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舞蹈不该被音乐牵着鼻子走

 真友书屋 2015-11-13

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的舞蹈理念最佳传承者并非是她的那些高徒,而是她一手创立的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日前这支美国最古老的现代舞团献演沪上,《外滩画报》专访了现任艺术总监珍妮特·艾尔伯,听她介绍了玛莎·葛兰姆的舞蹈理念以及舞团在玛莎离世后的变化。


文 | 沈寅、陶奕燃 编辑 | 程晓筠


对于现在的观众而言,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1894-1991)创作于上世纪的作品或许会有些“过时”,比如由她创立的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在此次中国之行中献演的《编年史》,是一支创作于1936年、指涉西班牙内战的舞蹈,肢体动作、舞台设计带有浓重的“时代感”。


而另一支玛莎·葛兰姆在90岁时创作、根据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同名作品编排的《春之祭》(1984年)相较于日后编舞家如皮娜·鲍什、沈伟等的前卫改编,她的版本带着明显的叙事性,毫不时髦。



玛莎·葛兰姆


然而,以上这两支作品却能让观者强烈地感受到玛莎·葛兰姆的个人印记。首先是力量,舞者的动作皆大开大阖,干脆而强硬,粗壮而充满生机;其次是情绪,舞者在舞台上扭动肢体时,观众能直观感受其动作乃由悲恸与苦痛驱动。从动作到情绪,这即是玛莎·葛兰姆独创的“收缩与放松之法”(Contraction & Release),来自于她对人类情感的深入研究、解读及表达。


在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现任艺术总监珍妮特·艾尔伯(Janet Eilber)的理解中, 收缩与放松之法或许可以这么解释:“情感都是由人心而发,就像心里装了一个马达一样,为了表达人类的情感,我们就要借助肢体动作。躯干表现得越有张力,动作就会越像从心里爆发出来一样。”



玛莎·葛兰姆


如《春之祭》中,一个简单的弯腰动作,所有的力量都来自于脊柱和整个躯干;又比如抬手也不是简单地举起手臂,而是以呼吸为原理,脊椎为运动轴心和支柱,骨盆的推动为动力,动作由心里爆发出来——“所有的动作不是为了动而动,都是从心中的一个点发出来的。”


“收缩与放松之法”无疑是现代舞的一大创举,它让现代舞舞者找到肢体运用的新方法并得以发展成体系,而不用再在古典芭蕾中寻找依据。这种以肢体来表达情绪的方式也被当时的舞台剧及影视演员借鉴。如曾获得托尼奖的安妮·杰克逊(Anne Jackson)就说过,她有次在表演一场转身恸哭的戏时遭遇瓶颈,随后想起“收缩与放松之法”,就做了一个胯部抽动的收缩动作,身体慢慢蹲下,再释放出情绪失声痛哭。


但玛莎·葛兰姆的贡献远不止于此法,她是舞蹈表演家,也是编舞家、舞蹈教育家,更是伟大的艺术家。作为编舞家,她编创了 181 部作品,艺术生命长达 70 余年;作为舞蹈教育家,她桃李天下且每一位弟子的名字都如雷贯耳,如现代舞名家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保罗·泰勒(Paul Taylor)、埃里克·霍金斯(Erick Hawkins)等;作为艺术家,她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安迪·沃霍尔曾以她的舞姿创作了多幅画作,流行歌后麦当娜曾拜她为师,在回忆录中将她奉为“女神”。



玛莎·葛兰姆


而玛莎·葛兰姆舞蹈理念最佳的传承者并非是她的那些高徒,而是她一手创立的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台湾舞蹈家许芳宜曾任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的首席舞者,三年前她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曾回忆1990年,96岁的玛莎·葛兰姆率团去台湾演出,还是学生的她坐在观众席上,远远望着这位美国现代舞宗师支撑着年迈枯槁的身躯亲自谢幕,受到震撼,就此走上现代舞之路。


而珍妮特·艾尔伯则告诉记者:“玛莎教会我,当我做自己的时候是最强大的。她教导我怎样运用和发掘自身的力量。”珍妮特曾跳过玛莎的经典作品,但玛莎却不愿意她模仿自己,“因为我们身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具有很长的肢体,她希望我用自己的力量来跳出自己的舞蹈,她告诉我,发现自我是人生的重要一课,应该弄懂自己的能量在哪,并且善加运用它。”


《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是珍妮特向玛莎致敬的作品,她的舞蹈设计中包含了三支与艺术巨匠相关的作品,其中《编年史》和《春之祭》分别指向玛莎编舞时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和斯特拉文斯基,而另一支《悲悼变奏曲》则由三位年轻编舞家对玛莎的独舞作品《悲悼》进行全新诠释。在她心中,对于二十世纪艺术而言,玛莎与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同等重要,都是当之无愧的巨匠!


B=《外滩画报》(The Bund)
E=珍妮特·艾尔伯(Janet Eilber)


B:你是如何进入玛莎·葛兰姆舞团的?


E:第一次见到玛莎·葛兰姆时,我还是一个高中生。一个作曲家来我们高中参观,他看了我的舞蹈表演觉得很喜欢,而他又恰好在为玛莎作曲,就把我推荐给了玛莎。之后我去“试镜”,通过之后,玛莎把我推荐去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舞蹈,再之后我就加入了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


我从未亲眼见过玛莎跳舞。我进舞团时,她差不多七十五六岁了。我曾经和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同台过。玛莎和努里耶夫一样,有独特的个人气场和魅力。玛莎具有这样一种天赋:通过人的细小动作捕捉到人的本质,即她仅仅通过观察就能理解人。不管我们人类是喜是悲,这些都会反映在身体上、动作上。舞蹈也一样,是花哨的动作还是通过情感反映到身体上的动作,她能够辨别出其中极其细微的差别。


B:你经历了玛莎·葛兰姆在世与去世两个时期的舞团,在她去世后,舞团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E:舞团之前几乎只表演玛莎编创的作品,现在我们有了很多新作品。在玛莎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舞团经历了转型,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阵痛期。但舞团里很多基本的东西保持不变,比如我们一直希望能和观众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还有对于创新的追求,此外玛莎在世时我们有很多很美丽的舞者,现在我们仍有很多很美丽的舞者。


对于演出来说,每年都不一样,基本一年就在50场左右。去年主要在美国本土做巡演,今年有更多国际的巡演,一般是15周左右的排练,10多周的演出期,我们不会一年不停地表演。


B:玛莎·葛兰姆去世后,舞团已持续运营了20多年,你们是如何让舞团留住她的烙印?


E:我们通过一些新的节目或者新的方式在连接过去与现在。玛莎在世的时候,观众们是冲着她的名头来的;在她逝世之后,我们希望发掘更多与玛莎相关的元素,然后用一些新的方法去展示它们。


一方面,我们通过与不同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院、剧团、舞团等艺术群体)的合作,扩大关注人群,让这些文化机构的观众也愿意来看玛莎·葛兰姆舞团的表演;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做教育项目,比如和学校的合作,我们有一个网上舞蹈竞赛,和孩子们在网上互动。


另外,我们也通过推特、脸书、Instagram 这样的社交网站来和我们的观众保持联系。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委约当代优秀的编舞家来创作与玛莎有关的作品,不一定是要利用她的技巧,哪怕是再小的一点联系,只要是灵感来源于玛莎·葛兰姆的都可以。


B:比如这次演出中的《悲悼变奏曲》?


E:对。《悲悼变奏曲》是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自2007年开始的一个创意项目。1930年代,她以各种情感为主题创作了《悲悼》,这是她最具标志性的独舞作品。在《悲悼变奏曲》中,观众会看到玛莎《悲悼》的影像,她身着紧身衣,坐在长椅上,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一个女人的绝望与悲痛,那种内心痛楚的无声表达紧紧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而《悲悼变奏曲》邀请世界各大编舞家对《悲悼》进行全新诠释,每位编舞家将在10小时内编排一个4分钟的作品。本次中国演出的是其中的三段,一段来自台湾著名编舞家布拉瑞扬,另两段来自美国的编舞家。在编舞家的选择上,我们比较谨慎。《悲悼变奏曲》是一个小作品,我们选择的标准是更加多元化。如果是大作品,我们会寻找舞坛上顶尖的、知名的编舞家,因为其他编舞家的作品要和玛莎·葛兰姆的作品在同一个舞台上呈现,必须是非常强的、非常具有震撼力的。


B:许多编舞家都创作过《春之祭》,你觉得玛莎的版本的特点是什么?


E:玛莎觉得《春之祭》的音乐性太强了,可能驾驭不住,所以要等到差不多90岁的时候,她才觉得可以着手去创作了。因为对于玛莎来说,舞蹈才是最中心的,不能被音乐牵着走。我没有跳过玛莎版本的《春之祭》,也没有跳过其他版本的,但我看过不少。比较而言,玛莎的版本动作性更强,并不是通过服装、道具、舞美等去叙事,而是通过舞者的动作来叙事。还有评价说,玛莎·葛兰姆这个版本的《春之祭》更加原始、更加纯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