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雅家塾

 太极柔刚 2015-11-16
太极拳的科学训练方法

嘉宾
介绍
&

朱利尧,出生于绍兴,现定居上海,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和传承者者。“绍兴青铜剑”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武术优秀传承人,太极拳高手,精于技击。十三岁开始习武,缘结香港武痴叶衍诚在生命弥留之前为其传授生命之拳,并先后拜“太极闲人”张志俊先生和著名武术家韩建中先生为师学艺。


2010年,他在央视《发现之旅》栏目策划了四集用科学解密太极拳的专题片《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并撰写太极拳理书《高手》,引起武林界轰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太极拳训练研究。他在太极拳上刻苦训炼,勤于钻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独创了全新的“灵活关节更灵活,固定关节更固定”的太极拳科学训练方法和理论。第二本太极拳理书《练拳》将由北大体育出版社出版。


朋友们好!我叫朱利尧。今天我主要讲一下“什么是科学、合理的太极拳训练方法”。我们看到过很多的太极拳训练方法。但是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太极拳)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的训练方法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练太极需要科学训练方法


十多年前,太极拳是老头老太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最为普及是全民健身的太极操。 一般是二十四式和四十九式,并且基本上是一个样式。当时的太极拳师傅较少,所以这些太极操也应当说是一个“花架子”。所以当这一类老人往下传的时候,太极拳就变形了。


百多年来太极拳享有至高无上的美名,其在哲学、文化以及强身健体各领域声名显赫,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习练者多达3亿人,没有任何 一种拳法可与之等量齐观。


人们普遍的意识上都认为太极拳是锻炼身体、养生的。刚一开始,是为了锻炼身体,但太极拳它不像广播操,它是有内涵的。练了几年之后,它势必会产生一种对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诸类太极劲的追求,那些练太极拳的老头老太们也总是谈论着自己心里的太极劲。由此可见,练“劲”是所有练太极拳人的目标。当然,开始的时候大都只为了健身,不谈这个劲。到后来的时候,练太极拳的人几乎没有不谈这个“劲”的!当你谈论它、考虑它的时候,想弄明白的时候,就会进入了一个深奥的层次里面。所以呢,练太极拳,它是在转变的!你就想太极拳追求里面内涵了,人总想往高处走,总是有追求的,追求什么呢?就是太极拳的内涵:“劲”。当你去追求一个“明白”时,才发现太极拳是一个很科学的健身术与格斗术!


现在人们的亚健康问题严重, 脂肪过多,所以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但问题大面积出来了,在中国,人们认为“我在运动就叫锻炼”。其实这个概念是错的。一些先进的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方式了,研究人体运动力学和肢体结构相结合的训练。但是我们依然停留在几千年的思维上—“只要我在运动就叫锻炼”。


“太极拳只是锻炼身体、养生的”,这种想法是狭隘的。其实,锻炼是这样练,练功夫也是这样练,主要决定于你练拳的方式。这些劲真要上身,绝不是练个花架子,买张光盘跟了学学动作能上身的,没有可能!所以,你想弄明白的时候,就必须又回归到规矩、规范这一条道路上来!必须这样练,才会有!这就是一个求证的过程!人,要从茫然懂到我熟悉,到我要知道,到我要求个明白。




五年前,央视《发现之旅》节目组拍摄了一个的太极拳专题片-《最高境界格斗术》。为什么要拍《最高境界格斗术》这个节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我花去一年多时间去策划这件事?我就是要证明太极拳它的科学根基在什么地方,或者说它是不是符合科学。当然我们可以说太极拳是肯定符合科学的,因为它毕竟是中国几百年来形成的一个拳种,它的科学道理一定是存在的。


这种科学道理并没有被完整的或者成体系成系统的展现给大家,这样就会使得习练者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练的人往往找不到头脑,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掌握它。第二个是太极拳在传承过程当中,讲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往往是阴阳八卦,往往是一些很玄妙的东西,并没有还原它真正的科学的本质,这是目前的一种状况。当然并不否认用阴阳八卦的方法,用我们太极的哲学理论基础来解释它,我不否认这个问题。但在现代社会当中,如果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体系去揭示它、去解释它,从这两个方面去看太极拳训练,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中国人传承一种道家文化。几千年下来。“阴阳文化”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里面已经是根深蒂固了。但是这个“阴阳文化”跟肢体训练无关,当然太极文化,太极思维是后面的,等你肢体练好,协调了以后,后面就是海阔天空,你可以加入这个东西。

首先问大家一下,见过人吗?拿起镜子照一下,镜中的就是你自己这个人。人类进化到现在经历了十万年还是一万年我不管,我不是历史学家,我只知道人类进化到现在,肢体结构已经完美无瑕了,每一个关节都各就各位了,无需你再去改变进化了。所以呢,练拳、锻炼、健身需要按照人体的“运动规律”和“肢体结构”来进行。


“丹田气功或者“阴阳文化”是道家文化,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目的是长生不老,和肢体锻炼或武术搏击无关。“亚健康”问题需要我们合理的、实实在在的肢体运动锻炼。我练“太极拳”和铸造“越王剑”很多年了,传统文化讲究的是“返璞归真”。




我们的师父辈基本上是解放前出身,那时有“ 高小文化”就是知识分子了。师爷辈应在清末民国间也就是说读一两年私塾就是知识份子了。但他们从来没有学过“力学”,更不要说“运动力学”了。我可以这么说,新中国解放前到以前的三千年,武术大师们都没学过“力学”。武术更多是靠大师“自身体悟”和传统文化来包容描述的。宏观上是对的,但是微观上略欠科学,这些需要我们这代人渐渐完善。


肢体的规矩


今天我主要讲一下“肢体的规矩”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从生下来,需要经历的是“思想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是一系列的教育阶段。而这个思想行为的教育,是训练人的思维和行为的规范。但是人的肢体行为,从走路开始就是按照本能的动作而动作。我们需要就是给要给肢体行为重新规范。


近五六年来,我一直就在研究太极拳的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我教弟子们练太极拳时,也已融入我所理解的、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方法,当做试验田。经过这些年的实验,已经有了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方法使我得到了巨大的益处,在拳架当中为什么手要这么动、为什么胯要这么去沉都能明明白白。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弘扬出去,使爱好太极拳的人、爱好传统武术的人从中有所受益,在颠覆中传承与创新。


本能行为方式、练拳的思维方式、肢体的训练方式是不同的。人的肢体行为从能够爬行到站起来会走路,人的一生就基本按自身的本能而动作,这是 “本能的肢体行为方式”;当进入练拳或锻炼时就要明白肢体运动的规则,这个过程我称它为“锻炼的思维行为规矩” ;在“锻炼的思维行为规矩” 指导下,人的肢体动作的本能随意性,需要重新按肢体运动规则去规范,这个过程我称它为“肢体行为的运动规矩”。


我刚完成了一本书,叫《练拳》。大概8月底9月初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包含了我这些年练太极拳的体悟与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整个训练系统。基本上人人一看就懂就明白太极拳该怎么练的。


练拳、锻炼要有别于本能行为,在练拳、锻炼中本能的行为越多,说明你的拳架错误率越高,正确率越少。所以,什么叫“锻炼”,我给你定义一下,就是与本能不同的肢体运动方式叫锻炼。


很多人的太极拳打得洋洋得意,这是错误的。我们本能思维中把太极两字想到的“阴阳”。但是我们不能想到“阴阳”而是“是矛盾”。有些老头老太的太极拳操甚至是奥运会上的太极拳,我认为有些不是“太极拳”,甚至和“锻炼”无关。因为该“动”的关节不动,不该“动”的关节乱晃不停,完全违背运动规矩及肢体结构。


太极拳的训练方式是一个矛盾的肢体运动行为。比如说在练的过程当中,小臂顺缠时,大臂逆缠,小腿逆缠的时候大腿就是顺缠,他是一个矛盾体。与本能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走路,我们都知道膝关节是折叠关节,起固定作用的,胯关节是灵活关节,可以左右旋转,但是我们的本能行为中,膝关节、胯关节都是用于站起来蹲下去,都是起着一个折叠关节的作用,胯关节没有去旋转。旋转是靠什么了呢?靠脊椎了,这是我们的本能。当你练拳也用这种方式就不对了!练拳,你就要用胯关节来旋转,脊椎不能去做旋转。比如说肩关节,我们一直说沉肩坠肘,在平时的本能当中,肩关节的运动是最多的,超负荷的。所以在练拳时肩关节虽然是灵活关节,但要尽量固定住,不要动,这样既能传力又使肩关节得到了休息。所以,在练拳的过程中,本能行为越多,锻炼的正确率就越低,这是一个练拳的基本理念。




我们很多人,可以说80%以上甚至90%以上的人误解了太极拳,误解在哪儿呢?在思维上,往往把“太极”两个字理解为“阴阳”两个字,这是思维上的本能。我在教学生或自己练拳时,不喜欢说“阴阳”而是用“矛盾”两字,阴阳它是对立统一的,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同样,矛盾两个字也是对立又统一的,矛离不开盾,盾离不开矛。所以我常说,你在练拳当中身上肢体各部位有多少矛盾在体现?太极拳之所以名为太极其实就是告诉你:练这个拳,肢体运动方式是矛盾的!不要说阴阳。阴阳是我们中国的道家文化,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了,运用不当往往容易在思维上走偏。


什么叫“肢体规则”呢?就是灵活关节要更加灵活,固定关节要更加固定。这点原则要重视,是科学的训练规则。什么叫灵活关节?就像我们的腕、胯、肩、踝关节是灵活关节,可以向四面八方转动,要更加灵活。我们的肘、膝,是固定关节,有伸缩作用,要更加固定。


运动的宗旨是灵活的关节更灵活,固定的关节更固定。这就是运动之道!也是锻炼之道!也是健身之道!。那么,什么是灵活的关节呢?从手上来说,腕关节,它是球型关节,它需要我们不停的灵活它,去动它,锻炼它的灵活性。肘关节呢,它是起固定作用,也是上面和下面的连接处,只要是连接处,它都是起固定作用的。肩关节呢,它也是球形关节,它是活动得最多。胯关节呢,也是灵活关节,我们平时只是在走路、坐下、起立时当作折叠在运动,左右旋转的很少。平时我们旋转的不是胯关节而是脊椎腰椎在扭转。膝关节又是一个固定关节,它承载着我们身体的重量,是折叠关节,不要去左右摆动,左右摆动是会出问题的。踝关节从理论上来说,它又是一个球形关节,除了伸屈之外,往旁边稍微也有点旋转,所以,这个也要加强旋转锻炼。


太极拳是所有运动当中保护“膝关节”最好的运动,但是由于错误的训练方式,竟然导致太极拳练者太多数人“膝关节疼痛”,膝伤成了“太极拳病”。太极拳病的出现原因在于:一、真正的拳师的青黄不接,会扭几下的也可以收徒教学生了,市场化比较严重。二、很多教拳的,按照“光碟”教版练习拳法的,十几二十年下来真功夫没有,嘴上倒九段去误导别人。有没有功夫可以骗别人,但绝对骗不了自己,所以误人是不道德行为!


“太极拳”是非常厉害的格斗术,它集跌打摔拿于一身,尤其是擒拿,练太极拳的人一般别人都是拿不住的,如被别人摛拿住,说明你的缠丝浑圆劲还没练好。太极拳是一个“技术活”。练对的拳,是说得明白的,可以示范给你看的。练错的拳它示范不了,就“啪”一拳,打你就打伤了,你不打不发力就示范不出来,这叫蛮力。中国的武术是非常精深,应该是在对方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可以一二三四做慢动作叫你输,而你又无可奈何,这才叫技术。


“武”与“术”的关系:指导、修正“武”的训练核心是“术”, 支撑、施展“术”的基础核心是“武”,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这个招式是干什么用的,劲力走向、实施是怎样完成的,这些要明白并娴熟于胸,做到这点就需要“术”去指导训练。无数人练拳是没有“目的性”地练,或一厢情愿地练,这叫操不叫拳 。为什么会没有“目的性”或“一厢情愿”地练,就是因为没有“术”去指导去修正. 当你用“术”去指导去修正去验证了,就进入了“功力”训练,这叫拳。有武忘了术,有术忘了武是目前练拳人的通病!


下面来说说“胸腰折叠”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很少说。它比较敏感,因为我是否认的。今天我说出来就当作抛砖引玉,批判中求索吧。


胸腰在我们人体的机构当中都是最累的。你若长期运用胸腰折叠运化,不仅易养成乱扭妄动的坏习惯,而且一直运用胸腰折叠运化去卸对方来的力量或去发力,必然造成脊椎的损伤。因为,我们人体的脊椎腰椎尾椎是日常生活中运动量最大的,我们手酸了可以搁一会儿,腿累了可以坐一会儿,而腰椎脊椎尾椎要一直在动,一直在承受身体的重量,哪怕是在睡觉中。所以,它们更需要保护,需要休息,科学家在不断研究科学的床垫,卖床垫的厂家也看到这一点,不断生产出一代代的新型床垫。我们平时练拳的时候,保持腰椎脊椎的挺拔不动就是一种休息。一个人衰老或生病都是从腰椎脊椎尾椎开始的,就是因为平时不注意保护。动物界中,一些身体非常强壮凶悍的动物,寿命为什么没有人类长,因为四肢行走及脊椎长期负重与过多用力有一定原因的。所以,我说过,过度的强化胸腰运化训练,尤其是用胸腰去缷力、发力是人为的破坏或慢性自杀。


脊椎关节是整个人体中最重要关节,太极拳术语中有“气贴脊背,力从脊发”之说,是指脊椎与肋骨的传力框架而言,并不是指发力要靠脊椎。脊椎关节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弓之一的身弓,也是最重要的弓。要求我们练拳时虚领顶劲,下起尾闾,形成一个上下对拉之意,这样就可把脊椎拉长,而且要有胸腰开合,达到符合太极拳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要求。


太极中的'松'


前面说的是“肢体规矩”,即灵活的关键更加灵活,固定的关节更加固定。接下来说太极拳中的“松”,我们都知道,“搁腿弯腰”的目的就是拉筋松筯。既然都知道“松”拉紧中来,为什么一打太极拳反而松弛松散了呢?


“松”本来是我们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妙之处,但是,现在被我们很多练太极拳的人误解了。他们把松散、摇来摇去当成了松。在很多的现实当中或者很多的拳理、拳法上面看到的松散论,一次又一次误导着热爱太极拳的人们。我就奇了怪了,一味的乱摇乱晃讲放松,你真的能晃出真功夫来?如何才叫“松”,我想在这章中说一下。


我在《武当》杂志里面写过一篇文章叫《松》,当时杂志社给了我一等奖。当然在我的《练拳》一书中有。下面我截取一段给大家说说。


松的目的是为了把肌肉纤维尽量放松,做到这点就必须在训练时尽可能去拉长肌肉纤维,使肌肉纤维在运用时达到更加放松,打击,更具弹性,从而产生最大爆发力。如果训练时不去“拉松”肌肉,仍本能的一味的自然放松,试想想,能延长肌肉纤维吗?一个人睡觉的时候,七、八个小时都是放松状态下睡的,你不放松睡不着啊。睡觉起来以后,穿衣服,洗脸,刷牙,做事,这个状态都是放松的,走路,写字,办公,谈生意,或者工人、工艺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一个放松状态下,除非你在搬东西啊,去搬,抡的那个时候,你的肌肉是局部紧张的。你二十四小时基本上都是放松状态的,你还要松,你再去练自然放松想干嘛?是不是想松得瘫在床上,臆想飞天?所以这个松,有着巨大的误区,它只是一种本能的、松散的状态。然而这个本能的松直接把太极拳沦为太极操!

为了求证,我特地请教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人体运动力学专家们,我说太极拳界都在讲练太极拳要放松,放松,再放松,站桩也要求放松。既然都说要放松总有它的道理吧,到底有什么好处?专家们回答说:“松是有好处的,是让肌肉高度休息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故意的放松,跟我们平时本能的放松不一样,求松的时候,它也是把所有的肌肉全部整合起来,达到同步放松,使全身肌肉没一个地方是紧张的,是一种静止的放松。对肌肉而言一动全动或静止不动都是有难度的,这也是一种锻炼。”这么一说,站桩的是候使所有的肌肉都处于静止放松状态下的训练,也是一种正确锻炼,是一种让肌肉休息的方法。但这种锻炼,跟打太极拳、练武术、搏击上面关糸不大,更不是长功力训练方式。因为这些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肌肉做不到静止放松。当然,我现在有时也站桩,目的是为了融拳,去体会骨架、加深骨肉间分开的意识,仅此而已。

太极拳上所谓的松,实质上就是指“柔”,是指经过骨骼与骨骼之间的对拉螺旋拔长而产生争力,全身关节节节拉伸,关节与关节之间副韧带增长,关节内旋转余地扩大,达到最大的关节旋转角度,使关节更具灵活、肌肉纤维拉长更富有弹性,从而达到爆发力时间更快、更猛。松的训练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主动紧,训练时从“对拉关节螺旋拔长”中求“拉松”, 二是通过被动紧,训练时从“放松关节,利用肢体自重”去求“松”。不论采用何种训练方式,都必须以“肢体放长”为核心。

我喜欢主动紧中去求“松”。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两根5米长的绳子,一根一直松散着玩,另一根天天拉紧着玩,当有一天你把这二根绳子尺子上量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直松散着玩的那根绳子仍旧是5米,没变。经常拉紧着玩的那根绳子変长了,有5米多了,把它两头固定在5米的尺上,你会发现这根绳子是松的。这才是太极拳真正的松!所以,松从紧中来,柔,从紧中来。

现在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使“中国武术”酿成。我指导别人太极拳后,他进步很大,拳法对错他自己是知道的。我现在讲的是道理,真正练习过后就会明白我说的“科学训练方法”。


我的徒弟中像老张,都70多岁了,还学了杨式、陈式,打了三四十年太极拳,仍来拜我为师。他说师父啊,我不求什么功夫不功夫的,我只想弄个明白!许多人练太极拳练到后来都是为了求个明白。很多人至少练了5、6年太极拳了,到我这儿来,也是为了求个明白。同样,我自己太极拳也练了好些年了,新架、老架也都会的,后来到师父张志俊那边去,也是为了去求个明白!张瑛本已是名家弟子、自身又是几届太极拳、剑冠军,也算是太极名家了,千里迢迢从咸阳也到绍兴来跟我重新学拳,不也是为了求寻个明白吗?这,都是个必然的过程。人都有个求知欲,一辈子稀里糊涂的我到底在搞什么?!当你知道了自己练得不对,但不去改正,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极少的。


我想,每个练习“太极”的人90%都是为了锻炼身体。练拳是练拳,太极哲学是太极哲学。


练太极拳是肢体动作,是不难的。人人说难是因为思维上加入了太多无用的东西,反而变成自“盲”了。传说中东方不败为了练《葵花宝典》先来个“自宫”。这里先说明下:练太极拳是不必“自宫”的!未学拳先学叽叽哇哇拳理和摇头晃脑的太极文化,等于是在“自宫”。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你拳都未会,还没有判断能力又怎知太极拳理的对错?一部《道德经》都有三百多译本呢,人云亦云要不得。太极拳是拳法,是肢体技术活,不是学点太极文化就能使技术活儿上身的。社会上许多太极拳练者,起初练太极拳是为了健身为目的,二三年练下来功夫倒没有,反而练出一个“秀才”来,张口就来个阴啊阳啊,丹田鼓荡、用意不用力等等什么的。


习拳的目的:正派


太极拳的本源是技击,是格斗术。一提格斗术,很多人的思维马上联想到与“打人、打架”上去,这个思维也片面了,尚武与打架是两码事。我问弟子们为什么要练武?为了健身,为了防身自卫,为了保护家人,为了了解中国功夫,为了圆儿时的武侠梦等等,各类回答都有。我淡淡的说了一个字:错


那么练武到底为了什么呢?我的回答只二个字:正派!


至少要记住一个概念:通过练武,目的是为了更具气质。有了气质就会产生一种叫做刚正不阿的骨气,有了气质就会产生永不气妥的自信,有了气质就会产生一股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堂堂正气,有了气质就会产生一丝不苟的态度,有了气质就会去注重信廉仁勇的古训!




用我们老祖宗话来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也就是我们练的一切都是为了精气神。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活的就是要精神一点,正气一点,讲究一点呗。注入精、气、神不外乎三种方法,一权二财三气节。权重一时左呼右拥,但实则总有战战兢兢之时,财大气粗左右逢源,总是逃不脱跪爹求爷之为,唯有自身修炼的精、气、神是由内而发,朝野不动、贫富不变,永不退色!


正确的锻炼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把自己看作是机器。这个机器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像变形金刚一样,很简单,有六个关节的运动。这部机器要保养,灵活关节运动一下,固定关节伸展一下。怎样去正确的锻炼,我简单说一下。


腕、肘、肩、胯、膝、踝,这六个关节包含了固定关节和灵活关节,我们平时健身和锻炼的时候就要按灵活关节要更加灵活,固定关节要更加固定这个原则去训练。而这些和太极文化无关!而是实实在在的健身之道!所以,我教拳就会给他们说,要把自己想象是台“机器”,而六大关节当作“机器”的六个零件连接点,如何保养能使“机器”使用寿命更长,更加灵活牢固。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集雅君说

看了朱利尧老师的分享,真是对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想要了解更多太极拳知识的塾亲,一定要多多关注朱利尧老师的新书《练拳》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