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

 聂涛的 2015-11-13

王维工诗、善画、晓音乐,在文学史的接受视域中,虽不及李、杜的烜赫地位与深远影响,但在当时以都城为中心的开天诗坛,却是最为重要的核心人物。[1]P509他的诗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无论是早年的宏大壮伟,还是后期的淡雅幽寂;无论是少时的积极入世,还是晚年的浸润佛禅,都对后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宋词之中,更倾向于将王维视为画师,而非一位单纯的诗人。宋词论及王维之时,多与其画并论,且论及最多的是《辋川图》。大抵词作讲究画面之美,亦以入画为工,“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家描景造句,往往堪以入画,尤为工峭,写作丹青,愈令人读之不厌。”[2] P3164

王维集诗人、画家一身,其诗如画般鲜明铺展,其画如诗般蕴藉空灵。殷璠称“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3]P66苏轼则誉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4]P2209王维尝夫子自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其六)》),对自己的诗歌有所谦逊,对画却颇为自得。唐宋时期留存王维画作尚多,《唐朝名画录》列其画居“妙品上七人”之中,列其“写真”、“山水”、“松石”、“木”为最妙者,并称:

 

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今京都千福寺西塔院有掩障一合,画青枫树一图。又尝写诗人襄阳孟浩然《马上吟诗图》,见传于世。复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尝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其自负也如此。慈恩寺东院与毕庶子、郑广文各画一小壁,时号三绝。故庾右丞宅有壁画山水兼题记,亦当时之妙。故山水、松石,并居妙上品。[5]P16-17

 

《历代名画记》亦称王维“工画山水,体涉今古……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6]P192

王维晚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7]P5052并绘所居二十胜景,以成《辋川图》。

宋人颇重《辋川图》,黄庭坚赞其“笔墨可谓造微入妙”。[8]P730秦观《书辋川图后》描述更为神奇,称此图可以愈疾:

 

丁卯,余为汝南郡学官,夏得肠癖之疾,卧直舍中。所善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视余曰:“阅此可以愈疾。”余本江海人,得图喜甚,即使二儿从旁引之,阅于枕上。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度华子冈,经孟城坳,憩辋口庄,泊文杏馆。上斤竹岭,并木兰柴,绝茱萸,蹑槐陌,窥鹿柴,返于南北。航欹湖,戏柳浪,濯栾家濑,酌金屑泉,过白石滩,停竹里馆,转辛夷坞,抵漆园。幅巾杖屦,棋奕茗饮,或赋诗自娱,忘其身之匏系于汝南也。数日疾良愈,而符仲亦为夏侯太冲来取图,遂题其末而归诸高氏。[9]P539-540

 

此与杜甫“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戏作花卿歌》)一联可以愈疟有异曲同工之妙,观《辋川图》则似入辋川幽境,心神宽悦,“忘其身之匏系于汝南也”,自然“数日而疾愈”。

宋词之中,多将王维与丹青并举,即是先将王维视作一位画家,其次才是一位诗人,或者是一位有着诗人才情的画家,落脚点终究是在画家身上。米友仁为米芾之子,亦是工书善画,词境多如图画,清丽可喜。其《阮郎归》词云:

 

小舟载酒向平湖,新凉生晓初。乱山烟外有还无,王维真画图。    风遽起,动襟裾,雨来荷溅珠。一尊相对喜君俱,醉归红袖扶。

 

此首恰如多幅图画,铺展开来。新凉初生,小舟载酒,驶向平湖,烟外乱山,迷离空濛,似在有无之中。突然风动襟裾,雨溅水珠,饮者大醉,红袖来扶。词中写迷离之景,点化王维“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之句,并将此景称为“王维真画图”。可见米友仁心中,王维自是当行画师无疑。

用王维画意写烟雨迷离之感的还有赵长卿,其《柳梢青·春词》写旖旎春景——紫燕衔泥,桃杏初绽,春日迟迟,媚景芳浓。远处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此情此景,真如身在“王维画中”。至于史达祖“一片樵林钓浦。是天教、王维画取”(《龙吟曲·雪》)写雪景萧瑟,颇类王维清幽之画风。高克恭有《夜山图》,且自题诗云:“万松岭畔中秋夜,况是楼居最上方。一片江山果奇绝,却看明月似寻常。”[10]P302-303宋元之人观此图多有题画诗词,李震观《夜山图》,美赞道“凭谁妙笔能图绘。羡中郎、前身摩诘,宛然心会”(《贺新郎·题高克恭夜山图》),以“前身摩诘”称赞高克恭丹青妙笔。(1)李震为南宋而入元者,心中仍将王维视作画师。周紫芝见“跳珠雨罢风初静”之景,便要“九原唤起王摩诘,画作新图”(《采桑子·雨后至玉壶轩》),虽从侧面来写雨后风景之美,但也可见王维在周紫芝心目中的画师形象。张元干宿福州新居鸥盟轩时,见“月仄金盆,江萦罗带,凉飙天际”,便称“摩诘丹青,营丘平远,一望穷千里”(《永遇乐·宿鸥盟轩》),将所见之山水无际之景比作王维、李成(2)之画一般美妙。程公许和吴潜韵以成《沁园春·用履斋多景楼韵》,上片铺叙写景,感慨大好江山,竟然半壁沦落敌手,直欲“借天河一挽,洗甲兵休”。其中“把烟霞饶与,坡仙米老,丹青难觅,摩诘营邱”以灵动之笔写眼前之景,饶是苏轼、米芾、王维、李成亦难图画。词中仍将王维视作画师。吴潜安晚堂前观梅,其中“长恐寿阳脂粉污,肯教摩诘丹青摸”(《满江红·郑园看梅》)句写梅之雅洁,既怕寿阳公主的脂粉玷污,又不许哪怕是王维这样的丹青高手摹写。溪边柳细,画桥流水,黎廷瑞不由赞道“应是西湖湖上景,移过江南千里”,此中美景,“都入王维画里”(《酹江月·题永平监前刘氏小楼》)

由以上宋词中论及王维之处可见,宋人认为可入王维之画的,大抵不离山色有无、烟雨迷离、烟寺晚钟、渔浦闻笛之境,正如《旧唐书·王维传》所称,“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7]P5052而这些恰恰是王维所擅长的,并且此中风调也与其晚年诗风相仿佛。

宋词中颇重王维《辋川图》,20余次言及辋川,辋川已经与《辋川图》,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归辋川作》、《辋川闲居》、《辋川别业》、《别辋川别业》、《戏题辋川别业》等“辋川诗”,与王维自身一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浑然整体。词中或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流露对川流美景的喜爱。

元祐七年(1092)苏轼送苏坚回吴中时作所《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便道“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这分明是期羡王维的辋川隐居生活,意欲归隐东皋而未得。词云: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此首送友还归,实则抒发了自己的思归之情——吴中路、松江渡、四桥边,尽是梦中经行处,道出了苏轼不尽的思归之意。下片“辋川图上看春暮”写吴中如王维之辋川美景一样亲切可喜,何不学王维、裴迪早日归休?“高人右丞句”大抵指王维以《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为代表的“辋川诗”中所描写的诸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归辋川作》)、“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辋川闲居》)、“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一般的美景,以及它所牵动“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归隐之情。

张元干“毕竟凌烟像,何似辋川图”(《水调歌头》)与苏轼词意相仿,认为与其建功立业,暂上凌烟阁,倒不如归去五湖,乐游辋川,此中亦是归隐之意。此外,毛并“追念辋水斜川,有风流千载,渊明摩诘”(《念奴娇·题曾氏溪堂》)、洪适“归来好,猿惊鹤怨,孤负辋川碑”(3)(《满庭芳·再作寄景卢》)、辛弃疾“看北移山,盘谷序,辋川图”(《行香子·山居客至》)、陈亮“落花冉冉春将暮,空写池塘梦中句。黄犬书来何日许,辋川轻舸,杜陵尊酒,半夜灯前雨”(《青玉案》)、卢祖皋“盘谷居成,辋川图就,便从鸥鹭寻盟”(《满庭芳》)以及吴潜“世运回如此,稳泛辋川舟”(《水调歌头》)皆有归隐之意。

除表现归隐之意,还有一些宋词作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比作王维笔下的《辋川图》,如:

 

楚尾江横,斗南山秀,辋川谁画新图。(周紫芝《潇湘夜雨·二妙堂作》)

解印归来暂结庐。有时同钓水西鱼。闲着屐,醉骑驴。分明人在辋川图。(周紫芝《渔父词》)

山寺辋川图,霜叶云林锦绣居。(张元干《南乡子·寿》)

野色浮尊净,荷香入座浓。胜游聊复五人同,恰似辋川当日、画图中。(倪《南歌子》)

瑶烟敛散媚晴空。云淡奇峰。澄江金斗平波面,扁舟载、蓑笠渔翁。仿佛辋川图上,依稀苕溪中。(曹冠《风入松·双溪阁观水》)

吴松江畔,对烟波浩渺,相忘鸥鸟。日日篮舆湖上路,十里珠帘惊笑。高下楼台,浅深溪坞,着此香山老。辋川图上,好风吹梦曾到。(崔敦礼《念奴娇·和徐尉》)

信到水穷云起处,依约辋川竹里。(陈以庄《贺新郎·和刘潜夫韵》)

辋川落日渔罾。写不尽、人间四并。亭上秋声,莺笼春语,难入丹青。(吴文英《柳梢青·题钱得闲四时图画》)

小桥萦绿,密翠藏吟屋。千顷风烟森万玉,依约辋川韦曲。(周密《清平乐》)

携歌缓游细赏,倩何人、重写辋川图。(张炎《木兰花慢·丹谷园》)

 

宋词之中习惯将王维视为“画师”,而非一位纯粹的诗人。当宋代词人们面对着云霞川流、清溪浅波、渔歌唱晚、烟寺暮钟等美景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些美景堪入王维图画中。这一判断主要基于王维诗画之间在光感、色彩、布局与层次等方面有着贯通性,而“诗画一体”自然也易推及诗、词、画三位一体。宋词中取法的,除了王维“前身画师”的意象之外,不正是其诗中的“清溪曲涧”与那“动人流连”的“曲折幽雅的小景”[11]前言P4吗?

王维诗中的清溪浅湖等自然小景,特别是辋川诗系列中透露出来的空寂、小巧的意境,虽说不一定直接为宋词取法,但是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却与宋词中关注此类小景的词作别无二致。王维诗歌与这类词作的区别只在于,诗中所描写的,似乎只是选择了某个景区中别具匠心的一点,是定格在长焦镜头下的凝练的精致美景;而宋词则将这种意境放大开来,将平面上的一点铺排展演成多点,从多个角度与层面来展现美景,并且描绘得更加柔和、细腻。就如同放映幻灯片一样,既可单张赏玩,欣赏静谧之美;又可依次播放,呈现动态美感。

 

注释:

1)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其先西域人,后居燕之房山。初仕为省郎,出为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大德初,为御史,官至刑部侍郎卒,追赠刑部尚书,谥文简。事见(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上册第299页。可见高氏尝为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而非词中所称之“中郎”。

2)营丘指五代末宋初之画家李成,因居营丘,且有《平远寒林》之画,故被张元干称为“营丘平远”。事见《渑水燕谈录》卷七《书画》,其云:“营丘李成字咸熙,磊落不羁,喜酒善琴,好为歌诗,尤妙画山水……成画《平远寒林》,前人所未尝为,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脱,墨法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虽昔王维、李思训之徒,亦不可同日而语。”见(宋)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卷七,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91页。

3)其中“猿惊鹤怨”语本《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句,有归隐之意。

 

参考文献:

[1]许总.唐诗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清)李佳.左庵词话[M],见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4]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唐)朱景玄撰 温肇桐注.唐朝名画录[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6](唐)张彦远著 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7](后晋)刘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宋)黄庭坚著 刘琳 李勇先 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9](宋)秦观著 周义敢 程自信等校注.秦观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0](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俞平伯选释.唐宋词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京臣,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数字文献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