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长庆wcqjs 2015-11-14
成尚荣
国家督学,教育部课程标准审议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主要关注和研究课程教学、儿童文化。

读报与写作

成老师你好!退休这些年,你的思考、写作,一直没有停歇,创作力很旺盛,感觉还是原来那种节奏。更主要的是,关注的主题、内容基本不重复——可能有一个大主题,比如儿童研究,在这个大主题下不断深入、推进。你能不能谈谈你的退休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Q
&
A
没有什么刻意安排,我每天都要看报纸,看杂志,看书,如果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或者不用开会、不必出差——我尽管退休了,但依旧有这些事务——我都坐在书桌前。这一切都是自发的,自觉的。

我订了很多报刊,《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文摘》等等,另外还有好多人家赠送的报刊。我主要看文化版、学术版、人物版。

《光明日报》过去是知识分子办的,现在办得比较杂,总体上我不喜欢,但它也有好的版面,像“光明论坛”、“学术”、“理论”。我觉得好的地方就看,因为好的地方值得学习。有人说看报纸是为了休闲,我不是,我是为了从中发现最新的思想动态以及最前沿的学术走向。

杂志方面,除了教育类的《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我还非常看重《新华文摘》,它可谓包罗万象,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艺学、美学、哲学,非常丰富,非常有品位。还有《读书》。当然,我不是每篇都读,是有选择地读。

另外说到写作,我想我还是比较勤奋的。

有的人写作,属于有感而发。我觉得有感而发体现了对事物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的智慧的反映,这不是坏事情。但如果你说我的写作只是有感而发,那肯定不完全对。总之呢,每当我听到这样的话时,就会提醒自己,我应该做的是系统思考,深入思考。

记忆是一种能力

江苏我是经常来的。跟江苏的老师接触,有时候说到你,总会听人家说到一个细节:成尚荣的记忆力不是一般地好。从心理学、从记忆的规律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

Q
&
A
我觉得是锻炼出来的,是任务驱动的结果。比如我经常做现场主持,这样就要非常认真去倾听,很投入,很专注。久而久之,记忆力就锻炼出来了。

我以为,记忆是一种能力,但可能首先是一种品质——它跟这些东西有关,比如关注、专心、善于倾听,等等。

另外,我还有摘录的习惯。不管是教育学的、政治学的、哲学的,还是伦理学的、美学的,甚至是经济学的,只要是喜欢的话语,我都会摘录下来。不断去看,不断去回味这些摘录下来的东西,记忆就会越来越好。
除了记忆,关键还要有整合与转化。

Q
&
A
你说得对。在我的脑子里面,有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各种我学到的东西,它们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

所以我经常讲,阅读可以把读到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框架里边。当然,你首先要有一个知识框架,一个思想轮廓。


人的精神成长,必须有这样一个框架,这样一个轮廓。这其实就是精神、心灵时时保持着开放、吸纳的状态。一个保持阅读习惯的人,一定是具有这样的状态的。


关于阅读的几个建议

关于阅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Q
&
A
第一个,我读书比较随意。当然这里的随意是指触及的面宽,而不是专注于一个方面。世界是一个整体。你只关注某一个方面的话,就会比较狭隘、比较片面,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会关注和自己的思考关联度比较大的书。比如说,我最近在思考“教育家的美学精神”,那我就会有意识地阅读这方面的著述;同时会把原先读到的这方面的零散的东西整合到一起,进行转换、转化,形成我对“教育家美学精神”的理解。

第三个,我有一种阅读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我把它叫作猜想性阅读。什么是阅读肯定是有多种定义的。我所说的猜想性阅读,就是我在读别人的书、别人的文章的时候,我得到了启发,就会进行猜想,把很多东西串起来。这个时候我就好象长了翅膀,能够飞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去。

我能不能把你的意思再强调一下——就是说,你的意思是,你从这本书里面获得了一双翅膀,然后飞到另外一本书去?

Q
&
A
飞到另外一个领域,飞到另外一个地方。从学术上来讲,这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从此岸到彼岸。如果你永远在已知而没有到达未知,你就谈不上发展。

关于教师素养

这些年讲学,你经常谈及教师核心素养的问题,尤其是“三个第一”的说法,影响很大。

Q
&
A
前几天我去了通州——南通市的一个区,他们有一个校长培训班,请我讲教师核心素养。

我从三个方面讲。

第一个方面,我从教师的定义说起。

我这个定义是描述性的定义。我说教师首先是先生,是知识分子;第二,教师应该是道德教师;第三,教师应该是反思型实践家;第四,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有自己风格的“领唱者”。这其实已经隐含了我对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解。

第二个方面,我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关键要素来进行分析。

季羡林先生曾经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来谈人的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


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要立志,要慎独,有追求;


其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要认真探索,认真去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找借口;


其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信仰负责,不管成功与否都无怨无悔。


除了这三点,季羡林先生还补充了两点:天赋、机会。这样五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教师能够走向优秀、走向卓越。当然,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干巴巴的这样一二三四五就完成了。

第三个方面,我从价值取向来谈的。

我在一篇文章里头也谈过这个问题,就是教师要有第一动力、第一品质、第一专业。


所谓第一动力,就是人的内部动力;第一品质,讲的是反思的品质;第一专业,就是超越学科专业的那个专业,我认为是儿童研究或学生研究。


这里说的“第一”,是一种价值排序,把诸多价值要素排序起来,它是前提性的、必须排在第一位的东西。


我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谈教师核心素养的,不是很严谨。

“第一动力”

我想,你所说的“第一动力”,肯定包含了某种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观。


Q
&
A

你听说过李嘉诚的“鸡蛋论”吗?李嘉诚先生说,鸡蛋如果被从外部打破,就成为一种食物;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自己打破自己,就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他的意思非常清楚。


如果你只希望外部来打破,就永远是别人口中的食物,你只有自己打破自己,才可能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新生。


他说的也许是企业发展的道理,但人的成长不也是如此吗?

你如此强调“第一动力”,是不是有一个前设,就是说,在很多人身上这个内部动力是有所欠缺的?


Q
&
A

当然应该这么说!内部动力没有外部动力强,很容易受外部世界的影响。现在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这自然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比如各种社会负面现象,各种流行的庸俗价值观,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和信仰,但关键还在于人生意义感的迷失。

教师要谨防“专业主义”

刚才所谈,不知不觉落到人生态度、生命方式上来,对我也是很好的启发。就专业发展而谈专业发展,确实很容易陷入专业主义的窠臼之中。


Q
&
A
是的,对教师“专业”应当反思,要谨防“专业主义”,要跳出所谓“专业”,以人生、生命为基本维度来考量。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两个重要概念,我非常认同:一个是虚静,一个是坐忘。


它们体现了一种精神之美,一种生命的大格局,特别符合我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它们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美学态度,其核心是崇高,投入,容纳,没有浮躁的虚火。


我觉得这个时代的教育特别需要这样的美学气度,不能完全沉溺于世俗价值和世俗生活,不能只要“六便士”而拒绝“月亮”。

是“竞走运动员”也得是“跳高运动员”

这些思考跟你退休后的生活和心境有关吗?


Q
&
A

我不把退休当作新的人生起点,它不是重新开始。当然在生活方式和内容上跟以前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我可以非常专心地做我喜欢的事情,读书、阅读、研究、写作,这些都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我在退休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退休了,会落后,但是不要太落后。


我经常想起李吉林老师的两句话。她说:


要做一个竞走运动员,要不停地走,同时你的脚跟、你的整个脚掌不能离开大地;然后还要做一个跳高运动员,那个标杆要不断抬升,目标要不断提升。


用你的话来说,关键还是“第一动力”在起作用。

Q
&
A
我想我有自己的世界,一个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立的,又是开放的,它与外在的世界是打通的、相互勾连的。要不然它就会变得僵化,人生就太没意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