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来一坐s话投资: 投资思考:《聪明的投资者》的后记想告诉投资者什么呢? 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是写给普通投资者的...

 无非雪 2015-11-16
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是写给普通投资者的书,自它从1949年问世以来,一直被人们奉为“股票投资圣经”。在1973年第4版的基础上,格雷厄姆写了一篇后记,每当我读到这篇后记之时,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心怀,格雷厄姆想在这篇后记中告诉投资者什么呢?
   诚如价值投资者们所知道的,格雷厄姆的投资被后人一直称为“拣烟蒂”策略。他和他的合伙人,一生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打理他们的证券投资组合,他们的组合总是能够做到很好的分散化,其中包括100多种不同的证券,通过这种方法(低估时买进,在上涨到他们认为不再有吸引力时就卖掉),他们做得相当成功,替他人管理的几百万美元的资产年均回报率20%。
    然而就是在本书出版的第一年,即1949年,他和另外一个合伙人投资了71.25万美元资金,相当于他们资金的25%,收购了一家成长型企业一半的权益。虽然,格雷厄姆在后记中没有点出公司的名字,但是后来人是知道的,这就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他担任这家公司的董事多年,由于命运的巧合,他的最优秀的学生巴菲特于1976年对该公司下了巨額投资,当时这家保险公司已经陷入了破产的边缘,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也成了巴菲特做得最好的一笔投资之一。
   格雷厄姆在后记中说道:
    “事实上,公司的极大成功使得其股价上涨到了最初购买时的200多倍。这种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利润的实际增长,而且几乎从一开始,行市似乎就是显得过高——按两个合伙人自己的标准来看。但是,由于他们认为这个公司从事的是某种程度上离不开的业务,因此尽管价格暴涨,他们仍然持有公司大量的股份。他们基金的许多参与者都采用了同样的做法,而且通过持有该公司及其后来所设分支机构的股票,这些人都成了百万富翁。” 
   据第4版的注疏者贾森-兹威格注:一位投资者如果1948年年初拥有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100股(价值11413美元)的话,那么到1972年,当他继续持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分配的股票时,其价值将达到166万美元(24年上涨145.45倍,本作者注)。
   “出人意料的是,仅从这一笔投资决策中获取的利润,就大大超过了20年内在合伙专业领域广泛开展各种业务(通过大量调查、无止境的思考和无数次决策)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利润。”本后记说道。
    请注意以上关键词:1、投入了25%的资金。这在讲究分散化投资的格雷厄姆来讲,已经是相当大的“重注”了。2、收购了这个企业的一半权益,即这家企业真正的是他“自家”企业了。3、恒时高估。从他们的标准来看,几乎从一开始,行市就显得过高,但是考虑到是“离不开的业务”,就是后来价格暴涨他们也没有卖掉(至于走到快要破产的境地,那是在后来的1976年的事情了)。我推想,其间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即这家企业是他们“自家”了的。否则,如果换成别的证券,或许他们早就因为高估而卖掉了。  
   格雷厄姆在这篇后记之中究竟想告诉投资者的是什么呢?
   且听一听他怎么说:
    “这个故事对聪明的投资者有什么教育意义吗?一个明显的意义在于,华尔街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赚钱方法和投资方法。另一个不太明显的意义是,一次幸运的机会,或者说一次极其英明的决策(我们能将这两者区分开吗?)所获得的结果,有可能超过一个熟悉业务的人一辈子的努力。”
    借着格雷厄姆的这段话,我作如下延伸思考:
    1、赚钱的方法有多种。单单就价值投资的门派,即“格雷厄姆-多德都市”(巴菲特语)里的人们来讲,就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如有严格秉承格雷厄姆的“拣烟蒂”策略的投资大师,也有后来开创成长股投资的费雪大师,而集大成者当然非巴菲特莫属。今天,我们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自可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国情,根据自己的投资偏爱作不同的选择,甚至可以在自己的不同组合中因“股”施策,作不同的取舍。有一点是应该注意的,即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行业背景是不同的,性情方面的修养更是千差万别,所谓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无论是作什么样的选择,均是每个人不同智力活动下的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一点根本无需进行讨论。有意思的是,我们常见有的国人,对“格雷厄姆-多德都市”里的人们作出一些非议,甚至是嘲笑,即使同处于这个“都市”里的人们,有时也互相攻讦,实际上这是很无聊的事情,甚至是更加显出自己的浅薄、无知与不自量力。
    2、是不是尝试做一次这种英明的决策。股市赚钱确实不易。然而,对于侵淫市场多年,并且具有某些准备的投资者来讲,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着做一下这种英明的决策呢?格雷厄姆投资这家公司,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它已经成了他自家企业来经营了,这种身份就决定了他不再可能仅仅是一个股权交易者了,因此才会有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我们看一看那些搞实业的创业者,其实他们终其一身也就是经营具体的一家企业,比如,格力电器的董明珠在股灾之后大幅增持股份,至今已累计持有4381万多股份了,她的这种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如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一样,去买入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同样经营伊利股份的潘刚,也不可去买入秦玉峰的东阿阿胶。事实常常证明,多年以后,即使是在同一价位下的买入,反倒是这些实业家们赚得比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要多得多。这倒是一个颇值得令人玩味的事情。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也效仿一下这些实业家、企业家的做法呢(哪怕也拿出25%的金融资产)?
    如,本人不才,近几年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相当一部分金融资产“捆绑”在了自己认为的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资产之上了,而且从内心真的是没有卖出的想法的。我们播种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或许将来的结局并不如自己想像的那般美妙,然而,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哪怕其中有某种“赌”的成份。
    人生在世,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股票世界,其实重要选择的机遇并不多的,一旦遇到这种重大的机遇,自当决然断之。苏东坡《留侯论》有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现实社会中,命中注定我们多数普通人是当不成这种“豪杰之士”的了,但是资本市场有时却会给有心人提供一种改变财富命运的机会(当然也提供地狱机会),那何妨不在资本市场大胆尝试一下呢?呵呵,有这种想法是不是口气有点大啊呵?不过,在我看来,如果一个投资者每天满足于小打小闹式的追涨杀跌(作为小赌怡情尚可),不仅浪费了青春,而且还要付出那么大的精神成本,到头来“空悲切”,实际上真的不如早早离开股票投资市场。当有重大机会之时,你得重重下注。有时,成功就是这么“简单”。
    3、诚如格雷厄姆在这篇后记中所说的,“可是,在幸运或关键决策的背后,一般都必须存在着准备和具有专业能力等条件。人们必须在打下足够的基础并获得足够的认可之后,这种机会之门才会向其敞开。”“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所有聪明的投资者(多年以来,他们一直保持了谨慎和警觉)都能有同样的绝佳经历。我们不想以拉斯科布的口号‘每个人都成为富人’来结束本书。然而金融领域存在着大量有趣的可能,因此,积极投资者在这个大型的热闹场面中,应该能够同时寻找到快乐和利润。兴奋肯定能找到的。”是的,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市场,二八定律常常是发挥作用的。股票市场确实是一个天堂,也是一个地狱。而如何选择取舍,最终的命运如何,都要看自己的修为、努力与造化了。@今日话题 @renjunjie @金石杨天南先生
    (以上引言均来自于《聪明的投资者》第4版p.415,人民邮电出版社)

按:以上仅仅是自己碎片化的思考,目的为完善自已的投资架构与体系。这种投资认识与逻辑未必正确,本人只是自拉自唱,并不希望误导他人。码字不易,转载请注明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