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了MBA学位,你就想平步青云么?

 昵称28110537 2015-11-14


洞察君

没有什么比通过给管理者“发执照”或者只允许具有某种学历的人做管理者等手段来使管理“专业化”更能摧毁经济和社会了。

——彼得·德鲁克,1954




1926年史丹利·马库斯从哈佛商学院毕业。曾经有人说马库斯是典型的亲力亲为型老板,一个不放过任何销售机会的人。他使用的是伟大的美国传统销售技巧,即几百年前柯尔特等人使用的销售技巧。


例如,1946年,马库斯在巴黎设宴款待艾森豪威尔将军时表示:希望将军有一天去竞选总统,并且希望艾森豪威尔将军到时把为第一夫人提供就职典礼晚礼服的光荣任务交给尼曼·马库斯百货公司。后来,艾森豪威尔将军真的去竞选总统,还成功当选了,并在就职那天让第一夫人穿了尼曼·马库斯百货公司提供的晚礼服——为马库斯的百货公司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马库斯说过一些朴实无华但很有道理的话,这些话在零售界广为流传。比如,“客户买了你的东西又回来了,但不是来退货,那么你就让客户满意了”。再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买到了劣质产品或遭遇了劣质服务,那就要礼貌而坚定地抱怨。不要对售货员或服务员抱怨,要对店主抱怨。”他像南丁格尔一样,知道谁“主事”。然而,正如我们应该看到的那样,他的成就与他在商学院受到的教育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


为什么1970年以前,商学院运动没有怎么影响到大公司的文化?答案是,1930年以前,商学院的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此外,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从商的人地位下降,读商学院的人就少了。二战结束后,眼看商业又要繁荣了,很多退伍军人进了商学院读书。直到那时,商学院才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期。20世纪60年代早期,商学院的年毕业生人数大约是6000人;到了1990年,这个数字就提高到了77000人。


这些数据来自《财富》。《财富》还报道说,商学院的毕业生,很多是“可怕的管理者”,“贪婪、懒惰、无能”。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有一半都持有MBA学位或同等学力。2001年1月20日,哈佛的一位MBA成了美国的首席执行官——小布什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在商学院的影响下,龙头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 第一,高管团队的人员结构变了。正如纽卡姆尔细致描绘的那样,传统首席执行官一般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他们大部分人“半工半读”上完了大学,没多少人读得起硕士。新一代管理者只分为两类,有MBA学位的和没MBA学位的。前者很有可能“平步青云”到最高层,让后者既嫉恨又沮丧。最嫉恨最沮丧的是工程师,他们前几十年一直是公司的宠儿。现在,他们很没自信,认为自己不过是个技师。


  • 第二,通才加全才型管理者大大减少。只有从底层做起、在很多部门和分部历练过,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获得领域知识,成为通才加全才型管理者。“平步青云”的MBA没有这种机会,也就不可能成为通才加全才型管理者。


  • 第三,主导的管理模式从“自下而上”变成了“自上而下”。从三流大学工科专业毕业的中层管理者有什么值得管理“专家”去学习的呢?大学文凭都没有的蓝领工人有什么值得管理“专家”去学习的呢?


  •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管理者视角变窄。传统通才加全才型管理者,管人管物管钱,即使用量化方法又使用质化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看问题。对比之下,商学院培养出来的管理者,专注理财,主要使用量化方法,并从盈利角度看问题(当然也有少数主要从品牌角度,或者从财务加品牌角度看问题)。视角狭隘这个缺陷引起了很多问题,正如社会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发现的那样:“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极有可能把一切都当做钉子。”


新一代高级管理者一点都不了解“现场”,即日本人所说的“gemba”,也就是创造价值的地方。在日本人看来,持续改进的关键成功因素是,去现场、用实物、查实情。这三样构成了丰田生产系统的基础。可是,商学院毕业生对这三样没有丝毫兴趣。1986年,史丹利·马库斯指出了这一点:


以教人投资理财为核心目标的商学院,每年向社会输送成千上万个抱负远大的经理人……带着投资理财视角进入社会后,这些经理人不想站在柜台后面了解客户,也不想站在机器旁边了解产品……太多年轻经理人什么都知道一些又什么都不精通。在角逐总裁职位的过程中,[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有些工作要花数年才能掌握。


因此,商学院反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职业”管理者理念。该理念认为,大学教授能够培养出到任何行业任何公司都能立即做好管理工作的人才。或者,如格雷厄姆·马格瑞奇(Graham Muggeridge)所说:“商学院的繁荣靠的是这么一个理念:管理存在一套理论,一旦掌握了这套理论就能在商界获得成功。”这一理念有两处错误:


  • 第一,管理既非艺术也非科学,而是一门技艺,这门技艺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掌握,在“学院”中学习是掌握不了的,最多只能掌握这门技艺下面的一些科目;


  • 第二,没人能有效指挥自己并不完全熟悉的商业活动。新泰勒主义导致指挥线支离破碎了:不同专家(有的是真专家,有的是伪专家)分管不同方面,上面又没有一个把所有方面有效整合起来的通才型管理者。这种状况注定会招致失败。




南加州大学杰出工商管理教授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与同事吉姆·奥图尔(Jim O'Toole)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了与《哈佛商业评论》具有同等权威的杂志上。他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商学院一直想在学术界赢得尊重,尽管徒劳无功,但是不可自拔”,还“嫉妒物理学”,希望管理能像物理那样做到精确测量,这就比较接近我们所说的“专家”崇拜。他还说,“MBA教育正在遭受猛烈抨击,因为未能传授有用的技巧……未能培养出领导者……未能灌输道德行为准则……甚至未能指引毕业生好好工作”。


伦敦商学院战略和国际管理教授、印度管理学院创始院长苏曼特拉·戈沙尔(Sumantra Ghoshal)总结说,管理者的病态行为,即使不是伪科学管理理论导致的,也由于伪科学管理理论而严重了很多。然而,他并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这个缺陷他自己也承认了;本书的目的就是弥补这个缺陷。


本文摘编自《清教徒的礼物》一书


作者简介

肯尼斯·霍博霍博兄弟中的哥哥。他对美国工厂管理文化起源及其对战后日本管理文化影响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威廉·霍博,霍博兄弟中的弟弟。现代语言学家、投资银行家。他是跨党派经济政策研究机构——伦敦财政研究学院的创办人、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