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军到底有多高的水平

 xywyds 2015-11-16

一直到先秦时代为止,天朝的军事和文明本身一样,受到外界主流文明世界一定影响,但是时断时续,质量也参差不齐。这样造成了天朝独特的文 明和军事特色。但是人类文明本身发展的规律性是不会因此而破例的,所以先秦时代的军事技术包括战术体系依然是有依据可查,大致脉络不会凌乱模糊的。

秦军的战术体系可以说是先秦时代列国中战术的最高峰!兵马俑在几十年里不断的发掘出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今天我们要分析秦军乃至整个先秦时代的军队都免不了从兵马俑本身着手。诚如1号坑的主力步兵阵,让我们都了解了步兵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军队的不二主力。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春秋到战国早期军事制度的残留--战车对战国晚期步兵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战时影藏在军队的编制习惯中,在阅兵一类的大场面则表现的更加夸张。

纵览整个兵马俑的1号坑。在它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个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虽然战车整体数量上与步兵不成比例,但步兵队伍任然是以乘为编组单位的军队构架发展而来。步兵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说明这些步卒已经不可能是战车的附庸存在,但是比例稳定的战车存在于主力战阵当中也依然在提醒着我们这些车上的指挥官的存在。由于战国时候已经不见主力步兵伴随战车作战的春秋式记载,所以我们能够想见,兵马俑中的战车意在展现步兵基层指挥官的地位。只是在战时,他们也是下车步战,而不是在车上作壁上观的。

由于兵马俑的整体布局呈现一个临战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相信秦军的主力战阵是一个纵身大于宽度的布置,进攻态势非常明显。步兵俑的装备也帮助我们大致理解了秦军的布置思路:轻装的弩手在前--少量近战掩护部队在后--战车--大量披甲的近战步兵、手持各类长兵器--其他弩手和弓箭手分布在两侧。非常标准的布置形态。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纵深队形,其目的只有一个,突破敌军。

兵马俑2号坑的发掘,则让我们了解到秦军怎样布置自己的侧翼部队

相比一号坑,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要复杂的多。整个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 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 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 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 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在二号坑中战车依然是非常醒目的存在,弩手、弓箭手、骑兵都是围绕着这些战车存在的附属兵种。可以说,秦军的侧翼部队,也就是军阵中的两翼依然是以战车为主,辅以各种轻装单位。

战国时期军事的发展和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传统习惯的残留在二号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这个时代中,缺少与外部主流世界交流的先秦各国军队共同的特点。那么作为先秦时代,尤其是战国盛世的代表,秦军透过兵马俑给我展现的是何等高水平的军事实力呢?

我们还得从最早的文明苏美尔人说起......

这是研究苏美尔文明的军事力量的最重要依据:秃鹰石碑

苏美尔作为目前为止能确定的最早的文明,其军事特色与后来东方的秦几乎异曲同工,当然也会又多有不同。石碑上苏美尔人的步兵方阵清晰可见,冷兵器时代重步兵的统治下地位在大部分情况下都难以撼动,秦军兵马俑阵中也以重步兵为主要作战力量。

石碑上的战车复原图

石碑的下方出现了苏美尔的战车部队,有趣的是后面伴随着很多步兵,无疑和先秦时代的很多天朝步兵一样是战车的附庸部队,苏美尔人的侧翼力量与千年后的秦在思想上惊人的相似。无论早些的春秋时代还是晚些时候的战国时期。到了兵马俑建造的时代。主力步兵以纵队阵型进行突破,两翼的战车和轻装步兵负责包抄,依然是主要的作战布阵方式。我们不得不感叹苏美尔人的超前。

苏美尔之后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埃及人。

吸收了西亚早期文明的影响之后,尼罗河的子民们创造了更加灿烂的文明版本。军事上埃及人无疑进一步的发展,更好的步兵,更好的战车纷纷出现。

这些微缩的小兵人是法老墓中出土的古埃及步兵,他们是埃及人经常使用的部队。埃及重步兵的用处一目了然----纵队突击。其他部队无论近战还是远射的弓箭手都将在这样的步兵方阵两翼来做文章。

这样的布阵方式与一号坑中的兵俑布置没在思路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如同这个浮雕画面中表现的一样,步兵纵队的前方是弓箭手。

埃及步兵的作战方式此后一直延续到被波斯人征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其民族特色的盾牌逐渐被加大到相当于一个士兵身高的大小,并且被亚述帝 国所采纳,成为亚述重步兵的三种标准盾牌中的一种。每100人一列的纵队也被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所记载,一直到色诺芬本人参加的库纳克萨战役,埃及 步兵依然表现出色。

当然,埃及军队的灵魂与核心依然是战车,由亚洲入侵者喜克索人带入的致命武器已经比苏美尔人的先进许多。这些古代世界的坦克如同后来在东方的天朝大地上一样占据着统治地位。

集成了这些逐渐负责的兵种的埃及军队在不停的对外交战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战阵,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记录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支军队:

图特摩斯三世在美吉多城下将弓箭手放在军队的最前面,步兵部队在弓箭手的后面,500辆精选的战车压阵。开战后弓箭手打乱了对手的节奏,随后法老下令战车发动攻击,这些战车从步兵背后绕出来,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在接敌之前统一拉弓放箭,将敌人一句击溃。

省去图特摩斯法老的大名,你会觉得这是一支先秦时代的天朝军队在争霸吗?

更为有名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则在那个时代最激烈的战役---卡叠石将埃及军队布置的井井有条:

在遭受初期的被伏击之后,拉美西斯利用赶到的援军重整旗鼓。战车被放置在第一线,第二线由10个横排的重步兵组成密集阵向前推进,这些步兵的两翼也有战车掩护,并且对着敌人的两翼进行压迫,第三线还是战车。弓箭手则穿插在第一线和第二线之间射箭。

拉美西斯的布阵无疑可以让先秦的很多千乘之国汗颜,他们的祖先在法老大战赫梯帝国的时代仅仅依靠战车和剑两样“新式武器”就摆平了不可一世的殷商,开创了几百年的基业。埃及军队独特的记功方式也让后世的人头清点制度汗颜,埃及士兵以敌人士兵的双手作为自己杀敌立功的证明。

埃及人最有名的敌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军国主义帝国---赫梯,也是第一个熟练冶铁技术并装备部队的帝国。他们的步兵才有类似埃及人的纵队战术,其战车和弓箭部队的运用也应该类似。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步兵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依然被看做战 车的附庸,卡叠石战役中在河对岸牵制埃及人的赫梯步兵只起到了拉大旗的作用。而初期得胜的赫梯战车部队则在埃及人的多兵种部队面前被迫撤退。

训练中的赫悌战车

精锐的赫悌重步兵

可以说,埃及和赫梯的军队无疑成为了我们参考日后先秦军队的重要参照物。先秦军队对于战车的依赖和前一个千年的世界霸主们何其类似!

埃及和赫梯之后,新的强权亚述人登场了。这些早期巴比伦文明的受益者在吸收了赫梯人的军国主思维后终于把自己变成了那个时代最可怕的敌人。

由于和埃及人和赫梯人不同,亚述人可以从更多领土内征集到更多弓箭手部队,并且有长期服役的制度作为保障,使得亚述人的纵队相比前人的在 远程打击火力上面更胜一筹。亚述壁画上纵深达7排的方阵步兵身后是6排各种披甲或者轻装的弓箭手,而后还有3排投石兵部队。如此强大火力掩护下的重步兵拥 有比之前埃及人和赫梯人重步兵更强大的战斗力。这样的布阵结构不得不让人想起了千年后《兵法简述》上的罗马帝国军队。

亚述人经过长期的战争演练,将兵种不断细化。

长矛兵就可以按照盾牌分为三种:

第一种使用可以有一个人大小的巨大圆盾,这类精锐重步兵被视为近卫军。

第二种使用埃及样式的巨大盾牌,这类步兵一般用于埃及样式的中央纵队突破。

第三种使用小型圆型藤牌,经常用于两翼的机动作战,负责伴随和掩护侧翼的弓箭手。

使用大型凹面圆盾的亚述近卫步兵

亚述的弓箭手一样分不同种类,最终定型为:

第一种轻装弓箭手

第二种带有头盔和圆盾及简单护具

第三种携带大型的藤制屏挡(和以后萨珊波斯的部分弓箭手类似)

亚述步兵的复原图,其中的步兵使用着埃及样式的大盾牌,弓箭手则在割取战死敌人的手籍为自己记功。这个做法与秦军无异。

亚述浮雕上的弓箭手和投石手

这些五花八门的步兵编组让亚述的专业军队所向披靡,可以说就算是兵马俑中的秦军在兵种细致程度上很难做到这样。

关于战车,亚述人经历了一个异常倚重,到最终趋于放弃的过程。在中亚述王国时代的一次战斗中:

提格兰三世在列村附近的平原上亲自指挥战斗,每一个亚述战斗单位由5辆战车冲锋在前,15名骑兵紧随其后,25名重步兵接着进攻,50名轻步兵负责掩护。这样的战斗模式依然和之前的埃及、赫悌差别不大,也和春秋乃至战国早期的中国军队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亚述人的骑兵开始崭露头角。

浮雕上的亚述骑兵部队

到了亚述帝国的后期,骑兵的发展使得亚述人的侧翼兵力基本以骑兵为主。亚述巴尼拔国王的军队中,骑兵已经达到了军队总数的9%,步兵是铁打的主力,而战车仅仅是最高指挥官的座驾,只占1%的份额。对比将近500年后的秦军,差距已经表现出来了。秦的骑兵不仅弱小,并且依然没有脱离对于战车的依赖,在战场上往往成为战车的附庸和补充。亚述人和秦人一样难以割舍战车情节,但是骑兵的进步依然在很多地方可以胜过秦。仅仅使用弓的秦国骑兵又或者是赵国人从代地招募的北方打工者都没有优于亚述前辈的地方,后者更是已经发展出了使用标枪和长矛的掩护骑兵力量,这样的骑兵无疑可以脱离战车独立作战了。

浮雕上的亚述巴尼拔国王,正在骑马狩猎。这在被要求掌握六艺的先秦贵族中也是很难一见的。

在整体战术上来说。亚述人虽然保留了中路的纵队突击和两翼的弓箭手攻击,但是给弓箭手配备专业长矛兵的做法是一大进步,这让弓箭手能够更加从从容的战斗更 久。王家精锐部队则作为专职的预备队出现在亚述军队中,这也是之前的帝国军队中不是非常注重的。大量远射火力的加入增加了敌人接触到亚述步兵之前的损伤程度。可以说亚述的步兵战术水平比之后来的秦军,丝毫不差。

至于和本文关系不大的海军与工兵部队,这里就按下不表了。亚述的职业杀戮部队无疑可以让先秦颤抖,其暴行丝毫不输于原产关中的虎狼之师,对人头的迷恋和帝国最总的结局一样不遑多让。

德古拉的杰作灵感或许来自亚述人

亚述人的帝国轰然倒塌之后将混乱的西亚、北非、中亚整合的是波斯帝国。那么这个帝国因为对抗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屡次失败而被后世黑了两千多年的军队究竟依靠什么出彩之处来做到这点的呢?

首先,波斯人绝对不是独立发展自己的军队,如同亚述人被埃及人和赫梯人永远的影响了一样,亚述人同样影响了东面的伊朗民族米底人,作为亚述附庸和米底附庸的波斯人自然在不停的战争中逐渐领会了这几千年战争发展的成果。然后再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波斯人的步兵依然采取了10排纵深作为基础单位。他们往往装备了1-2支可用于投掷或刺杀的长矛或标枪,另外装备有弓箭和一面盾牌。遭遇敌人后前5排在投掷标枪后进行肉搏,后面的5排士兵会用弓箭射击。伊朗地区山地民族的特色武器加上北方草原霸主斯基泰人传入的护甲、头盔、复合弓、骑兵战术等等,让波斯人受益匪浅。

波斯步兵 装备多而战斗力强,远非后来希腊人笔下的鱼腩之辈

波斯人战术上专门布置的预备队战术让军队不会在第一线遭遇包围和失败后就全军溃散,比亚述人更进一步。骑兵、步兵的有机结合是之前的帝国军队所从来没有做到的,这车已经从神坛跌落,虽然依然能以各种方式继续挣扎存在,但被淘汰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已经彻底独立。

波斯人与吕底亚帝国的蒂姆巴拉战役

蓝色的一方是吕底亚人 红色的一方是波斯人

最后当大流士一世像亚述的君主们建立近卫部队一样建立的规模更大的万人不死军。更加强大的预备队和核心步兵使得波斯军队的应变能力增强。 全民族免税服兵役的规定也确保了民族军队的专业化程度绝对不会低下。不停吸纳外族部队服役的政策获得的回报远远超过了残暴的亚述人手下那些出工不出力的仆从军。

在温泉关与斯巴达人大战的不死军士兵

以上这些已经能够确保波斯军队在战斗中对先秦的任何军队确保优势,因而我们也无需顺着军事发展史继续往下翻越下去了。

波斯在公元前4世纪灭亡时的军事成就已经足以确保对公元3世纪一统六国的秦军的巨大优势,高加米拉那个望着伙伴骑兵扬起的灰尘叹息的“懦夫”脑中的军事策略与战术足以将百多年,后稳坐后方运筹帷幄的千古一帝比下去。这个结论虽然让人难以接受,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高加米拉战役中的布阵图,此战之后波斯帝国对马其顿军队的对规模军事抵抗基本结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作为先秦时代军事最高峰的代表的秦军其水平基本处于几百年前新亚述帝国前期的水平。

秦的军队已经开始摆脱战车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无法根除战车在自己军事体系中的影响。骑兵部队的非常不成熟影响了秦军的发展进程,但是这在当时非常鼻塞的中原地区辅以军国主义战争制度和堆积的粮产国力已经足够了。

只是,这样的军队在后人眼里,实在是难以同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几大帝国的军队一争高下,更不用说做NO.1了。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