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烘云托月,形象鲜明

 邓云图书馆 2015-11-13




在彭荆风的《在高黎贡山》中用间接描写,烘云托月的方式,讴歌了建国初以老人和女子为代表的老百姓在艰苦环境中,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激敬仰之情。现在,我们就选取《在高黎贡山》中的片段,向大家介绍间接描写的方法。


一、环境烘托,蕴含人物精神。


片段一:1956年初春,我有过途经怒江、高黎贡山的腾冲之行。


那天我们乘坐一辆30年代的老式客车,迎着弥漫的冷雾从保山城出发,往高黎贡山上爬行。车子像负重的老病牛,每道高坡都要苦苦挣扎。驾驶员满头大汗地转动着方向盘。他的助手则是站在开着的车门内,准备随时跳下车去,把三角木塞进打滑后退的车轮底下……


  客车好不容易爬完一道又一道陡坡,又突然在白雾中熄火。驾驶员钻进车底好一会也没修好。他说:要等后边的车辆,看能不能借到备件?


  在大风呼啸、云雾弥漫的山上,我穿上毛衣、外衣,还披上雨衣,仍然冷得发抖。驾驶员搓着油污的手说:“你们先去前面饭店烤烤火,找点吃的吧!”


我们在饥寒中步行几公里,去到前边的垭口。路边有一个小饭店。白色小木屋里散发着新木的清香,火塘烧得正旺。


这个片段渲染了旅客过山艰难的情景让读者想象出山中小饭店的艰苦环境。然而,山上的寒冷与小木屋的温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烘托了老人和女子不畏艰苦,热心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二、别人评价,彰显人物品质。


片段二我们从饭店其他人的谈话中知道,这大山深处没有人家。虽然来往车辆不多,但山上经常有受阻的旅客。因此,山下的供销社派他们每天搭车上山,为旅客提供饭食。有时一天几批人吃饭,有时两三天也没客人。不过他们仍然每天都来,坏天气来得更早。他们知道,恶劣天气受阻的旅客更需要帮助。


片段三下山途中,驾驶员告诉我们:“他们为了照顾旅客,要等到天黑才搭车下山,有时没有车辆,常困在风雪高处。”


这两个片段,通过饭店其他人和驾驶员的谈话,补充了故事的内容,彰显了老人和女子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使老人和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


三、他人情感,升华作品主题。


五月的高黎贡山,杜鹃树苍劲挺拔,杜鹃花开得正艳。我记起了上次过山的艰难情景,还有那温暖的小木屋,像老树一般硬朗的老人,像红杜鹃一样鲜艳的女子。


驾驶员急于赶路,经过小木屋时按了几声喇叭,告诉他们车不停留了。


那年轻女子飞快地跑出来,热情地向我们挥舞着手。


我忙取下军帽,从车窗伸出去,急促地摆动着,微笑中表达我对他们崇高的敬意!。


这段描写,用比喻映衬了老人和女子的人格魅力;驾驶员的喇叭,“我”崇高的敬意,衬托了老人和女子的高大形象,抒发了“我”的感激敬仰之情,使作品的主题得以升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