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6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位为单侧、前额或全头的疼痛;程度为轻、中、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痛、刺痛、绞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可以数小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2)辨经: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太阳经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下连于项部;阳明经头痛,以前额部及眉棱骨疼痛为主;少阳经头痛,以头侧疼痛为主,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以巅顶疼痛为主,或连及目系。

3)辅助检查:血压;头颅CT或头颅MRI除外颅内病变。

2西医诊断:依据2004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伴先兆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 B~D

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单侧;搏动性;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D: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1条: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

E: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二次发作符合标准B

B:至少有下列4种特征中的3

出现一种以上提示脑功能障碍的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

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4分钟以上,或两种以上症状连续出现

没有单个先兆症状持续60分钟以上

先兆与随后的头痛间歇小于60分钟(头痛也可能在先兆之前或同时开始)

(二)候诊断: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候诊断标准。

(三)疾病的分期

1发作期:偏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出现。

2缓解期:偏头痛缓解。

二、治疗方案

(一)取穴:

1主穴:百会、神庭、头维(双侧)、率谷透角孙患侧、风池患侧) 、太阳(双侧)、内关(双侧)。

2辨经加减穴:

太阳头痛加昆仑(双侧)、后溪(双侧);

阳明头痛加合谷(双侧)、内庭(双侧);

少阳头痛加外关、阳陵泉(双侧);

厥阴头痛加太冲、丘墟(双侧)。

3辨证加减穴:

气血两虚:三阴交、足三里(双侧);

脾肾两虚:气海、太溪(双侧);

痰浊阻络:丰隆 、天枢(双侧)、膻中;

瘀血内停:血海(双侧);

肝阳上亢:太冲(双侧)、印堂。

(二)针具:选用301.5寸、2寸华佗牌针灸针、火针。

(三)刺法:头部穴位1.52寸毫针平刺。平刺时先斜刺到帽状腱膜下再平刺并捻转,术者须感到针下明显阻力,患者胀(痛)得气。其它穴位直刺患者须有得气感。补泻方法:捻转针体180度,共5~10次,1~2分钟内完成,留针30分钟。

(四)电针:百会、神庭可加电针,韩式电针仪选取2/100Hz频率,以患者局部有跳动感为度,时间15分钟。

(五)火针:阿是穴可火针点刺,阿是穴酒精消毒,暴露针刺点,酒精灯将火针烧红后迅速刺入拔出,每周1次。

(六)灸法:百会穴雀啄灸或选取热敏穴位热敏灸,以局部皮肤微红或穴位热感传消失为度,患者为阳性体质慎用。

(七)疗程:每周治疗3次,疗程≤28天。

(八)中药中成药疗法: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疼痛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1月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根据主诉疼痛程度的分级评价疗效:

显效:疼痛减轻2度以上。

中效:疼痛减轻约1

微效:疼痛稍有减轻,远不到一度。

无效:疼痛无缓解。

2根据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

临床治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75%

显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50~75%

有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25~50%

无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25%

(二)评价方法

1针对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积分计算。

2针对疼痛频率

疼痛天数、发作次数减少比例法进行比例计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