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去年(1956 年)12 月日本本州中部冈山市的一个古墓里发现 十三面中国古代铜镜,估计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这些古镜呈圆形、 有花纹,都是用青铜制成的。 青铜镜是镜子的祖先,它的发现一向为考古学家所珍视。 考古学家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在埃及一座坟墓里找到一个有柄的金 属盘,已经生锈。当时人们不知道这个圆盘作什么用。 有人说,这个圆盘是用来代替扇子的;有人说,它是一种装饰品; 又有人说,这是一个烤饼的烤盘。 后来经过试验证实,这是一面青铜镜子。 古时候,除了用青铜制造的镜子以外,还有用银子制造的银镜和用 铜制造的铜镜。但是,这些金属镜子一遇到潮湿就会发暗生锈,失去本 来面目。为了避免这一点,就不能让它们的表面同空气和水分接触。后 来,人们就用玻璃来制造了。 从金属镜到玻璃镜,镜子经历了一段有趣的历史。 人们还没有学会做玻璃以前,是不懂得制造玻璃镜子的。 威尼斯人是制造玻璃的能手,首先发明制造玻璃镜子的也是他们。 他们的制法是把水银和锡的合金跟玻璃粘在一起。他们一直保守着这个 秘密。 于是,欧洲的王公贵族、阔佬名人都到威尼斯去订购镜子。 法国有个王后叫作马利·得·美第西斯,在她结婚的时候,威尼斯 共和国曾献给她一面玻璃镜子作为礼物,这面镜子虽然很小,据说却值 十五万法郎哩。王后很爱它。 爱好镜子竟成了一种风气。镜子变成一种炫耀的东西。当时的贵族 宁愿什么都不买,却争先恐后地要买一面玲珑的镜子。 从此,法国的大量金钱流到威尼斯去了。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法国驻威尼斯大使奉到密令,去收买两三名做 镜子的技师,把他们偷偷地运到法国去。 不久之后,在法国诺曼第地方也建立了一座制造玻璃镜子的工厂。 法国爱买镜子的人更多起来了。有钱的人都想给自己家里弄到一面 镜子。人们开始用镜子装饰床铺、餐桌、椅子和橱柜。甚至在礼服上也 缝上小镜子片。跳舞的时候,镜子在灯光照耀之下闪闪烁烁地发光,这 真是美丽呀! 镜子的需要一年比一年增加,但是它的质量还很低劣,玻璃表面不 平,照出来的嘴脸歪曲不正,而且镜子都很小,不能照全身。 于是人们渴望着大玻璃镜的出现。 制造大玻璃镜之功,是属于法国人的。但是,制造大玻璃镜就需要 用大玻璃板,而把玻璃板磨平和磨光是一件十分细致和沉重的工作,这 种工作既吃力又费时间,结果大玻璃镜的价钱就非常昂贵了。 幸而在今天,人们已经发明了机器自动化磨玻璃的方法,这样价廉 美观的镜子,一般人也都买得起。 玻璃镜子的制法越来越完善,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广。人们制造镜子, 已经不再用把水银和锡的合金跟玻璃粘在一起的办法了,而是在玻璃板 上涂一层薄薄的银子,在它的上面又涂上一层漆来保护这层银子。这种 制成的镜子,照出来的影子非常清楚。 现在人们已经能造出一种新式玻璃,一面看去是镜子;一面看去是 透明的玻璃。把这种玻璃装在汽车上,你就能浏览窗外的风光人物,而 过路的人却不能望见你,只能看见他自己。 镜子的新品种很多,我不能一一介绍了。 1957 年 3 月 30 日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作者高士其是我国现代著名科普作家。1928 年, 高士其在一次试验中不幸感染上脑炎菌病毒,带来终生疾病。但是他身 残志坚,数十年抱病坚持工作,以顽强的毅力进行科普写作,给青少年 读者留下了《菌儿自传》、《微生物漫话》、《我们的土壤妈妈》等科 普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科学小品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独具魅力的品种,它的特点是用文艺性 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使所写的科学知识内容不仅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与 知识性,而且还要具有文艺性、趣味性。只有做到科学性、知识性与文 艺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科普作品(当然包括科学小品)才算是真正 意义上的科普作品。 在《镜子的故事》这篇科学小品文中,作者用简练质朴的文字,深 入浅出地介绍了镜子的演变情况,给读者以有关镜子的丰富的科学知识。 文章语言亲切,通俗易懂,穿插叙写了好些饶有风趣的历史故事,丰富 了文章的文艺性与趣味性,读来引人入胜。 这篇文章读后,你一定会感叹:哟,原来看似枯燥无味的东西,还 可以写得如此趣味盎然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