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狼爸”来了!

 一瓢饮斋 2015-11-13

阅读提示:萧百佑,57岁,广东人,现居香港。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本科学历,是奢侈品行业的从业者,同时也涉足地产。因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口号而被称为“中国狼爸”。日前,记者在马德里“2015国际丝路论坛”的采访中,偶遇“狼爸”,向“狼爸”提出独家专访的要求,没想到“狼爸”一口答应了!于是,我们的访谈就在密集的会议期间抽空进行……

2011年11月14日,萧百佑曾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现在开讲》,其教育方法在现场引发一片争议,不过萧百佑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访谈中,除谈论其备受争议的教育方法外,还谈到了中西教育差异等一系列海外华人关注的子女教育问题。此外,萧百佑还首次通过媒体正面回应了其“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的言论。

记者:萧百佑先生,您认为西方教育方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萧百佑:首先我想祝西班牙的所有华人家庭阖家幸福。从现实来讲,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是体制问题。因为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社会福利相对较低,因而“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中国家教乃至整个教育的基调。而在西方,社会整体福利水平较高,孩子不仅仅属于家庭,更重要的是属于整个社会。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宗族为线,乡村为络,父母将孩子交给宗族,用家规家风加以约束。而目前整个社会却破坏了这个平衡,完全打乱了宗族的界限,美其名曰“教育产业化”。但当人们开始把育人当做生意来做的时候,就彻底毁灭了教育。所以我认为,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教育方式是彻底失败的,其主要责任在教育管理部门。

记者:目前中国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给予孩子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功课成绩落后,这两者间是否矛盾?您有什么看法?

萧百佑:我的家教理论就是——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教方式。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会有这种想法?我认为,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一批“海龟”害了中国的家教思想和家教理念。他们出国留学的时代与现在不同,他们当时来到欧美、澳洲,或是日本,主要以勤工俭学为主。真正全身心上学的人并不多。他们很苦,却不是学习很苦,而是苦于生计。之后逐渐站稳脚并学到了一些东西,但由于各种因素,他们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并不透彻。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这批人回到祖国,由于对西方社会了解不透,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盲人摸象,他们对西方教育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轻松”这个层面,并未真正了解其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他们将这种观念带回祖国,并将其渗入素质教育的理念,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完全的放任教育。

我认为,家长首先应当明白生养孩子的责任在哪里?目的是什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再去想你希望孩子怎么样?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还要尽可能了解你的孩子能成为什么样?再通过对孩子的逐渐培养,用心感受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能将这几点结合起来,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记者:目前社会各界对您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分歧,比如您曾提到:“不能让孩子吹空调,不允许孩子开冰箱”,您的这些要求是否过于苛刻?

萧百佑:我能理解很多人的质疑。举个例子,我三个孩子在进入北大的第一天都不约而同地感谢我;“爸爸,幸亏是您,北大没有空调。”当其他孩子哇哇喊热时,我的小孩淡定自在。学习需要舒适吗?我认为不需要。“挥汗如雨”才是学习应有的状态。即使抛开这些不讲,近千年来人类也都没有空调。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很多人都说,孩子吹空调不好、担心感冒。那么我不让孩子吹空调,岂不是一种很自然的爱孩子的方式吗?最难得的是我可以让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不能吹空调;第三,他们认同爸爸妈妈可以有空调。很多人质疑我不公平,但我认为,各在其位便是公平。最难做到的是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不用空调。夏天的广州很热,当他们读书读累的时候,就在我和妻子的门缝处享受空调带来的一丝凉爽,或许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记者:过于严格的家教是否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影响,或让孩子觉得不快乐?

萧百佑:我的家教方式比较严,不仅要求孩子不能吹空调,还不能有零用钱,不能打开冰箱等等。我这样做,孩子们并没有觉得不开心,因为从小他们就明白,这就是家教家规。这里的“家教”是用一种很明确的、清晰的、有条理的方式让他们理解、接受、并执行。我为什么说“狼爸家教”是科学的家教,其真正的难点就在这里。孩子能够理解父母,并愉快接受这样的家规。如果有机会接触我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很阳光很快乐,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十分优秀。我们的家规并不是死板的规定,而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的去接受并执行。

记者:您提倡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否与您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

萧百佑:绝对有关系。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特有的情怀。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在疑问中长大的,一生都有疑问。我们当时的疑问是:跟上一辈相比,我们的差别在哪里?对于社会,我们能做些什么?80年代中期,我们刚刚毕业,“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这八个字如同岳母刺字般牢牢刻在了我们身上,脑袋里除了这八个字就什么也没有了。不像如今刚毕业的孩子,会想房子、车子、工作、女朋友等等。当年我的高考成绩名列广东全省第八,但我并没有考虑北大清华这些炙手可热的大学,而是单纯思考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为此,我报考了外交学院,结果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有通过政审。我就去了暨南大学读国际金融。当时国家分配去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这便是我们那一代的情怀。家庭对我的教育方式很简单也很传统,就是错了就打、不对就打、老师批评之后就打。那个时代,我们对上一代没有质疑。挨打甚至是一种英雄主义,同学之间甚至会比较,你爸爸昨天有没有打你?哭了吗?没哭便是英雄,打的越多越显英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认为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是错的。我认为,家庭暴力是错的、丈夫欺负妻子是错的、父亲不问青红皂白拿打孩子出气是错的。而孩子错了按照家规体罚,一定是对的。

记者:您是否认为“打”是子女教育的唯一方式?

萧百佑:我认为“打”只是一种辅助的方式,真正的家庭教育还是离不开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就譬如我的小孩之所以如此优秀,最重要一点是我在我四个孩子面前几乎零缺点。在他们面前父亲是近乎完美的。有了这个基础,我说什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接近信仰。但是,我们定家规一定要科学,体罚也一定要科学。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小孩“1+1=2”,从来没有辅导过他们功课,而我的家规也并不是一个成文的家规。我的家规是,当孩子做一件事,我认为是错的,我就跟孩子说:“你下次再错就打多少下”,并不是直接就打。错的原则有三点,对社会来说,是错的;从良知来说,是错的;对人民大众来说,是错的。如果孩子第一次犯错我绝对不会打他,毕竟不知不罪。第一次要给孩子讲道理。认定孩子是否犯错,首先不可冤枉孩子,不能道听途说。再打个比方,做错一件事打五下,如果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就打十下。说谎、顶撞,一定重罚。至于怎么打?我认为,一定要有一种仪式感,要有规定的道具,比如我就是用鸡毛掸子。而且只能打手心,或是小腿外侧。打到他们有记忆,形成条件反射。打,并不是要让孩子认输,而是要孩子明白该有什么担当。当然,其他教育方式也有很多,比如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打,只是一种辅助方式,绝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同时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我坚信,很少有没打过孩子的家长。教孩子的方法没有唯一,用心才是唯一,那就是对孩子的爱心,没有爱心,你教什么都是假的。



记者据悉,您的著作《所以北大兄妹》西班牙语版即将出版,您认为您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值得在全世界推广。

萧百佑:在全球华人世界值得推广。因为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华人大都有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思想,华侨都有这种情,这种根。而西方不是说不重视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爱更为社会化。

记者:西班牙有明确法律规定,家长打小孩是犯法的。之前西班牙发生过多起华人家长体罚孩子被捕入狱的事件。对此,您怎么看?

萧百佑: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和风俗的冲突。用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说,给孩子刮痧在欧美很多国家都被认为是虐待。法律上禁止打孩子,打孩子会遭到邻居或老师的投诉,孩子是可以报警的。但如果孩子认为,父母打得对,负荆请罪算不算犯法?邻居理解这种打,并尊重这种责罚,还会不会算犯法?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你是不是在施暴?第二,你是不是能让孩子完全接受这样的惩罚。打孩子,并不是让家长乱发脾气。好比孩子生病发烧,抱着他并不一定能好,是要吃药打针的。但打针与注射毒品是两回事。为什么在西方打针不会被人抓,而刮痧却会被指虐待?!我们要看问题的本质,我们不能用西方的标准去规范中国的标准。而标准的核心就在于家长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没有爱。

记者:您的家规中有一条是讲“孩子在上大学前不能有朋友”。西班牙,当地人对华人的固有印象便是“中国人封闭,大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何让子女融入当地社会是很多华人家长面对的问题。您认为您这条家规对旅西华人适用吗?

萧百佑:不能有朋友这一点绝对不适用。我也希望今天能够通过欧华报把这个观点真实的传达给大家。国内有些媒体在采访中,误读了我的这个观点。我的表述是:“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能有朋友”,这是前半句;后半句是:“因为朋友是可以一起做坏事的,读书的时候只能有同学和小伙伴”。我要求孩子在大学之前不能有“朋友”,但有小伙伴,有同学,这是必不可少的。我讲的“朋友”只是狭义的“朋友”,国内很多媒体将我的说法断章取义,我并不责怪这些媒体。但我希望能有一家不是单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的媒体,会真真正正把我这种观念正确传递给大家,让家长明确了解我的观点,用来教育孩子,这是很大的功德。“朋友”是可以用生命去保护的,但当一个孩子自己还需要保护、需要监护人时,他们怎么能拥有“朋友”呢?因此,他们只能有同学,有伙伴。只要理解了这一点,我相信没有家长会反对。

记者:您认为华人家长在欧洲应采取何种方式教育子女?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萧百佑:现在的孩子跟家长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交流。作为家长,也不能一味的体罚孩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打”主要用在12岁以前,孩子超过12岁便不要打了,应该加强情感交流。海外的中国家长,可以让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人物,这些人物不一定非要是民族英雄,家长可以从各个角度,将一些不带政治视角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这样孩子便不会忘了自己的根。但华裔后代还是要融入西班牙社会,跟着社会的节奏走。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因地制宜。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回复数字"9":Luna葡萄酒订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