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半秋凉一半春暖——英国游记【8】牛津(下)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5-11-16

我和小羽转身就往回走,路过霍格沃茨图书馆,高大粗壮的罗马式圆柱托起三角形门楣,房顶上站着人物雕塑,很壮观,看着就肃然起敬。



    回到谢尔登剧院的那个院门,又杀回刚才匆匆走过的地方,刚才光在街上看了,得进到屋里瞅瞅。这回是踅摸哪个门可以进,买票也进。进到一个大厅里,好像不是教堂,也许是个教室?天花板非常独特,一束一束地向下集合,还缀着一些符号,看不懂,但给人一震的感觉。





跟着人流来到一个貌似教堂的地方,牛津大学有太多貌似教堂的地方了,也不知道哪个是教堂,哪个是学院。不管他,进去就知道了。里面果然精彩,一座小号的黑色的“牌楼”,有古罗马的柱子和金色的镶嵌,非常抓眼球。从“牌楼”下望进去,是满满一面墙的人物塑像,还从来没有见过这场面呢。望着满墙的塑像,真有点眼花缭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回北京后仔细看照片,悟出也许是牛津几百年来的“杰出校友”吧?可惜墙上已经站满了,像撒切尔夫人和卡梅伦已经没地方了,看来啥事都要趁早。









    这里的天花板是深红色的木板条,几个金光灿烂的天使在天花板上展开翅膀,不过仔细看这些天使都很老。地上有尊金属的大鸟,嘴巴很宽,双翅展开,那两只爪子粗壮有力,有点不成比例,紧紧抓着下面的球。一切都显得与众不同。





走着走着,哇!听到音乐声,寻声找去,是从一座庭院里传出来的。见有人从拱门里出来,往里一看:嗬,一片草坪上,很多人在上面横躺竖卧的,好不滋润。音乐声就在庭院里。正想闯进去,被一胖大老爷们堵住了,他嘟囔着什么,一边往旁边比划,小羽说那个胖大老爷们早就看出来我的图谋不轨了,这个门只出不进,拐过去有个门能进去,早说呀。



     进去一看,好地方。四四方方大大的庭院,正对面是两座高大的塔楼,左右两侧的房子都有高大敞亮的窗户,塔楼对面的是带拱门的回廊,廊下有一支管乐队在演奏,大部分演奏者都中年以上,上身着黑西服,手中的乐器锃光瓦亮。演奏及认真,都是古典音乐,有几首听着耳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人们在草坪上或坐或躺,在
600年的建筑簇拥下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天籁之音。





















这个庭院是牛津大学中的一所最高傲的学院——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凭什么这么牛?因为这所学院里没有学生,只有院士。每年万灵学院都会邀请最优秀的学生来参加由学院组织的一场残酷而艰难的考试,只取最出色的两名学生进入万灵学院的名册,成为万灵学院的成员在英国被认为是最高的荣誉

这所学院无比有钱,有的是大款给它捐钱。也不要求那些院士日日加班加点创造领先世界前沿的学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并不从事任何学术研究。他们压根儿就不需要做任何事,尽管对他们有一种温和的期待,希望他们有时来学院就餐,并在那些候着他们的床上睡觉。所以这也是牛津最悠闲的学院。《牛津》一书的作者,牛津毕业生简.莫里斯说:“我宁愿看到万灵学院保留其拥有特权的挑剔个性,但是要在每个房间里塞满求知若渴的全职学者。传统理论认为,虽然思想与论争在古老的橡木桌上一周接一周地传来递去,但这本身是一种英式润滑剂,丰富了国民生活,弥合了不同专业之间的罅隙。”

我和小羽也一屁股坐在草坪上,享受了5分钟的万灵学院周末草坪音乐会,说不定我们是与那些英国大牌学者一起重温从黑管,小号里吹奏出的世界名曲呢。





看到回廊里有很多人排队等着入一个门里参观,马上走过去,我们有排队综合症,有人排队的地方一定有好东西。小羽探听到军情:是可灵顿图书馆,可以进去参观的。计算了一下时间,有点紧张,但还是要试试。可灵顿图书馆不大,很古典,沿墙立着高高的黑色书架,书架分两层,第一层书架被铁丝网罩住,从书脊的颜色看,第一层的书是近期的,第二层的是古旧的书,书脊都是黄褐色的。这里有两尊塑像,没查到是谁。万灵学院建立是亨利六世为了纪念百年战争中死去战士的亡灵,塑像倒是一个像武士,一个像学者。安静地随着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满怀崇敬地望着书架里的书,都是学问呀!













从图书馆出来,得赶紧回到阿什莫林博物馆附近,集合的标志是个殉教士纪念塔。



出了万灵学院,街上的人少多了,我胸有成竹地往右边拐过去,小羽连忙说应该往左,我还特自信地说就是往右,小羽也不肯就范,拿出搞科研的较真跟我掰扯。结果,我错了。小羽刨根问底地问我怎么想的要往右拐?我只好狠挖思想根源说:因为我忘了进门和出门不是一个门。和理工女出门办事有时候挺方便,有时候也挺麻烦的,她一定要有厚实的科学依据和缜密的逻辑推理,不大容易糊弄,有时能把自己绕糊涂了。

中国把自己排进世界文明古国的前四,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从黄河上游出土的四五千年前的陶器,上面的图案美轮美奂。三千多年前有了甲骨文,两千多年前有了到今天都位列世界著名思想家行列前茅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中国古代的书籍海了去了。四千年前英格兰有什么?英文的历史有多久?到了中世纪,英国的很多王公贵族还是文盲,那些装在大大的油画框里戎装笔挺的贵族老祖宗,多是海盗出身,海盗起家的。四五百年前,英国才有了著名的思想家培根和牛顿。各国的国力向来是此消彼长的,各领风骚几百年或者几十年,不足为奇。但中华的传统文化脉络一直延续下来,并引以为自豪。中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学而优则仕,”一千多年前中国就“科举”了,可中国就没有像牛津这样有几百年历史的、规模宏大的大学,能够培养出成堆的国家栋梁,学界泰斗和宗教界大腕。在牛津大学古老的校园里,到处都能感觉到对学问的尊重和保护,到处都能感到文化的积淀,到处都能感到英式的矜持,很多学院都是在君王和教会的大力扶持下建立的。中国的皇帝有焚书坑儒的,有大行文字狱的,也有编纂《永乐大典》的,编纂《四库全书》的,可就没有肯掏出银子好好建几座大学堂,没有真拿学问当回事,拿知识分子当回事的。这种掉链子的事多了,到今天就只有吱咂地眼红别人的了。老说想当初有什么用?不过是丢老祖宗的脸。

话又说回来了,牛津这么多,这么好大房子得花多少银子呀?打哪儿来这么多的银子?这个没想明白。

导游还是说错了,论年头牛津大学是排在第三而不是第二,最古老的大学不是巴黎大学,是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才是“大学之母”。

回到旅馆,导游让我们和一个小伙子换了房间,这是个标准间,还不错。进屋后,按照小苏的爸爸传授的高招,把洗脸盆的水龙头和洗澡的喷头都开到最大,猛冲一阵,让可能躲在下水道里的小动物统统冲走。在英国大部分的旅馆里都有电水壶,大概和英国人喝茶有关系。泡了两包方便面,我呼噜呼噜地吃完自己那份,很美味哟。小羽的扔了一半,她的肠胃还没缓过劲儿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