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圈杂谈石贵有“神”

 天童老僧 2015-11-14
       “神”是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是指艺术作品或艺术欣赏所要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绘画要“传神写照”、“以形传神”。南宋画家宗炳认为艺术创造是“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并提出了“畅神”的自然美审美观。文学批评家严羽强调写得好的诗歌应该有“神韵”, “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们讲的都是艺术作品贵在有“神”的道理。奇石虽然不是艺术,但它具有艺术的审美特性,因此,也是贵在有“神”的。王朝闻老师说:“石奇与否,既在于石,也在于人的感受,对我来说,不在形,而在神的耐看性。”(《清江石集》题词),因此,我们鉴赏奇石,必须用艺术的眼光去领悟它那“神的耐看性”。

圈杂谈石贵有“神”

《玉树临风》盘丝玛瑙

当然,“神”是离不开“形”的。《荀子·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无形的神。“无形而神存”,这是有神论者的观点,是虚无主义的审美观。话又说回来,事物都是有形的,但有形并不等于有神,“呆若木鸡”,它就没有神。

圈杂谈石贵有“神”

《白龙马》风棱石

我们说“石贵有神”,追求“神的耐看性”,不是不讲“形”,而是要像顾恺之所说的“以形写神”,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舍弃那些可有可无的形,在某种程度上离开物象的原貌和形态,运用夸张、变形甚至虚幻、象征的形,以求充分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及其韵味。奇石是自然物,也能“以形写神”、“离形得似”?事实说明,不仅能,而且恰恰是奇石的“长处”。正因为奇石是大自然的造化,它没有人为的“完整性”,也没有人为的“雕饰”,具有天然的夸张、变形的奇趣,石中物象常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含蓄蕴藉,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耐人寻味”的特殊魅力。有的甚至可能只是虚幻、象征的“形”,给人以朦胧、深远的印象,能激起人们的想象、追索和补充,魅力无穷以上只是说明,奇石这种自然物也可能是“以形写神”、“离形得似”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奇石才是有“神”的?

圈杂谈石贵有“神”

《慈航》木化石

我国的诗文书画,讲究风格韵味,所谓韵味,是指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与回味。有了韵味,便有了神。诗如此,画如此,石头也是如此。凡能引起人们想象与回味的,便是有神的。

圈杂谈石贵有“神”

《锁云》灵璧石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特有的精神气质,如虎的凶猛,鸽的温驯,松的挺拔,柳的飘柔。如果石中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该事物特有的精神气质的,这样的奇石,应该都是有神的。无论是石友还是普通观众、包括年幼的小学生,都有相同的看法。这种认同,主要不是从“形”,而是从形中之“神”感悟到的。

圈杂谈石贵有“神”

《灵犬峰》九龙壁

在文艺欣赏和文艺创作领域里,“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审美追求,奇石欣赏也是如此,凡是石中形象能引发人们产生“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悠然遐想”的,便是耐人寻味的,也是有“神”的。

圈杂谈石贵有“神”

《琴瑟和鸣》戈壁玛瑙

当然,石头是没有情感的,是人赋予石头以情感。有了情,便有了神。有“神”的石头,是不胜枚举的。美学家刘叔成先生说:“真正具有美的形态的事物,它的外部形式必然放射出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和耐人寻味的美的光辉。”(《美学基本原理》第88页)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吸引人、感动人和耐人寻味的石头,都是美的,也都是富有神韵的。“神”说起来使人感到有点神秘,不可捉摸,其实,我们能够从日常的奇石鉴赏中,从那些吸引人、感动人和耐人寻味的形态中,感知到“神”的存在。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