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沪中学和我们家人的那点缘分

 春草图书馆 2015-11-16
  拟了这个题目大概快有半年时间了,一直踌躇着没动笔,一是犹豫着家里的这点“隐私”值不值得“上书”,二是在想新沪中学和我们家的这个缘分究竟有多大。

  我们家兄弟姊妹共七个,其中男的多有六个,女的少只有一个,是我的姐姐。上面三个老大老二老三,因为年龄和原先住家地段的原因,和新沪中学没有什么关系。大概是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了溧阳路上,于是家里下面的四个人,我阿哥、阿姐、阿弟,还有我,读书的中学阶段,就和同在一条溧阳路上的新沪中学生出了一份情缘。也就是说我们家兄姊七人,有四人在新沪中学读过书。这里面除了地缘的因素,也有和新沪中学的一点缘分吧。

  先说老哥,老哥长我七岁,在家排行老四,我们下面的几个弟妹称其四阿哥。算了一下时间,我和老哥应该是分别两个时期在新沪念书的, 1961年老哥新沪高中毕业,1962年我小学毕业刚刚踏进新沪大门,而这一年老哥已经开始了他的大学之旅,我们在新沪的时间刚好差一年。

  老哥的初中阶段记得是在继光中学,高中考入了新沪中学。老哥的高中三年在新沪的“学海”是如何“渡”过的,那时我还在小学不太知道。倒是有几个情节记得清楚:

  一是老哥和当时学校的总辅导员李承昌老师相熟,因为他们在新沪高中部的时间差不多,而且都为初中部的学生担任过辅导员工作。那时的上海中学里好像都有这个做法,从高中部选拔一批高中生,分派到初中部的各个班里,为刚刚踏进中学校门的“小八腊子”(上海人对小孩子的别称)做思想辅导和排忧解难的工作。好像称之为班级辅导员,李承昌和我老哥就是那时的班级辅导员,后来考上大学的就走了,李承昌留校当了校辅导员。

  我印象深的是,老哥的这个辅导员当得相当灵光,很会做思想工作。老哥有些少年老成,满脸严肃,不苟言笑,用现在的话讲“很酷”,因此很受同学们欢迎,特别是女同学。我们家的亭子间经常来人不断,有时候一天会走马灯似的换几拨人,那是老哥在给初中部的同学们谈心聊天,做各种思想工作。

  其中有一位女同学后来相当出名,是一位台湾籍的著名话剧演员,新沪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上戏预科班,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分到中国青艺当演员,是大导演陈颙的得意弟子。女同学长得挺洋气,高鼻梁凹眼窝,扮演外国人不用怎么化妆。有几年中国青艺的大戏,如《伽利略》、《沙恭达罗》等,全是由她担任女一号。

  这位女同学当年在新沪中学的初中部,就在我老哥的“治辖”之下。她倒是很少到我们家的亭子间来找辅导员汇报思想情况,因为我们当时住在一条弄堂里,而且她和我姐姐是好朋友,她考上戏时,就是我姐陪着一起去的。据说她当时有些怕老哥。

  二是老哥新沪高中毕业,考上了一个名牌大学。同一条弄堂里的还有一位也是新沪高中部毕业的,也考上了一个名牌大学。一条弄堂里两个新沪中学的学生,一个清华原子能专业,一个复旦中国文学专业。记得当时在弄堂里蛮轰动,在新沪中学也很出名。学生高兴,家长也高兴,当然学校更高兴,学生学得好,能考上名牌大学,当然和新沪中学的老师教得好有关系,是新沪中学培养出来的么。

  我父亲是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老思想老脑筋,成名成家的思想严重,就希望自己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大学(他这个愿望还真实现了)。儿子考上好大学,父亲高兴得很,记得当时老哥拿着录取通知飞跑上楼,在楼梯上就报喜,“爸爸我考上了!”父亲在楼梯口一把抱住我老哥,嘴里直说“宝贝!宝贝!”我当时对这个称呼还不习惯,觉的有点肉麻,有点非无产阶级情调。

  老哥1965年大学毕业,即分到部里工作。在北京一待已是四十多年了,先后在两个部工作过,老哥做事认真,成绩卓著,工作经年,官至省部,还当了全国政协委员。部里曾经征求过他们一批在北京工作多年的上海人,如想回上海,部里可以出面与上海联系,调回上海安排工作。老哥表示在北京已经习惯了,就不回上海了,至今已是个老北京人了。
                     MUWE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