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不直接问孩子呢

 长沙7喜 2015-11-13

前几日,一位妈妈问我:

我们宝宝上幼儿园大班。最近老师要求每个孩子交一辆用废品材料做的汽车。看到班上陆续交上的汽车明显多是出自家长的手。我们宝宝准备交上自己亲手做的,看上去简单、笨拙、粗燥。看后宝宝外婆帮忙另做了一个。但很纠结:我们宝宝是交一个自己做的汽车去;还是交一个家里人帮她做的去?哪一种方法对她更好呢?前者会自卑吗?还是更自立?后者会虚荣吗?还是更依赖?求解。谢谢!

这位妈妈给我的第一种感觉就是她很焦虑。这位妈妈上面所困惑的,显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我有理由相信,对于事关孩子人生抉择的大事,也一定会给这位妈妈带去困扰,且是更大的困扰。

但是在焦虑中,这位妈妈忽略了特别重要的一件事,这件事其实她自己已经说出来了

“我们宝宝准备交上自己亲手做的。”

其实很多育儿纠结都这样。父母在这里头疼得要命,甚至绞尽脑汁,想要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结果仍然困住原处。这个时候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是,问问孩子想怎么做。

为什么不去听听孩子的想法?明明父母所操心的很多事,都是孩子自己该承担的事。

下面的分享内容,也是想说明白上面这层意思,那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适度放权孩子的事情,这样的话,不仅父母过得轻松,孩子的成长才会向前走。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记得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而“先行理解”的,应是孩子的性情、爱好和特长。只有充分了解之后,从中发掘他的潜力,才有可能找准孩子成长的天赋之道。

我们之前建议过,想要更加了解孩子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育特征的妈妈,可以看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比如《儿童发展心理学》。

别让你的孩子形成“遇事找父母”的习惯

我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中国妇女带着孩子去法国旅游,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的一位朋友家里去做客。一阵寒暄过后,热情的女主人问中国客人喝点儿什么?客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回答说:“随便。”转过身来,女主人又问孩子喝点儿什么。还没等孩子做出回答,孩子的妈妈就抢先说:“别管他!我喝什么,他就喝什么。”法国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说了一句:“孩子可以选择些别的饮料,可以自己选择。”然而,孩子的妈妈固执地表示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必要,最终孩子还是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很多时候宝宝想去尝试做很多事情,父母多因为怕麻烦或者是劳累就粗暴地选择了不让孩子去做。我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你不会”“你不行”“你不能”。时间长了,宝宝就会真的认为“我不会”、“我不行”。实际上孩子“可以”,只不过他们做的,距离父母希望的标准有差距而已。

之前有位妈妈跟我这样抱怨自己爱臭美的女儿:

女儿早上穿衣服很挑剔,会要求你穿那件这件的,有时候指定那件是不合时节的,有时候指定的那件还在晾晒的,不合心意还不起,耽误我。这种情况下,真不知道怎么办好?先进行解释,但是,小家伙还会说,这件不好看,我不要穿,有时候,还需要连哄带骗,用文具店她看好的东西来交换!有时候把我惹急了大嗓门一顿骂!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知道那是孩子有了自己的审美关,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给点小建议吧!可爱美了!别人跨她衣服好看她就大爱那件。

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妈妈就让孩子做主自己穿什么就好,不合时节或没完全干透的衣服穿起来想必也不舒服,当孩子“碰壁”后自然就知道不适宜了,有过几次失败的经验,孩子才会知道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尊重孩子的自我意愿,二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的自我意识萌生了,自然需要自己的话语权。在涉及到孩子利益的事情决策上,肯定还需要父母来做主。但是,父母完全可以在自己已经划定的容许范围里,给孩子留一个可以参与和做决定的机会。在跟孩子有关的事情上让他们发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吃饭这件事,父母不要直接做主,更不要问,你今天晚饭想吃什么,可以问孩子:晚饭你想吃蛋炒饭还是八宝粥?这样的问题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他自己能参与决定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这会让他们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责任。比如穿衣服,父母不要每天都帮孩子准备好第二天要穿什么,而可以事先确定两套备选衣服后,让孩子自己决定,第二天到底要穿哪一套。如此还能帮助解决孩子起床难的问题。

有位学着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

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8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位学者事后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重要性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选择兴趣班,更要尊重孩子的特点和喜好

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方面,有些家长很功利,会凭借成年人的判断,觉得学什么好,学什么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利,来替代孩子选择。还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了替代自己完成童年夙愿的人,自己小时候感兴趣却无缘学习的兴趣爱好,要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

比如,一位家长问:

罗静博士:您好!一直关注静观育儿,获益匪浅!现在特别纠结一件事,想获得您的帮助。就是要不要去学钢琴。我家儿子现上小学二年级,也算是故事书喂大的孩子,是一个特别自律、善良的孩子。成绩优异。乒乓打了两三年了,现在一星期有四个晚上是在跟教练打乒乓,另外还在学象棋、书法。我一直琢磨着让他学样乐器,不求水平咋样,只是接触下音乐,学着欣赏名曲,但又担心会花太多时间,挤了孩子玩的时间?很是为叫难啊!孩子自己对乐器兴趣不大。

孩子对弹琴不感兴趣,妈妈却还在纠结要不要给孩子报名学琴。从描述中看到,妈妈似乎是想把孩子打造成琴棋书画的全才,兴趣班报了一堆,这所有的兴趣班都是孩子的喜好和选择吗?

现在很多孩子的经历做成履历表,一般都非常能够唬人。比如,钢琴多少级,绘画获得什么奖之类。然而,他们的创造力真的有同步增长吗?我所看到的是,很多还是技艺的增加,恰恰是以牺牲孩子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所以,对于孩子兴趣班的选择,父母请一定慎重。为了不出错,最好的办法,就是听孩子的。父母只需要做好支持,陪伴以及及时的认可。

很多父母有一个担忧,如果我不多操心,如果我不为孩子多做些安排,那么我的孩子以后就可能……有这种担忧的父母,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他们在为孩子操心的时候,很容易滑向“控制过度”,这些控制一定会剥夺孩子的主动性,养出充满依赖的、缺少独立想法、独自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

这类父母们必须要了解一个心理学的真相:一个孩子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他们都有能力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去成长,并且会成长的很好。

孩子体内生来就有向上的力量。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信任孩子。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支持。

关于信任孩子的话题,罗静老师以前聊过。在此贴出来,作为本文的补充:养孩子,最难的是不打扰(两个故事的警示)

对于无法放心、难以放手的父母,下面这集静观育儿脱口秀分享给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