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6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候诊断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痛,忽急忽缓,喜温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机壅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等。

2实热内结证

治法:泻热导滞,通里攻下。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芩延胡索白芍甘草等。

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3脉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选用桃仁丹参当归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延胡索白芍炙甘草等。

4.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选用麻子仁苦杏仁生大黄枳实厚朴太子参生地麦冬当归黄芪甘草等。

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

中药胃管注入: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150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每次50mL,闭管保留2~3小时,3次/天,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通畅。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寒凝者,可加关元、中脘或灸气海、神阙

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食积者,可加梁门、内庭。

虫积者,可加阳陵泉、四缝。

气滞者,可加中脘、行间。

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

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与腹平面呈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30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

2电针:取足三里、天枢穴。腹穴接阴极,下肢穴接阳极,施术3min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3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三)其疗法

1中药灌肠

功效:将中药直达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

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桃仁。

用法:一剂煎水200ml,制成灌肠液,以100ml作灌肠,保留30分钟,日2次。

2中药外敷

可选用中药单味(如大黄、芒硝、吴茱萸、生姜、葱白等)或复方(可参考上述中药方剂)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者上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天枢)紧贴皮肤,进行热敷,30 min/次,每日12次,共5天。(实热内结者不适用)

3.肛管排气。

4.胃肠动力治疗仪:可酌情选用

(四)内科基础治疗

各种类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主要包括:常规抑酸,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必要时抗炎治疗。

(五) 护理调摄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记录呕吐次数、量、性状与颜色的改变;记录胃液的量与性状的改变;注意观察腹痛发作的次数与间隔时间;记录有无排气及排便。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护、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总体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第3辑)肠梗阻的疗效标准定: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

显效:腹痛消失,腹胀减轻,恢复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

有效:腹痛腹胀减轻,有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腹部X线无改善,甚或加重者。

2.症状疗效评价

按计分法算出相应的比率和总有效率。

(1)症状分级表

参照《诊断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

Ⅲ级(+++)

Ⅱ级(++)

Ⅰ级(+)

0级(-)

计分

腹痛

腹痛

不能忍受

腹痛

能忍受

腹痛

较轻

 

腹胀

腹胀

辗转不安 

腹胀

能忍受

腹胀

较轻

 

呕吐

不进食也呕吐

进食吐,

不进食不吐

可进食少许

流食,不吐。

 

排便排气

无排便排气

不排便,

有少许排气

排便、排气

不爽

能排便

排气

 

肠鸣音

消失

3~5分钟未听到

明显减弱

每分钟

低于1次

少于正常

每分钟

1-3次

正常

每分钟

4-5次

 

亢进

次数多且声音

高亢,甚至有高

调金属音

活跃

音调不特别高亢

无高调金属音

每分钟

10次以上

次数多

每分钟

6~10次

正常

每分钟

4-5次

 

 

    (2)疗效指数  按每级3分计,即Ⅰ级3分、Ⅱ级6分、Ⅲ级9分

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分数)/治疗前症状总分×100%

疗效指数<40%为无效;41%~60%为有效;61%~80%为显效;80%以上为临床治愈。

)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1~2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按照“评价标准”,从症状、体征、理化检查方面进行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