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中国丝绸档案馆的“丝绸档案之路”
今天是苏州第七个档案日,为期一周的2015年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成果展也于今日拉开了帷幕。作为中国丝绸档案开馆的重要前提,2013年7月25日,也就是中国丝绸档案馆挂牌当日,全国性征集工作随即启动。自此,从苏州辐射周边、由北京覆盖全国,苏州档案人开始了一条“南征北战”的“丝绸档案之路”。
两年过去了,北上辽宁南下两广,西藏、新疆也都留下了寻找丝绸档案的足迹,行程几万里。从找寻一个个早已退休的专家开始,个人、企业、公共团体,无数次电话追踪、当面拜访,哪怕是一张纸、一块绸布,只要跟丝绸相关,要都在征集工作人员的手里经过,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珍贵丝绸文档、样本都被小心地收藏起来。如今,在苏州档案人的不懈努力下,征集工作硕果累累,逾万件各类丝绸档案汇集苏州,2015年更是迎来了征集工作的大丰收,苏州档案人也在中国丝绸档案征集之路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一本书开始的艰难求索 两年前的7月25日,中国丝绸档案馆在苏州落户了,这是国内首家专业性丝绸档案馆,能够在丝绸之乡苏州筹建,无不令档案人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大家也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中字头的档案馆有了,但金字招牌里的内容该如何充实?让档案人跨入丝绸行业,隔行如隔山的挑战该如何迎接?亲历过中国丝绸业兴衰交替的老一辈丝绸专家如今又在何处?一连串的问题悬而待解。漫漫征集路,由此开始。 作为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工作先锋队,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将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征集工作当中。我们的征集工作是“从一本书开始的。”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征集开发科副科长周玲凤说。 她所说的这本书,就是1994年由中国丝绸协会、中国国际名人院合编的《奉献在丝绸》,这是一部丝绸业的人名录,收录了全国在丝绸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共589人。这本书按地域分类,有人名、有照片、有工作介绍,还有丝绸人的卓越贡献,成了周玲凤他们征集路上的“丝绸字典”。 有了“宝典”也并不是一切顺利的。周玲凤说,拿着这本20年前出版的书,心中满是忐忑,很多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专家是否健在?在哪里?都是未知。电话联络、四处追访,一个个名字逐渐清晰,但登门拜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幸而还得到中国丝绸行业协会的支持,他们首先在北京找到了该书的主编、曾任中国丝绸公司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王庄穆老先生。次年3月份和4月份,苏州市档案局局长肖芃、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鑑民带队两度北上,拜访王庄穆和孙和清、李世娟等几位中国丝绸行业的元老。94岁高龄的王老先生为中国丝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丝绸进出口贸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曾制订“丝织品检验标准”、“统一丝绸编号”、编印《绸缎规格》,出版了数十部丝绸著作,是中国丝绸行业的泰斗级人物。因为身体原因,如今的他已长期卧床,但听到中国丝绸档案馆即将成立的消息依然兴奋不已,将他撰写或主编的《丝绸笔记》全套、《新中国丝绸大事记》、《民国丝绸史》、《王庄穆忆事》等众多珍贵书籍悉数捐给了中国丝绸档案馆,并竭力起身在每一本书上签名。将毕生心血献于中国丝绸事业的老先生,一字一句、一点一滴都离不开丝绸发展,无不令现场的档案人动容,也坚定了他们继续追寻的信心。 万里征程中的难忘记忆 从首都北京出发向全国征集丝绸档案资料的第一炮成功打响,两次赴京不仅征集到近百件珍贵档案,同时,云集了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等多家丝绸行业主管单位和诸多中国丝绸行业专家的北京,还给征集工作带来了覆盖全国的效应。自此,上海、辽宁、四川、广东、广西、西藏、新疆、青海,苏州档案人的足迹开始遍布全国。 从开始的艰难寻找,到一传十、十传百,仅是丝绸专家们提供的各路线索就足够苏州档案人一路追寻,形成了一个日益庞大的“丝绸档案网络”。参与全国征集工作始终的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征集开发科副科长周玲凤说,找到了人好开心,但建立联系、当面拜访,进而拿到档案才算成功,这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味。今年的7月6日,周玲凤与中心办公室、征集开发科、档案管理科其他三名同事组成丝绸档案征集工作小组,前往广东、广西进行征集工作,由于此次参与征集工作的是四名女性,被戏称为“女子工作组”。这是周玲凤第一次带队外出征集,以前多负责后勤或协助工作的她,首挑大梁压力可想而知。她告诉记者,在广东佛山拜访广东新天成香云纱集团负责人梁珠时,就遇到了困难。梁珠不仅是多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近八十、身家数千万的他,原本可以享清福却全身投入筹建自己的香云纱博物馆。周玲凤说,梁珠作为丝绸人的精神令人感动,但初次结识给人感觉“颇为孤傲”,或许是见多识广,她们提起很多丝绸相关问题,梁珠皆不放在眼里,请求丝绸档案与样本的话题几度陷入停滞。拿不到档案决不回去。”看似柔弱的女“将们抱着必须完成任务的信心,与梁珠几经沟通,最终在广东省丝绸协会秘书长谢汝校的帮助下,顺利取得了香云纱样本和相关档案。 周玲凤说,征集之路不是万里长征却又胜似万里长征,有时候一次要去好几个地方,点与点的距离又非常远,山路多、交通不便,说翻山越岭都不为过。像去广西蒙山县就坐过10个多小时的车,在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为了去拜访国家级非遗“直孔刺绣唐卡”第六代传承人米玛次仁,颠簸了三、四个小时的山路,驶到米玛次仁位于一个半山腰的工作室里,那个地方连当地县里档案局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去过。一路上脚步不停、故事不停、征集工作不停,周玲凤说,征集的艰苦与收获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对中国丝绸人执着精神的感动开始根植内心,中国丝绸档案馆征集工作越丰富、圆满,对丝绸行业的帮助就越大,决心做好一名档案人的工作者们,有了同时做好丝绸人的新目标。 这里是中国丝绸之路的根和魂 档案与丝绸,从表面上看没有联系,档案人与丝绸人在工作性质上也毫无交点,然而因为中国丝绸档案馆的成立,让两者融合、发展,不光为中国丝绸业的腾飞提供助力,同时也拓展、升华了中国的档案工作,改变了档案馆藏的旧格局,迎来新的面貌。 中国丝绸档案馆落户苏州的重要意义,让该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鑑民感到责任重大。他说,征集只是丝绸档案工作的开始,传承、开发、利用任重道远,但征集又是这些后续工作的基石。南征北战的广泛征集都是为“了让这个中字头的丝绸档案馆名副其实,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苏州的丝绸档案,还要站在全国的高度,甚至面向世界,尽一切可能收集丝绸档案内容。”卜鑑民说,两年多,征集工作一路走来,是艰苦的。从征集地图上看,走了9个省、十数次,但省内和周边地区,档案人不知跑了多少遍,一得到线索立即出发,那些档案都是由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凝结而成。与此同时,科学的追寻办法也让征集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参加全国各地的丝绸论坛、丝绸展览,通过结识丝绸界的专家、企业,不断拓宽征集范围,打开一条条快速征集的通道。“苏州市立项拨款,成立征集工作专项资金,这是全苏州人的期望,'花小钱办大事’,2015年我们迈出了一大步。” 档案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不可或缺的烙印,中国丝绸档案是中国丝绸业的历史,开拓的却是它的未来。苏州市档案局局长肖芃说,一座档案馆,馆藏的量与质,决定了这个馆的价值与水平,而这个价值需要靠征集来完成。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征集工作,由旧思维中的“守株待兔”到“外出捕猎”,提高的是馆的质量,改变的却是档案人的思维观念,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内容、优化了馆藏结构,成为领先全国的“苏州模式”。从2013年的“以苏州为主辐射周边”,到2015年的覆盖全国,中国丝绸档案馆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的突破。“档案馆不同于博物馆,档案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的完整性,中国丝绸业的发展要在档案馆里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这就是档案人为什么要千万里去追寻的缘由。”肖芃说,苏州作为古代丝绸重镇,有着深厚的丝绸文化积淀,从最初保存有30余万件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到今天全国征集新增的逾万件珍贵档案,中国丝绸档案馆注定成为中国丝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这里是中国丝绸之路的根和魂。而苏州档案人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张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