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买卖字号-我所了解的集宁三镒诚
发布时间:2013-06-13 18:44 作者:文化促进会 浏览次数:
62
民国九年(即公元1920年),平绥铁路通车以后,荒无人烟的集宁县集贤镇开始有了商业,当时城镇人口仅几千人。比较有实力的是粮行,当时人们称为“粮店”,“粟店”。如大和店、懋盛店、元和店、万义店等,他们几乎全部地掌握了市场的物价。除此而外,就是陆陈行(即制油、制酒、面粉加工业),如德源涌、大瑞长等。随着粮行、陆陈行的逐步建立,棉布、百货行业也慢慢地建立起来,在集贤镇最早的商店有三镒诚、振泰永、同盛和、豫顺源、万和生、茂盛瑞等。还有“西北商店”是唯一一个专门经营鞋帽的商店,“老三顺”是一家经营各种鞋的商店。 由于粮行的建立,集宁逐步地成为周围旗县的一个粮食贸易中心,陶林(察哈尔右翼中旗)、土木尔台(现新建村)、商都等地的农民,在秋收以后赶着牛板车来集宁卖粮,并购买一些衣着用品,这样就给经营棉布、百货行业带来了繁荣。特别是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国民党十三军第四师(汤恩伯的所属部队)调驻集宁给集宁各行各业都带来了生意,使集宁商业有了新的发展。 现在我把三镒诚的创建、发展到歇业作一简要回顾。 一、组织和分配制度 三镒诚是由张家口的一个估衣铺改行来到集宁的,估衣铺的货源多数是依靠当铺老号转卖过来的。老号就是典当人由于无钱赎回自己原来典当的衣物,逾期就变为老号,这样当铺就可以按规定进行处理,销售对象就是估衣铺。由于当铺的生意逐渐衰败,所以估衣铺的买卖也就难以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迁移改行,经营棉布。 三镒诚是一个集资经营的商店,当时人们称经理是“老掌柜”或“大掌柜”,副经理叫“二掌柜”、“三掌柜”。当时三镒诚的“大掌柜”叫孙配天,二掌柜叫母爱,三掌柜赵宾,四掌柜寇玉,这几名掌柜的既是股东又参与经营,指挥业务,他们既有财股也有身股。商号里还有一部分人叫顶生意股,过去也叫顶身股的,他们没有资金,这是按照本人的职务和工作能力而确定的一种分配制度。正副经理的财股是按照每个人所垫出的资金而确定的,最多的一股即十厘也有九厘、八厘、五厘、三厘的。下边还有一部分人是挣工资的。新进的徒工在开始的一年里叫“闲住的”,实际上是试用的,介绍徒工的商店叫“举保”或称“上司”,它负责进店和辞退的责任。“闲住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掌柜们认为各方面都很好的就转为正式徒工,如果不守铺规,工作消极懒惰的,掌柜们不和“闲住的”的人员直接交谈,而是找到“举保”、“上司”进行辞退。辞退时间大部分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和农历正月初五以后进行。所以学徒们(过去叫住地方的),甚至是已经转正了的也很害怕这两大节日,视为“过关”。 掌柜们对人员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特别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更是倍加重视,有时候故意把钱扔放在那里,试探人员品德,一旦发现某人有爱钱、拿摸的情况就会毫不原谅地请你的“举保”、“上司”立即辞退。为了从客观上预防上述现象的滋生,掌柜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并且也制定了一些规定,凡是商店人员一律不准在身上装钱,每个人都有一个钱口袋,口袋上均注写着个人名字。大家都挂在同一个地点,个人存放钱的时候,都要通过另一个人取放等等。 店内人员如果因为经济问题被辞退后,很快就会满城风雨。名誉败坏以后再也不能找到工作,只好卷铺盖回家。所以许多人在出门参加商业工作的时候,家里父母亲总是要再三嘱咐,孩子出门以后,第一条就是不要爱柜上的钱,要守规矩,要勤劳工作。 三镒诚商号在分配方面实行的是“年末评资、三年算账”的办法,它可以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上进性,它既不是“死工资”又不是“铁饭碗”,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按劳付酬”的分配原则。每年,在过了“破五”(即农历正月初五)以后,掌柜们坐在一起研究人员的工作情况、评定每个人员的工资待遇,人们习惯地称这种研究决定会叫“说官话”。掌柜们评好以后,把伙计们一个一个地单独请到柜房里谈话并召开大会宣布每一个人在过去一年的工资待遇。“三年算账”就是到了三年的时候,一方面彻底清理商号的财产,摸清家底,按财股、身股进行分配。另一方面是研究身股的变动和增加,比如原来顶身股二厘的人员,因为成绩显著可以增加一厘及二厘,变为三厘或四厘。 分配的金额多少是根据商号的经营情况和效益而确定的,按三镒诚的大致情况来说,财股共五股(即五十厘),身股共五十多厘,身股和财股总计100厘。假如在三年内盈利一万元,那么每个财股即可获利一千元,顶五厘身股的人员也可拿到五百元。这种分配办法实际上是把商号的经营情况和个人特别是顶身股人员的切身利益捆在了一起,商号经营情况好,盈利多,个人所得就多,商号经营不好,盈利少,那么个人的所得也就少。如果早日能顶上生意,一是名誉好,待遇高,不仅亲友们看得起,社会上对他的评价也会高。青年人如果顶上生意,去找对象的时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介绍人可以和对方讲,“某某人在某商号顶了几厘生意”,即便男方人才稍差也会得到女方的谅解。这说明在旧社会,一个人能够在比较大的商号里甭说当上掌柜的,就是顶上几厘生意,也是受人尊敬的。 在旧社会不论是独资商号,还是合资买卖,他们都有一本“万金账”,记载着投资股东的姓名,投资额和所顶的股数,同时也把顶身股的姓名、股额记载得一清二楚,作为受法律保护的重要文字依据。所以“万金帐”是由商号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保管的,它有严格的保管制度,不到三年一算账的时候不得随意拿出来翻阅,更不允许在这第一重要的账簿上任意更改。它是商号里极其珍贵的重要账簿。 旧社会的商号分红的时候,特别注意财产、商品的真实性,讲究“厚成”,为今后的经营奠定新的基础,例如有些财产本来价值是100元,而在结账时都估价拾元,这样就给商号留下了内在的盈余,有利于长远的再发展。 二、重视团结,关心商号 三镒诚的掌柜们都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营经验和能力,如老掌柜的孙配天是镇里商业上的知名人士,在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和地方的绅士富户有着经济上的来往和深厚的友谊,是全镇著名的“总管”。他善于精打细算,并有一定的计划能力和指挥能力,有些大户人家办理婚丧嫁娶都要邀请孙配天担任“总管”。镇里一些商号一旦发生了矛盾,都要请孙配天“说话”调解。由于大家的信任,所以有些疑难问题经过他的调解,基本上都达到了合理解决。集宁县建北大庙的时候,他是主要筹建人员之一,并担任了修城委员会的义务职务。 在旧社会的商业中流传着这样—句话,即“集资容易,共伙难”。往往是商号赚钱多了,掌柜们分红以后,手里有了资金就想另办商号;另一种情况是商号经营情况不好或者发生亏赔,无法继续经营的也不得不散伙关闭,或重新改组,商号另起字号经营;还有一种情况是“专东”买卖,即一个商号是由一个股东投资聘请掌柜的经营,掌柜的没有投资,只顶身股,一旦股东发生意外或出了不孝之子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以致倾家荡产,那么最后这个商号也就由于股东抽资不得不垮台倒闭;再—种是商号在经营中由于意外损失或物价变动,发生了巨额亏本,原来有业务关系的商户或债权人纷纷集中讨还债务,这叫“走风”倒闭。因此有些商号即便发生了不幸的亏赔,也要绝对保密,以避免被—哄而来的债务挤垮。 三镒诚的经营能够稳定发展将近二十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几个掌柜的相处得象亲兄弟一样,他们能够团结一致,没有“共伙难”的矛盾,做到了“三人同一心,黄土变成金”。几位掌柜的每到三年一算账分红以后除自用一部分外,他们还各立各的“堂名”(存款的户名)把分红的款额“浮存”在本商号,商号只付给最低的利息,这样就给予了商号在经济上很大的支持,大大地促进了商号的发展经营。他们的这种“浮存”在表面上看好象少拿了一些利息,但他们算的是大账、总账,商号节省了利息,但可增加盈利,最后个人所得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更主要的是,这种“浮存”不仅对掌柜的有利,对商号有利,特别对小顶生意的人员和徒工们也更为有利,他们可以多得,因此也就更加积极地工作。 三、重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三掌柜寇玉不仅业务技术水平很高,特别在珠算方面有独特之处,善于计算各种疑难怪题,他不断地给徒工们讲解计算方法,引导徒工们提高珠算的技术水平。商号每天清晨清扫卫生以后,夏季里大部分是在六点多就开门等候顾客,刚一开门没有什么顾客,徒工们就开始“呯呯叭叭”地练起算盘,如“三变九”、“九变九”、“六二五”以及一些乘除法等等,到晚上收门(习惯地不称关门,大概是怕不吉利)以后,记账先生念当日的销售流水账,先生一笔一笔地念,徒工们用算盘一笔一笔地加,最后由一人报数,众徒工核对,如果开始报数的报对了,大家就随着说一声“对”,如果第—个人报错了,其它人就再报他所算出的数字,这样实际上每天要进行一次珠算比赛,学得好的人积极努力,学得差的人也不甘落后,所以逐步地使大家都有提高。有时候先生为了促进大家的珠算学习,有意识地加快了念账的速度,真是一句赶一句,一句接一句,徒工的手指稍慢就有追不上的危险,或者打出的数字不准,你越是心慌意乱先生却故意找你的麻烦,指名让你报数,大家如果说“不对”,你就会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从而激发你努力学习,迎头而上。结账完了以后,商号专门给徒工们买了白麻纸让大家学字写仿。商号里有一个叫赵科的,徒工们都称他大师兄,他善写毛笔字,指导大家写仿练字。由于大家每天坚持练珠算、写字,所以三镒诚的徒工们在珠算、写字方面在同行业中也是比较好的。 三镒诚商号不仅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重视使用人才,也算敢于创新,能大胆地突破老规矩,让小孩子担当重任。商号里有一名徒工十四岁进店学徒,十六岁就担任了记账先生。按照旧商业的规定,学习三年才算出徒,可三镒诚的掌柜们勇敢地破了这个规矩。 在旧社会的富户家庭里,由于封建思想的统治,尽量不让年轻妇女逛商店,买商品,所以形成了一种给富户人家送货到门的习惯,出去送货的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得能言会道。一次必须带有多种商品,让他们的家属挑选,选准以后,当即量尺寸算账。除此以外,商号为了让顾客满意,在选派人员时也是比较慎重的,尽量让精明强干的人员出去送货,一方面要代表商号的人员精神面貌,更主要的是怕得罪了这些大户人家,影响了今后的业务往来。在送货当中是不考虑要货多少的,只要通知要货,既使是补安一块玻璃,也要派上人员带上玻璃、工具登门安装,尽量做到让“相与”户方便满意。还有的大户和商店建立了用货“摺子”,全年所用商品都逐笔记在“摺子”上,到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或年终进行结算。这种常来常往的赊销办法,概不计息,实行优待。但有时商号缺短资金,也可以和“相与”户临时借款。商店除正式账簿以外,还有一个“水牌”账是木制油漆的一种暂收暂付账簿,结清以后随即擦去,这是一种简易地、暂时地减少转记、转抄手续的账簿。 在使用人员上尽量做到量才而用。商号在营业场所专设了“坐柜”人员,他一般不接待顾客,只起监督作用,遇到徒工售货,他更是格外操心,帮助徒工给顾客介绍商品,协商价格。因为商号人员自幼就接受了严格的服务态度和语言艺术的训练,他们能够把每一个顾客都当作是“财神爷”,有时还给顾客倒茶点烟,让座休息,处处表现了对顾客的尊敬和关心,顾客在这种感动下,绝大多数都不能空手而去,原来不打算买的商品,经过耐心介绍也就买上了。 三镒诚在销售方面,重视服务态度,在采购方面,重视人才的使用。当时称采购人员为“买客”,商号掌柜们在多年经营中深有体会,对“买客”的人选是极其慎重的,在全商号的二十名人员中,选派卫裕亭常驻北京“义聚店”货栈并与北京“兴源永”商号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驻京“买客”不断地与集宁商号传递商品信息,发运商品。他们为了用好资金,坚持了屡购进、屡发货的办法,从来不大批购进,所以很少有积压商品。三镒诚抓住了经营中的两个主要环节,实现了生意兴隆。 四、商号的工作和人员的生活 全商店十二名人员中,除三名掌柜的以外,其他多数人员在集宁没有安家。他们大部分是山西省阳高县的人,进入商号学徒三年以后才可以回家探亲,探亲时间是一个月,出徒以后,每年可以享受二次探亲假。由于这种情况,所以商店就成了每人的家,大家都吃在商号,住在商号,没有什么上班与下班,整天就在商号工作、生活。徒工们还有一个任务,过去叫“三把壶”即茶壶、酒壶、便壶,侍候掌柜的和其他商号人员。掌柜们对徒工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干什么都要讲究规矩,如“茶七、饭八、酒十分”等等,同时满茶、倒酒、端饭都得有礼貌,既不能表现不满意,还得显示出尊敬的样子,端来酒、饭双手捧递后,不能急转身就走,必须是倒退二、三步以后才能轻步转身离去。徒工们由于长期地接受“礼教”,所以逐步养成了躬身自卑的习惯,很少看得到挺胸昂首的样子。 在旧社会,一般商号里没有什么交通运输工具。在批发送货时,往往是二个人抬一副杠子,压得小徒工上气不接下气,但他们还是忍受、坚持着。送货回来以后,扫扫身上的尘土就主动再到栏柜上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接待顾客,即便没有顾客也不能当着掌柜们的面坐下来休息休息。在掌柜们互相闲谈当中徒工们也不能插嘴接语,否则就会遭掌柜们的训斥。 商号实行集体伙食制,专设有厨房,但当时不称“厨房”而叫“伙房”,这种叫法还包含着一定意思的,一方面它要表明是合伙吃饭的场所,同时也表示它不是高级的,而是普通的食堂。三镒诚只商号一直坚持一日二餐,掌柜的和伙计们都吃一样的饭,在这一点上表示了平等。基本上是中午莜面饣鬼饣晶,下午莜面窝窝,每月初一、十五改善两次伙食。 三镒诚采取轮班吃饭制。每班六人,徒工们和掌柜的同时进到伙房,但也必须是同时餐毕离桌,一般情况是掌柜们饭量较轻,徒工们正在发育成长,饭量较重,所以徒工们就得加快速度,造成了很紧张的气氛,特别是遇到吃拉面的时候,拉出的面条先给掌柜的吃,后给徒工们吃,但最后还得同时离开饭桌(否则下一班人进来就没有座位),所以徒工们把滚烫滚烫的面条大口大口地往下咽,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狼吞虎咽的习惯。有一次—位徒工吃了五碗面条,但最后和吃三碗(二两)的掌柜们也是同时离开了饭桌。 三镒诚商号自从开业以后一直实行着一种优待的办法,不论是掌柜的还是学徒工,只要是自己需要的商品,一律按购进价格计算。不过当时的人员都比较拿心,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为别人代买的现象。 五、在日寇统治下逐步走向倒闭 “七·七”事变以后,日寇实行了经济封锁的政策,各地都建立了“经济监视署”,配合日本宪兵队和当地的警察署对各种物资都进行严密的封锁。当时集宁是一座土城,守城的都是警察,他们日夜把守着城门,一方面盘查行人,逮捕所谓嫌疑分子,更主要的是怕物资转到八路军的手中,所以对过往的行人都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有的老百姓本来是买了自用的商品,也往往被扣留没收,因此许多人都不敢进城买货。当时三镒诚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农民,由于农民不敢进城买货,致使商号的生意日见肃条,不仅如此,门市部还经常遭到便衣特务、警察的敲诈勒索。 如1941年的一个秋天,警务科一个特务,人称二乔,身穿便衣来到三镒诚,以检查商品为借口进行勒索,商号因为不敢得罪,就给他配了各种衣料约十几件,一个钱也投有收,这样才了事。还有一次警务科长李质彬的亲戚贾玉山,依仗警务科长的势力到处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有一天他来三镒诚,让一个徒工给他往邮局送一封信,这个徒工早就恨透了他,所以借口说腿痛,不给他送信。这下可触犯了贾玉山的威严,他当即大发雷霆,拨出东洋刀就要砍这个徒工,徒工见事不妙,转身向后门逃跑了,掌柜们一齐上来劝阻,最后给拿了一些商品才算暂时了事。事后这个小徒工躲了好几天,才敢露面。类似这种情况是接二连三地发生。过了几个月,有一名日本人叫松本在铁路工作,看中了三镒诚的柜房很干净,他硬要住在这里。他住下以后也起了一些作用,警察、特务们都害怕日本人,所以来敲诈的也比以前少了。 掌柜们当时也想了一些办法来对付经济封锁政策。有时托熟人找一些认识守城的警察,给警察们一些好处,约定好夜间值班的时间,悄悄地把商品送出城去。那时候,特别是“白洋布”(即棉白布)和白粗布封锁得更严,他们怕给八路军运去(怕染成灰布做了军装),但商号里就是采取以上办法,偷偷摸摸地运送出去不少商品,给我们的人民军队解决了一些衣着问题。日寇的经济封锁越来越严,商号的经营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就在这个时候,三镒诚派人到张家口买了八十匹花吡叽,伍拾捆白土布,刚刚买妥,就被驻张家口的日本宪兵队全部扣留没收,说是私通八路,给八路买的货,最后花钱托人也无济于事。由于这次的损失,再加上买卖萧条,三镒诚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于1943年停业倒闭。 三镒诚关闭以后,剩下一些破旧设备和家具用品,由少数几个伙计接收下来。一方面看门,一方面摆了一个小摊残喘地经营着。之后,改为三义成,又经过几次变更才延续到1948年集宁的最后一次解放。 解放后,三义成的四、五个旧人依靠向私人借款和银行贷款方式筹集资金维持这个商号的生意。1952年“五反”(即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之后,三义成也补交了一些税款,并在分配上实行了“四马分肥”的政策。但因为主观上的消极经营,到了1955年又遇到了困难,后在工商联的帮助下又与一个家庭户进行了“私私合营”,改为怡康商房。1956年2月份就进入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原商号的全部财产进行作价投资,开始实行了“和平赎买”政策,原来的店员和工商业者都给安排了工作。三镒诚及其后来的三义成字号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黄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