154) ,宋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其墓在永修县虬津新城乡,董家岭江宅前,保存完好。),泉溪熹公后唐天成时(928年)为武宁令(估算为50岁)”;我分析是后唐天成时(926-929),而以估计30岁为武宁令,则熹公生于897年(见2014年《江西三大庭与海口支系的推测》)。有的人以时间推算:“董熹与有林间隔3世代,每一世代间隔60多年,可能吗?” 这样的质疑,似乎很有理由?当然,假设间隔十几世代,每一世代间隔60多年,绝对是错误的,然而,间隔几世,却有出现的可能性。董晋的第二个儿子在762-723=39岁;而1熹公(生五子:珪、璋、珮、琨、瑗)-----2珪(生三子:嵩,崇、山广)、璋、珮、琨、瑗------ -----3嵩,崇、山广【生团(生一子:信)、囮(名:有林)】-----4囦、园、囿、团(生一子:信,后省略……)、囮(名:有林,生一子:仕,名:孝均)-----5仕,名:孝均(生三子:汝明、汝霖、汝楫);也就是有林是珪公(熹公长子)的第三个儿子所生的第五个男孩。其中不知道女孩的数量,是会有存在的合理性。不是几代间隔60多岁就没有生养?毕竟那是一夫多妻的年代。因此,不是简单的套用公式,也不是严格按照一个世代间隔30年左右,那是多世代的平均值,当世代数越少,偏离平均值越大。 矛盾的焦点是:流坑的谱是不是改动?从嘉靖谱序、万历谱序、以及松溪南雄的多次修谱的谱序即可证明! 从人员来看,清朝嘉庆的联谱,董楷与董诰的谱序也可以证实。 二、《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单纯数字论缺乏历史延续性 在质疑董熹后几世代间隔的同时,有人撰《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 我在今年初看到“华夏董氏通谱”第一卷,其中的第四十七篇,就是“泉溪董氏宗谱序”, 另外,还有[明]董发春写出的“泉溪董氏宗谱序”(第五十篇),(第九十一篇)“扩源董氏源流考序”[清]董春。为方便说事,以下将上面的那三个文件分别记为:47;50;91。 在47文中,董育阳在明万历三十五年,自称是“文忠公熹二十一世孙,他在此提到“董槐金谱”。于是,我在那个“通谱”中找到了那个“金谱”——“虞乡游临川扩源董氏源流考序”[宋]董槐,这个“董槐”自称是“文忠熹公八世孙”。 在此,我就怀疑这个“董槐”不是真正的那个“宋右丞相董槐”。因为,他自称是董晋第三子全素的后代。史料记载,董晋生于公元723年,其次子全溪生于762年,那么全素定生于763年以后;在这个“金谱”中,董谦是全素的第十代。谦为观察御史,因梁移唐祚,遂弃官潜至流坑!后梁是907—923年,后唐是923—936年,据此董谦应生于900年前后。在不到150年的时间要传十代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个可能出现吗?且不说这十代人中有多少个副相级的高官的真伪。据武宁泉溪的发言稿,泉溪熹公是董谦的孙子,大约生于878年,与全素生于764年相距只有114年并且有十二代!这就更加离奇了!一面是文忠公熹,又一面是熹公字德昭。显然这个“德昭”不能是流坑与德元公(1096—1163)同辈的那个“德昭”! 董槐(1191——1262)自称是“文忠熹公八世孙”,据此推算“熹公”应生于990年前后。那就是北宋时期,距全素(764)有226年,与878年相差112年;那么,“熹公”是生于878年还是990年?还是这两个时间都不对呢?又说,董熹重孙董有林(1082—1154),看来董熹生于990年的可能性较高。由此,董谦生于930年前后,那么“谦为观察御史,因梁移唐祚,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的说法就不能成立!(待续) 这个可能性的推断,是单纯以数字推算,这样的推论,他是不会推算出:流坑的清然,变化了几次修改?宗谱修改了几次?多少人参与?联谱了多个地方,联谱了几次? 这推论是建立在平均数的推定每一代间隔28年左右的基础上:“董槐(1191——1262)自称是“文忠熹公八世孙”,据此推算“熹公”应生于990年前后。”忽略了某几个世代的特殊性。 那么,董槐(1186—1262)先是在前几代的特殊情况,即董熹到曾孙孙董有林(1082—1154)先忽略,则董有林到董槐是5世代,间隔年一代,不是接近吗?一般来说,每一世代间隔30年左右是在10世代以上的各地平均值,不是专门仅仅指一个地方世系。董熹到有林世代间隔长,有林至董槐世代间隔比平均值低一些,则再把上文论及的结合起来,推论董熹到董槐:(1191—897)÷7=39.3年,不至于偏离很大,结合历史,仍具有可信度。 若单纯以数字论,哪一个也不会算出流坑清然的世系变化来变化去,到万历十年变成董晋的孙子,这是数学算得出的改动宗谱的变化吗? 三、以记载县志为标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接着《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续写:“再看47文所记:谦生子三:长曰远、字承宗;次曰遂、字承祖;幼曰述、字承嗣。述生炎与熹。熹为南昌武宁宰。此时应该是北宋朝。在这里虽然没有说明熹的学位,能出任武宁令最低是个举人出身。这个身份应该在武宁志中有记载。现在没有武宁志来应证。而那个[金谱]是:“幼曰逑,字承嗣,至乐安流坑而居焉”。没有往下记述:“述生炎与熹”。作为“文忠熹公八世孙”的董槐还称“封许国公”没有写这关键的五个字,看来这个自称[金谱]的含金量是很有问题的!而今遍查史料,流坑没有董熹这武宁令的记载。对于当年的流坑在官场的人很多。如果董熹确实是流坑人并还当了武宁令,绝对不能不记录在册!”。 这个假定完全是在单纯数字推算,忽略事实上存在的客观性与可能性,以世代间隔的长短,否定历史,就会陷入历史的虚无史观。 以数字超过平均值,就否定全假;一刀切。全真,部分真,部分假,全假,是四个不同预测,他们专门选一个,排除三个,怎么就一下肯定全假,也显得这些人的习惯性的推算缺乏欠周全的表现。 所谓“而今遍查史料,流坑没有董熹这武宁令的记载。”我不知这样的大侠是查阅什么史料?是县志?那个地方的县志?什么时间才第一次出版的县志?如今的县志大多记载于明朝时期为多?五代时期的后唐兵荒马乱,平民崛起,士大夫阶层的世袭被取消,国家官谱档案烧毁,北宋欧阳修修史,还感叹谱料的缺乏,何况地方志? 看来,不要仅仅知道一些数学知识,还要多读些历史知识。在不真实的假定基础上,假定是什么?假定仅仅是怀疑,不等于推翻,拿什么事实推翻? 从中,看出对谱序的知识的缺乏,谱序后记载“封许国公”,就如清朝的董诰一样,董诰的谱序后,以:“经筵起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管理刑部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户部三库事务加三级守派诰谨撰”后人都会在他的序,标示那个人的官职,“金谱”是董槐经过努力查找后的修谱,耗费巨资,是文天祥给予的赞许。看来,连谱序知识都不清,不会是“愚不可及”吧?
2015年11月13日10:56作于广西贺州 【附注】 熹生子五:珪、璋、珮、琨、瑗。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山广公祖居修坡,元配石溪黎氏夫人,生子三:園、囿、团,均守旧业,厥后山广公复迁建昌石门,娶萧氏生子一:有林。有林为山广公第二夫人生。
|
|
来自: 荷香月暖 > 《董氏等姓氏宗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