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犀

 来自二次元的人 2015-11-14

巨犀属(Paraceratherium),主要生活于渐新世,巨犀科共包括9属,其中准噶尔巨犀属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长约8米,高约6米,重达约9.2吨。巨犀科在早中新世灭绝。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巨犀

  • 拉丁学名

    indricotherium

  • 动物界 Animali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哺乳动物 Mammalia

  •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 跑犀科 Hyracodontidae

  • 亚科

    巨犀亚科 Indricotheriinae Borissiak

  • '巨犀' I. transouralicum

  • 巨犀属 Indricotherium Borissiak1915

  • 二名法

    Indricotherium transouralicum

  • 分布区域

    中国

折叠
种群分类

始巨犀属(Juxia),分布在始新世的我国北方和蒙古东部,体型 巨犀巨犀较小,沙拉木伦始巨犀的完整骨架是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巨犀类化石,展览于中国古动物馆。

额尔登巨犀属(Urtinotherium,又名乌尔丁巨犀),分布于晚始新世,包括小额尔登巨犀和中间额尔登巨犀两种,化石在我国云南和内蒙古被发现。

巨犀属(Paraceratherium),广泛分布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巨犀科下最著名的种群,我国发现过葛氏巨犀和更大型的美丽巨犀(天山副巨犀)两种,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巨犀化石即为此属,由Paraceratherium和Indricotherium两属合并而来。

别纳拉巨犀属(Benaratherium),曾分布于高加索地区的一类体形不大的巨犀。

咸海巨犀属(Aralotherium),化石主要在哈萨克斯坦被发现,我国也发现过少数化石,定为苏氏咸海巨犀。

准噶尔巨犀属(Dzungariotherium),是巨犀科下最大的种群,体长4~6米,身高5米多,重约12~15吨,模式种为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还包括较小的吐鲁番准噶尔巨犀和最大的天山准噶尔巨犀(仅发现过下颌残段,展览于中国古动物馆),最完整的化石是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头骨,藏于上海自然博物馆

吐鲁番巨犀属(Turpanotherium),分布于我国新疆和甘肃地区,是生存年代最晚的巨犀,包括模式种秀丽吐鲁番巨犀和未定种牙沟吐鲁番巨犀

巨犀科除巨犀亚科还包括福氏犀亚科,包括福氏犀和始福氏犀两属。

折叠
特性

折叠外形特征

头上无角,头、颈和四肢都很长,站起来肩部高可达5米,体在中国生活过的巨犀种群在中国生活过的巨犀种群长7~8米,体重15吨,为已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头骨长而低,长1米左右,但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细小。额部隆起但无角;鼻骨光滑,向下弯曲。颈很长,肢长柱状。头上无角。牙齿结构简单,有一对钝门齿;颊齿低冠,前臼近长方形,第一前臼齿原尖特殊,具有很大的第四尖及发育不好的后尖;第二前臼原尖形成一长钩状脊与第四尖相连,后尖细而不与第四尖相连;第三前臼齿的后尖细而突出,弯曲于第四尖之内;臼齿简单;上第一臼齿具不发育的反前刺;上第三臼齿梯形,构造原始。估计主要以高层树枝上的嫩叶为食。

折叠生活环境

生存于亚欧大陆的第三纪中期(始新世--中新世),中国是这类动物的起源区和进化发展的中心。最早和比较原始类型的化石发现于我国始新世地层中。

生活习性:植食性动物

折叠分布范围

产于亚洲、欧洲。蒙古、中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都有发现。中国在内蒙、宁夏、云南始新世地层中发现较原始的化石,是最早的化石,被取名为小巨犀.

折叠
拓展知识

折叠最完整化石

同时也是中国最大巨犀化石巨犀化石的巨犀化石,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境内。如今展示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博物馆。由数段骨架连接呈巨犀立状。高约4米,长约9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巨犀化石。

折叠最大化石

世界最大的巨犀化石发现于蒙古的外呼拉尔,骨架肩部高度5.2米,估计活体身高超过5.35米,体重超过15公吨。

折叠
鉴别特征

巨犀亚科(Paraceratheriinae Osborn)修订鉴别特征:

与同期的其他犀类(两栖犀除外)相比属大型犀类,肩高约2 电脑复原后的巨犀电脑复原后的巨犀m至4.5m,体长(不带尾巴)约自3m至7m,估计体重自0.8t至15t左右。

头骨与整个躯体相比较小,头骨窄长头型,雌性,雄性均无角;颅部,特别是关节后突之后的部分较长,其长超过自关节后突至P2长的四分之一。副枕突与鼓后突愈合宽厚的板状结构,与关节后突间留有宽的间隙,比形成封闭的假外耳道。

鼻骨游离部分窄长,断面为尖角向下的三角形;鼻切迹深长,后缘位与P3-M2之上。吻端(前颌骨和上颌骨前部及下颌联合部)很长或高度退缩。齿式从3.1.4.3|3.1.4.3至1.0.3.31.0.2.3。第一对上、下门齿或是门齿中最大的,或是唯一的一对门齿,很大或高度退缩;上者下伸,下者前伸或斜向前下方;犬齿稍大于第三对门齿至完全退失;颊齿为原始形低冠"犀形齿":上臼齿前附尖和前尖小、接近等大;M1至M2为II形,后尖长脊形,M3三角形,外脊后端残存于齿冠基部,m1至m3为U+L型,M3无第三页。

上前臼齿臼齿化程度向后加强:p2半臼齿化,次尖与原尖分隔较深,后脊接近形成,P3-次臼齿化,原尖于次尖愈合为钩形脊,后端向后超过后小尖,后小尖半月形,适度磨耗后与外脊和次尖相连;P3-P4根座长,下内尖至很小的孤锥形至与下尖形成的下内脊。

颈椎(C1-C7)长于头。寰锥翼横向短;C3-C7锥头、锥窝自近圆形和横宽的哑铃型;棘突弱小。横突宽大;后期横突孔腔强烈扩大,使得椎体变空。最后3个胸椎与腰椎的棘突垂直或向后倾斜;前部胸椎棘突具宽深的后中凹。腰椎4-6个;全部或后部腰椎的前、后关节面为包嵌凹、凸面。

四肢中的长骨自细长至异常粗壮。肩胛骨与肱骨大致等长,桡、尺骨远长于肱骨。肩胛骨宽约为长(高)的3/5-3/4,冈上窝和冈下窝接近等大,具萌牙状肩峰。肱骨头宽大于长(前-后方向),三角肌粗隆微弱,外上髁或不发育,或发育,但位置上移,外缘直。桡骨隆起为大的粗糙面,但从不形成深凹,远端与3枚近列腕骨相关节。尺骨不强烈弯曲,肘突相对较短,主要向后伸。所有腕骨的后结节都较小,远、近端关节面较平;在后期属、种中在前部出现"抑止面",巨骨变得宽大于高。股骨第三转子微弱;距骨由高、宽接近至宽远大于高,滑车脊和沟由高、深变为低浅。前足由四指至三指。掌、跖骨"中轴化"倾向明显:第三掌、跖骨特别粗壮,远端滑车接近左右完全对称;侧掌、跖骨变细,转向中掌、跖骨测后方,中指节骨自柱状或立方体变为椭圆盘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