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世襄做饭那些事儿

 江山携手 2015-11-17

王世襄做饭那些事儿

 

王世襄做饭那些事儿

王世襄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明、清家具,古玩鉴赏家。王世襄也被北京人称为“最大的玩家”,他对蛐蛐,鸽子,训鹰等都有研究。他不仅写过《明代家具》,《清代家具》等巨著,还写过类似鸽子哨之类书。是他一手恢复了“烫葫芦”的民间艺术。今天这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王世襄老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王世襄做饭那些事儿

田家青拍摄的王世襄买菜归来(摄于2000年左右)


1996年的一天,王世襄认真跟田家青(王世襄先生惟一的入室弟子)说:你们青年人现在不把做饭当个事,瞎糊弄,等以后岁数大了肯定会后悔,你应该把几个家常菜好好学学,你哪天找个录像机,录下来,以后就不会忘了。

到了说好的日子,一大早他就拎着大筐到了田家青家。他准备了5种家常菜,其中有炸酱面、丸子粉丝熬白菜和他最著名的绝活——“焖葱”,其实就是海米烧大葱。他总是用最普通的原料做最实惠的家常菜,平时用的餐具也就是街上杂货店买的大路货。

“正是7月份,近晌午越来越热,他非要脱背心光膀子。我说这儿正录像呢,让他还是穿上。穿了不到几分钟,实在是热得受不住了,只能由他光着膀子给录了下来。又过了两个月,天气凉快下来。王先生又想起这档子事儿,说光膀子拍的那个确实不够文雅,还是再录一次吧。这回他穿着中式褂子,买来的葱品种也很合适,又肥嫩又粗。我们认真地又录了一次,尤其是对‘焖葱’这道菜,在录制中他还做了特别详细的讲解。他说,不管怎么着,总算是能承传下来了。”


王世襄做饭那些事儿

王世襄与夫人用了多年的菜篮。


在芳嘉园住的时候,王世襄把买菜当成乐趣,不让别人去,袁先生也不行。有一回,他白天好几个活动,晚上还要在家请客,实在没办法抽身了,让田家青帮他去买一回。“他告诉我去朝阳菜市场,交代了大概10样左右的东西,说你拿笔好好记,我说我用不着——当时30岁,总觉得自己特明白。可等进了菜场之后,我脑袋‘咚’一下就懵了,立刻体会到了我们老说人家傻帽去古玩市场当棒槌那感觉:嘱咐让我买的东西,一到那儿全都对不上路了。他要的还特别,不是就买棵蒜,比如蘑菇就有好几种,人工的、野生的,腿长的、腿短的,我记得似是而非,只好瞎买一气,哪个贵买哪个,买够了数就回去了。到家拿出第一样,王先生怒了,‘我跟你说这个不行你还买这个了’。我整个弄反了。他咵又拿出第二个,更火了。大概拿到第五个还是第六个菜以后,他全给倒出来,再不说话了。从此以后,王先生没再让我买过菜。不过后来我学会了挑瓜,一到夏天王先生就爱吃我买的西瓜,也算是弥补了不会买菜的遗憾。”

有一段时间,王先生在香港的几个老收藏家朋友很馋他的炸酱面,只要一听说王先生哪天要在家动手炸酱了,他们就会把电话打到他家附近的公用电话上,无论如何要他帮着多做一份,然后第二天一大早派专人飞到北京,上王先生家取完炸酱,顺手带两棵大白菜,再赶中午之前飞回香港,这样折腾一番,中午就能吃上王先生的炸酱面了。

还有一回别人请他吃饭,他拎着那个菜筐就去了,大家纳闷,也不好问。待一桌菜吃到尾声,他不慌不忙从篮子里取出一个饭盒来,里面是他在家做好的酿青椒,一人夹一个,说:“试试我的吧!”一桌人连说好吃,老头儿好逗乐的劲头上来了,让服务员把大厨也请过来,也夹了一个,笑眯眯地等着人家大厨给他叫好。

说到王先生做菜,黄苗子的儿子黄大刚印象深的是他做羊肉。“小时候我不吃羊肉,但王先生炖的我爱吃。那时候菜便宜,冬天买萝卜,几分钱一斤。他就每次用萝卜把羊肉先煮一遍,连萝卜带水全扔了,再慢慢炖肉,一点膻味儿没有。他说:‘其实我不爱吃这个。’他就是为了照顾客人。还有一样,我后来真是在哪儿都没有吃过,就是素肉松。我问过王伯做法,他说是用油菜叶切丝儿炸,关键是选什么样的油菜,这个他说完到现在我也没记住。王敦煌在《吃主儿》里也没写到这个菜,他大概不会做。”

王世襄做饭那些事儿

王世襄的夫人袁荃猷在择菜做馄饨时,发现荠菜叶非常美,很耐看。于是取了一大一小两片叶制了一个图案。


对王先生买菜的本事,黄大刚就比别人见得多了。他插队回城后在东四副食品商店当过3年多售货员,王世襄买菜常去朝内、东单这两个菜市场,有时候也去他们店,几家隔得不远。他一般到特早,先在旧文化部大楼前打一通太极拳,7点多对面市场一开门就进去,挑好了菜悠悠骑回家,顺路到早点摊上给袁先生端一大漱口缸的热豆浆回,天天如此。“他买菜是行家,精到什么程度呢?那会儿蔬菜的定价都是在早上开门后才统一发放下来,交组长写到黑板上,之前连售货员都是不知道的。王伯每天去,售货员跟他混熟了,小黑板没端出来就故意问:老头,今儿菠菜多少钱?王伯会说这个大概多少钱,那个大概多少钱,最后拿出来的真就是这个价。”

70年代以前的北京,一到了季节,东单、菜市口等市场上都有野生蘑菇卖,一般是几个采蘑人从南郊挖了,几天往城里送一趟,不会太多,但也不至断档。大约到70年代中,市场上渐少再见到野蘑,想吃只能自己去采。王世襄从干校回来后闲了一段,不到秋天又没蛐蛐可抓,他就开始琢磨自己去采野蘑。他用的办法很有点像做研究搞索引:先上菜市场去,向售货员打听以前老往城里送蘑菇的一个张老汉住哪里,然后他再去找到张老汉,请教采蘑的种种。从他那里,王世襄知道了:采蘑人多住在永定门和右安门外,有野生蘑的地方,也大都在永定河河沿一带。年复一年都能长出蘑菇的地方,采蘑人叫它作“梢”(音读sao,去声),高手才会自己找“梢”,多数人只能死记人家指点的几个“梢”去采。王世襄读大学时在香山结识过一个采蘑高手,对此也知道一二,但终究没能像养鸽、畜虫那样成为高手。他领着儿子王敦煌去采过几次后,随着南郊环境变化,野生蘑的“梢”日渐绝迹,他也就不再琢磨这个了。

从平房搬进公寓,老头儿、老太太就少做饭了。田家青说,王先生在编著那一套《锦灰堆》的时候,基本是买冻饺子什么的,热一热就吃了。菜市场上对味儿的原料越来越难找,王先生也就慢慢失去了买菜的兴趣。

王世襄做饭那些事儿

王世襄在住了80年的平房前留影。

 

王世襄做饭那些事儿

本文节选自《老头儿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作者:曾焱。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1611b0101jsf4.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