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乡的人啊,今天带你探寻无为的老地标!

 农业工作者 2015-11-14


仓埠门码头


仓埠门码头:水长长伴你走四方


东一环的湿地公园每天热闹非凡,是人们散步、锻炼、约会的好去处,从通济桥往西至华林桥之间,环城河边几阶还未拆除的石阶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它们见证过的辉煌。这里原来是无城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仓埠门码头。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水路便是人们出行、运送货物的首要选择。无为县南临长江,北依巢湖,县域水网密布,河渠纵横。便利的条件使得无为的水路交通十分方便,无城港共有大小专用码头13个,轮船、机帆船客货运输沿西河入裕溪河,北可抵巢湖,东直下长江,通往沿江各大小码头;西南溯西河而上可达庐江县。即使是枯水季节,小型机帆船仍畅通无阻。


新中国成立后几年,无为到芜湖就有了正常的航班,当时还有许多人特地跑到码头去看轮船,船长不到20米,宽只有3公尺多,船身分上下两层,两边挂着深绿色油布,扯开能够防风雨,收拢的时候用来采光透风。“当年我第一次去芜湖便是从仓埠门码头坐的小火轮。100多里的水路,大约要十二三个小时才能够到。”今年75岁的李丛明老人,对第一次出远门时的景象记忆犹新。“那是1959年,因为工作原因要去芜湖,当时年纪小又是第一次出远门,特别激动,天没亮我就出了门,到了仓埠门小轮船码头,在候船室买了票,然后检票、进闸、上船。大概6点多,汽笛声一响,船便缓缓离开码头。沿途经过黄雒、运漕、三汊河、雍家镇等,河道弯弯曲曲,中午还会有船员卖饭,就和我们现在坐火车一样。”


“我小时候还在码头摆过摊子提供茶水。”50岁的王二,从小便生活在无城。“上小学的时候,大概是70年代末,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我们便带着桌椅板凳去码头摆摊,提供茶水。”在码头经常能看到行色匆匆、脸色凝重的回家人,都怕赶不上船,还有些是晕船的人,吐得脸色苍白。这个时候,一杯茶水,也许是他们最需要的。


不仅仅是人们出行,当时的货物运输也大部分依靠船舶码头,前几个码头几乎都是运输船停靠的,当时公路交通没有现在发达,而水路的运货量又巨大,几乎无为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都要依靠水路来运输。码头上每天都有许多工人在搬运货物,将它们送往各个地方。


如今的无为,有着便捷的交通,公路实现“村村通”,高铁已经通行,高速也即将开通,人们出行非常方便。水路已经失去曾经的繁荣,知道当年仓埠门码头的人越来越少了。


电力大厦


电力大厦:城市有高楼


人们往往会把高楼作为一座城市繁华的象征。那么哪一个建筑,能代表无为这座城市的高度?近年来,无为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第一高楼之争也在激烈上演。而十几年前的无为第一高楼在哪里?记者带你一起去探访无为昔日第一高楼——电力大厦,一起领略城市天际线的风采。


谈到电力大厦,在无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电力大厦位于北大街和新马路交叉口,是无为县供电公司办公大楼。它保持了无为近现代建筑最高建筑最长时间记录,1986年开建,1988年封顶,至2012年被城北某住宅楼刷新最高楼记录,电力大厦保持了无为最高楼记录长达24年之久。电力大厦总结构高度20层,加上固定天线信号发射塔,总高约80米,是无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高楼,而且是全县第一栋配有电梯的建筑,站在大楼的最高处,可一览城市的繁荣景象。


由于外形酷似上海东方明珠,电力大厦也被本地人亲切称为“小明珠”,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电力大厦,他都会呈现给人们诗意的美感。白天,它高耸入云,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夜晚,从远处眺望,它像一颗耀眼的钻石,熠熠生辉,点亮着无为的夜空。


“电力大厦很长时间是无为独一无二的地标式建筑。以前县城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高楼,最高不过是六层的居民楼。外乡人也不怕迷路,反正不管在哪一抬头都能看见电力大厦。”52岁市民王劲松,对第一次登上这座高楼记忆犹新。“站在电力大厦的楼顶,从上面俯瞰下去,几乎可以看到整个县城,小腿直打哆嗦,感觉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90年代初,12岁的陈琳就已经是电力大厦里的“常客”。她来这里不为别的,就为了过坐电梯的瘾。“小时候,全县只有这里有升降电梯,我没事的时候就爱和同学往这里跑,从1楼到18楼,再从18楼到1楼,乐此不疲。”陈琳告诉记者,大楼刚刚建好后,无数的市民争前恐后前来坐电梯、拍照合影,一睹高楼风采。“后来,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还叫我们写电力大厦的作文并组织我们班进行过参观。”


随着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未来的无为可以长得更“高”, 但人们记忆中的高度是永远都不会被抹去的。


中心菜市场


中心菜市场:城市缝隙的市井生活


无城中心菜市场是无为人口中的“大菜市场”、“老菜市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个菜市场是唯一的菜市场,为千家万户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城建起了更多的菜市场,超市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老菜市场也被拆除在旁边进行了重建,但老菜市场给无为人留下了太多鲜活的记忆。


“这个菜市场到底有多少年,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我小时候这里就有人卖菜。”家住礼拜寺巷的居民李进说,他的亲戚是东门外大街附近的居民,过去是菜农,在大集体时代,曾几个人一组拉着板车到这里卖菜,然后回去把卖菜款交给公家。据了解,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居民的粮油、副食品供应全都凭票、凭本,那时菜市场是国营的,以质量好、信誉高深受老百姓喜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菜贩涌入菜市场,人们买菜也越来越方便。


“我小时候菜市场就在现在的位置,只是外貌有所不同。”今年55岁的张爱华回忆道,最初菜市场只是上午经营,后来发展为全天经营。当时小摊贩们都是露天摆摊,晴天成市,雨天收摊。小摊贩们多是无城郊区的农民,将自产的鸡鸭鱼肉、干鲜果品、蔬菜水果和土特产拉到此贩卖。除了卖菜,菜市场也兼具着戏台子的功能,张爱华告诉记者,“要说最让我怀念的便是菜市场每天下午的说书。以前人娱乐项目不多,就盼望着说书。去听的人特别多,去迟了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今年33岁的李芬芬在80年代曾居住在离菜市场不远的鞍子巷口。“当时鞍子巷两边是低矮的房屋,巷宽不过4米。每天清晨4点钟不到,小贩们或用扁担或三轮车将菜运至此地。”清晨开始,前来买菜的人络绎不绝,远远听见小贩们的吆喝声,买菜者讨价还价声,好不热闹。


90年代左右,老菜市场拆除,政府在旁边建成了四层楼的新菜市场,摊贩们根据销售品种进行了分类,摊位、柜台的布置更为人性化,也有了更好的采光和购物环境。随着交通的发达,菜市场卖的蔬菜副食品也日益丰富,有本地种植的各类蔬菜,还有从海滨城市运来的海鲜,无为人的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了。随着菜市场的扩大和人气带动,隔壁建起的芝山商城销售各类服装、鞋帽等商品,曾是无为人采购衣物的必去之处。


濡江菜市场、都市花园菜市场、恺帆路菜市场……无城的新建菜市场越来越多,但市民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仍会选择去中心菜市场买菜,小贩们也会选择往此处聚集。对于许多人来说,老菜市场不只是买菜的地方,它更像是个老朋友,记录着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象征着属于无为的市井文化。


老绣溪公园


绣溪公园


绣溪公园:一川锦绣画中来


深秋时节,万物渐隐,而无城的绣溪公园里依旧热闹不减。这里溪水静流,苍松郁葱,枫叶染红,实在别有一番韵味。北宋无为诗人杨杰曾咏赞它“十里喧阗锦绣川,秋鞑人健趁飞鸢。花明柳暗丹青国,日薄云浓水墨天。”无论是悠久的历史,还是如画的景致,绣溪公园都是历代无为人自豪的园地。


绣溪公园位于县城西南角,南邻西城巷,北连登沄街,因绣溪水而得名。原本为一大池塘,宋朝时被分为二,故又称双溪。据史料记载,南宋前州未筑城,溪与外河通。后筑城,溪水才与外河隔开。绣溪之名是取山川妩媚之意。


无城居民李强告诉记者,七八十年代,他上小学、初中那会,经常和同学一起到绣溪公园玩耍,“那时候的绣溪公园面积要比现在小很多,但基本布局还是差不多的。当时的入口大门也是在老一中那里,门口有两座石狮子。门口过去有一座小桥,比现在的桥要小,要旧。再过去有一座凉亭,差不多就在现在凉亭的位置,亭子自然也是比现在的要旧。再往里还有一个走廊,藤子攀搭的那种,比较有特色,也挺漂亮。”


“那时候令小伙伴们最兴奋的就是有座假石山,有3层楼那么高,我们男孩子就喜欢在那玩‘打仗’。还有一个比较开心的是公园里种了好多结果子的树,我们这些贪吃的小孩经常跑去摘野果子吃。”李强说:“在我们小时候,无城也没什么好玩的,这个公园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天堂。”


据清嘉庆《无为州志》记载:“(锦绣)溪涸,居民掘坑取水至丈余,则木多直立,犹当年屋柱也。”民国期间,绣溪公园先为曹家花园,后被国民党县政府购为公有。园内有文峰阁、洗心亭、祈寿堂等建筑。日军盘踞时,园内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建筑毁之殆尽。1980年后公园几经整修,筑围墙,砌石山,修凉亭,培育草木,遍植草坪,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对80后钱程来说,绣溪公园于他还有一份特别的意义,“高中那会,学习紧张,绣溪公园景色迷人,同学经常相约来公园游玩减压。就是在那情窦初开年纪,在垂柳依依的绣溪湖畔,与初恋女友互生好感。那时约会很简单,就是一起去公园走走。如今她已是我的妻,我们现在还经常来这里‘约会’呢。”


目前,绣溪公园按不同景观分为八大景区,即水面观赏园、水上娱乐园、儿童乐园、植物园、盆景园、绿竹园、紫藤长廊、体育健身园。八大景区各具特色,散发着园林特有的古朴、素雅、清淡的气质,吸引更多无为人神往、留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