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年俗略记

 寻觅快乐 2015-11-15

年俗略记 

 
本报记者 侯国胜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农历壬辰龙年春节即将到来,作为中国第一大传统节日,从腊八“吃粥”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历时一个多月,春节期间的习俗活动众多,内涵异常丰富,充分体现出人们“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

  祭灶日一过,街上卖对联、鞭炮的日益多了起来,还有卖大红灯笼、福字结的,在路旁随意扯根绳子,把它们往上一挂,只见旗穗飘扬,大红的、金黄的,一溜儿摆过去,喜庆的味儿就出来了。民谣唱:“割大肉,穿新衣,拜了年,走亲戚,吃元宵,放烟花,新年到此挽疙瘩。”所以,说到年俗,虽说“春节”原指正月初一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祁盼来年的好运。年俗就是人们“祈福纳吉”的载体。


  祭灶爷

  如果单说祭灶,在人们的印记中,总是和腊月二十三联系在一起,仿佛是时令而不是民俗。所以我在后面加一个字,变成祭灶爷,这民俗就没有什么争议了。

  以前,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的被称为“灶王奶奶”。

  灶王爷像上面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仪式,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把好东西让灶王爷尝第一口,不管是出锅的糖糕还是油炸的麻花,第一个必须让灶王爷先吃,以示对他的尊重。

  祭灶时,要先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然后上供。有人祭灶时还要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糕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我小时所生活的农村,祭灶时祷告的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灶王爷,您坐堂,好吃好喝的您先尝;吃好了,喝足了,您到天上见玉皇;保丰收,保雨顺,来年给您上高香。

  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住家的厨房内。到了除夕要“接灶”,欢迎灶王爷从玉皇大帝那儿领圣旨回来,这个仪式就要简单得多,有的人家要烧上几炷香,有的人家祷告几句就算了,还有的人家干脆就什么仪式也不举行了。因为玉皇大帝那儿的圣旨已经批了不能更改,祭不祭都是一个样,这仿佛有些“用人在前、不用人在后”的味道,有时一个民俗也能透露出一些流俗的感觉。

  祭灶爷现在在农村仍然很有生命力,但在城市很多人已经不祭了,城市年味要淡于农村,恐怕与一些民俗在城市的消失有一定的关系。

  祭灶当天,要求家人要早早回家,千万不能在外面睡,怕“积”在外面回不了家。所以,现在一过腊月二十,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就急着回家,和这也有很大的关系。

  穿新衣

  如果说,穿新衣是年俗,那么很多年轻人都会感到吃惊,现在经常穿新衣,过年不过年都一样呀!因为有很多人已经不把穿新衣作为年俗了,为了唤醒有关年俗的沉睡记忆,有必要对穿新衣介绍一下。

  查阅资料得知: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就有这种记载,新年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在宋朝《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宋朝时每到新年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到处去逛。到民国的时候,也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

  千百年前,黄河流域一年一熟,到年底才能对一年的收成总结一次,到新年的时候,才能添置些新衣服,以示对自己一年辛劳的回报,使人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气象,呈现出一种新面貌。在传统中,过新年穿新衣和舞龙、舞狮、敲锣打鼓、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一样,是节日喜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穿新衣据说还可辟邪,它有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特别是老年人,新年绝大多数都喜欢穿大红衣服,一则显示喜气,再者还有提升阳气辟阴气的作用。

  在我幼时的记忆中,一年难得穿一回新衣服,所以特别盼着过年,刚一入腊月,伙伴们就经常聚在一起议论,今年过年要什么衣服。有孩子多的家庭,根本不可能一人买一件,就只有把大的改小了一个接一个地传下去。

  这样分配的后果“很严重”,就是老大永远穿新衣服,小的永远穿旧衣服。“哪里有不均,哪里就有反抗。”我有一个儿时的伙伴在家里排老三,连续两年穿老大、老二的旧衣服,满心希望第三年就能轮着他穿新衣服,谁知又没有他的,一怒之下,他哭着跑了出去,起初他妈没在意,等半夜还没回来,算是慌了神,“我的儿”、“我的天”地哭喊着找了半夜才在村外的一个麦秸垛旁找到他。他用麦秸盖着身子,脸上还挂着泪,睡着了。第二天他妈卖了两只母鸡,给他买了一身衣服。

  现在的孩子对新衣服已经很麻木了,哪个孩子的衣柜里没有很多件,不要说穿烂,就是穿破的也很少。样式一过时,就扔了,很可惜。

  所以,让孩子们了解一下穿新衣的年俗很重要,也算是忆苦思甜。

  拦门棍

  拦门棍,就是说除夕晚上要用棍子把门拦住,一直拦到新年当天下午。这说起来,其实算是一个冷门民俗。和农村完全脱离关系的城市人不可能了解,久居城市又多年不回农村老家过年的人大多也已淡忘了。

  拦门棍有两种放法,一种是放一根粗木棍,一种是放一根粗桃木棍。放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要是放一根粗木棍,意思就是“拦财”,不能让家财流出去,拦住它让它聚在家里,讨个好财运的兆头。一种是放一根粗桃木棍,以防“野鬼”进家。每到新年家家都要请出先辈来拜,先辈们的灵魂每天都早早到家了,在正堂享受祭拜。而一些“野鬼”,因无人请去祭拜,无家可归,就四处流浪,妄想撞到谁家去,偷吃一顿。桃木避鬼邪,桃木棍一拦,就像是对“野鬼”关上了一道门:对不起,外人莫入。

  关于拦门棍有很多故事,听起来似乎很荒唐,但这些也包含了人们的一些希冀和心愿。

  小时候,孩子们都喜欢“守夜”,除夕夜里到十二点还不睡,第二天不到四五点就爬起来了。黑天瞎火的,几个孩子一碰头,就到街上玩去了。有的吹着口哨,有的随手扔着鞭炮。热闹一阵,寒意袭来,几个人都冻的打哆嗦,这时有人提议烤火。可木柴哪里来?几个人都想到了家里的拦门棍,约好一块回去偷。偷回来木柴,几个人又到地里抱来麦秸,开始生火取暖。

  这几个孩子中,有一个外号叫“鸡毛”的,父亲喜欢打牌。那时农村还很少有麻将,都是打骨牌。骨牌一般有两种,一是“大压小”,就是“天”最大,牌上面有十二个眼,“地”老二,有两个眼,“人”老三,有八个眼。不知道为什么,数罢“人”就是“鹅”,一个眼,特大,下一个是“火头”,十一个眼。这样连起来一琢磨,就有些意思:天地之间有人,人要吃饭,就吃鹅。由谁做?火头。余下的基本按点数喊。还有一种推牌九,有天杠、地杠等很多叫法,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可恼人的是,“鸡毛”的父亲平时牌技很好,很少输过,过年了,他也想好好赢几把,可新年当天,他打牌全是输。他越想越不对劲,咋会输呢?后来他突然想起,拦门棍没了,一问“鸡毛”,“鸡毛”赶紧承认了。紧接着就是一顿揍。“鸡毛”的父亲边揍边喊:“我说为啥输了?都是你小子把我的财给烧了。”关于拦门棍的故事还很多,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灯赶会

  以前,“灯赶会”过了正月初八就开始了,现在要晚一些,一般要到十二以后,才有“灯赶会”的味道。所谓“灯赶会”,就是元宵节前,孩子们都要把自己心爱的灯笼挑出来,像灯笼赶会似的。“灯赶会”实际上不仅仅指孩子们溜灯,还包含放灯、猜灯谜等。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我在网上查一查,有关元宵节的版本很多。我小时候,点的灯是纸糊的,结构也简单,一般四个角,下面用底座一兜就成了。然后,里面放上蜡烛,在底座上盘一根铁丝,直接从上面拉出来,弯个圈,用一根木棍穿过去,一提就走了。纸糊的面上,我最喜欢有《西游记》人物的造型,还有的上面绘有山水,花花绿绿很喜庆。

  因为是纸糊的,烧灯的现象经常发生。孩子们爱碰灯,比谁的灯硬,一碰蜡烛歪了,纸糊的罩子忽地一下就燃了起来,于是赶紧拿起来吹,越吹火越大,转眼就只剩下一个架子。灯烧的最多的那天,就是元宵节。当天,有人家放烟花,看到这家烟花一起,赶紧掂着灯笼就往人家跑,那家一放就往那家跑,一路上叽里咣当,有灯笼碰灯笼,有人碰人的,谁也顾不得了。人家的烟火在上面明,自己的灯笼在下面烧。烟火没了,低头一看,自己的灯笼也只剩下一根铁丝,孤零零的被木棍挑着。

  现在的灯笼花样百出,很结实,也很好看,很多还有电子音乐,蜡烛也被电子灯所替代。虽说灯笼很好,但我感觉现在孩子挑灯的热情已经大不如从前,就是到元宵节,挑灯的也很少了,无法再形成灯赶会的局面了。

  虽说是憾事,但这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旧的年俗抑或消失,新的年俗就会兴起替代,譬如鞠躬代替磕头,短信拜年代替千里传书等。新年之新,新在万象更新,既然是更新,那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