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灵藏阁 2015-11-13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当我们在奥运会上唱响《我和你》的主旋律时,我不禁想起了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它们的主题充满了和谐,也让新世纪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马丁·布伯是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大英百科全书》称其学说对于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因而被视为当代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布伯于1878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1896年至1900年,他先后在维也纳大学、来比锡大学、柏林大学与苏黎世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艺术,醉心于狄尔泰和齐美尔的哲学。1924年至1933年,他在法兰克福大学任宗教哲学教授与伦理学教授。希特勒上台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反纳粹主义与振兴德国犹太人精神力量的工作中,成为犹太人的精神领袖。1938年,布伯移居到巴勒斯坦,任希伯来大学宗教社会学教授,而后又出任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他还是以色列科学与人文学院的首届主席。1965年,他逝世于耶路撒冷。

1923年,布伯出版了一本书叫《我与你》,1947年又出版了《人与人之间》,可以说是《我与你》的续篇。在这两本书里,他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关系”哲学。

在《我与你》这本书中,布伯认为:一方面,人筑居于之世界;另一方面,人也栖身于“你”之世界。人作为主体的存在,使人必须筑居于之世界,利用”作为客体的意义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同时,人不能仅仅把“”,特别是他人作为客体,人也必须把他人看作与你“相遇”,与你平等相处的存在,是一个同时栖身于“你”之世界的存在。

在布伯看来,“我”与“你”的相遇,“我-你”之间的纯净关系,既超越时间又羁留于时间,它仅是时间长河中永恒的一瞬。人注定要厮守在时间的无限绵延之中。因此,他不能不栖息于“你”之世界,又不可不时时返还“它”之世界,流连往返于“我-你”的惟一性与“我-它”的包容性之间。此种二重性便是人的真实处境。此是人生的悲哀,此也是人生的伟大。因为,尽管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留存在之世界,但人对“你”的炽烈渴仰,又使人不断地反抗它,超越它。正是这种“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与艺术,正是它使人成其为人。布伯指出: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而生存者不复为人。蔽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种种学说,更重要的,人必须时时谨记“我-你”之间的纯净关系,因为价值的本真内容只呈现于这种“关系”之中。

 布伯指出,当《圣经》昭示人要爱上帝,爱他人时,爱非是对象的属性,也非是“我”之情感心绪的流溢。它呈现于关系,并在关系中敞亮自身。正是在这里,“我”“你”同时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然而在当今社会,“它”的存在却常常把“我”与“你”遮蔽得全无立足之地。金钱和权力反客为主,显示着巨大的威力,没有它,你真是寸步难行。正常的出货、进货要红包先行,正常的看病、治病要红包先行,正常的评职、调动要红包先行,甚至公开的买官卖官也屡禁不止,等等。

面对这种种非理性的存在,《我与你》这本书无疑给我们以很多非常富贵的启示: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物的膨胀与物的冲撞代替了“我-你”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人在“它”之世界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我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